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走在大街小巷或是打开电视屏幕,充斥于人们眼球的总少不了美女广告的影子,无论是报刊杂志上引人注目的封面女郎,还是电视广告画面中充满诱惑的霓裳艳影,美女广告无疑迎合了当前商业社会的需要,广告中的美女形象不仅深得男性的认同,更使得女性认同了它的运作逻辑,并自觉自愿的以其中的形象为模板来塑造自己。这看似表达了大众隐秘的内在审美标准,深得大众的认可,然而这种审美标准的背后却充满了男权话语的叙述,所谓的"美"与"性感"无不深深的打上了男权的烙印。本文试图通过对布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的论述,对广告中的"美女形象"进行社会学解读,探讨广告中的性别支配现象深层的原因,即当女性用一种男性的标准来看待自己时,她没有意识到她的思维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已经被男权制的"惯习"深深的浸染了,并无意中成为男权制度的合谋和帮凶,从而从一个受害者又变成男权统治的压迫者、建构者。笔者希望借此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彰显女性的独立人格与尊严。  相似文献   

2.
茅盾对于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男性立场与女性立场的对话。一方面,作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心理、女性情感、女性意识进行了成功开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在性别意识上颠覆封建男权文化、建设现代人性价值观念的启蒙追求。另一方面,作家与生俱来的性别立场和视角使他的创作还残存着男权文化的遗迹。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广告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傅守祥 《思想战线》2003,29(5):54-58
广告构图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作为性客体的美女,还是极具"女性气质"的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包括广告在内的媒介和大众关于性别的话语,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包含政治意义的男性霸权文化,广告在性政治层面的暴力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广告的女性形象在隐性强化着两性不平等。  相似文献   

4.
周爱萍  刘金双 《思想战线》2013,39(1):143-144
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gender stereotypes)是指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广告中有着固定而不同的角色要求。性别角色定型也即是性别刻板印象,具体地说包括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性别气质是两性被社会所认可的表象、行为和性格等,它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基础。电视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的内容,把社会认可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灌输给儿童,儿童在这一环节中再将社会的性别认同和个人的性别认同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认识和认可。一、性别角色定型化:电视广告向儿童展示的内容(一)权威化抑或魅惑化:男性与女性的病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篇导论性文章,本文旨在促进社会变迁——与本地、国家和地区层面全球化进程相伴随——研究中强调社会性别中心位置的变革性学术和研究。本文的六个主题相互关联,都将全球化视为一种社会性别化的现象,并研究社会性别如何现身于全球化逻辑之内,以及如何被嵌入到全球化的过程和结构之中。这些主题考察了全球化如何塑造了社会性别化的制度;在男女两性资源获得和控制、价值观念、自身认同、选择、角色行为和社会性别权力关系方面,全球化是如何建构社会性别的;全球化如何影响男女两性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些主题也将全球化的辨证关系解释为对男女两性产生纷繁影响的全球及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冲突性互动的结果。全篇的重点在于提出有效的社会变迁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殿元 《思想战线》2003,29(6):126-129
以阿尔都塞的主体建构理论来解读广告文化中的性别展示,似乎过分夸大了广告文化的建构功能,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广告文化只不过是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性别意识获得参考框架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但是,在一个无法从广告文化中脱身的商业社会里,在性别成为广告创作利用最多的社会资源的背景下,又有谁能忽视广告文化的“性别规训”呢。  相似文献   

8.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1,27(2):98-101
乡村生活中的少数民族妇女是被双重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新时期云南文学关注这一群体,并塑造了林林总总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对于这些风格迥异的妇女形象,如果用通常的阶级分析法很难对其中的女性体验进行开启,也不易对其中的男权意识加以批判.因此,借鉴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体验来源于阿尼玛原型的聚合,而男权意识则是对阿尼玛原型的离析,两者都具有文化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路雯清 《前沿》2012,(2):101-102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004年4月到2011年6月共86期《男人装》杂志的封面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探讨女性的社会性别及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性别意义上的分层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性别分层一方面是指男女两性社会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女性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问题。当代中国女性NGO组织发展与性别分层有密切相关性,一是女性NGO内部的差异化性别利益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利益分化与差别的结果;二是女性NGO由于受到了性别的影响而降低了其本身的职业声望;三是女性NGO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一个女性隔离职业,造成职业的性别歧视。而女性NGO发展推动社会分层的合理建构与有效转变,主要在于其能促进建立一个利益均衡的制度结构,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建立一个开放、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以及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整合、形成性别平等的政治压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民代表大会系统没有专门的妇女组织穴只在内务司法委员会中有一个妇女儿童小组雪,女代表在妇女权益保护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政协虽有妇女界别,但女委员在妇女权益保护方面的作用实际上很有限,而妇女联合会如缺乏人大、政协的支撑,工作力度很有限,因此有必要在政协组织机构中设立妇女委员会。因政协已有妇女界别,成立妇女组织并不会膨胀政协机构,而且我国高级领导层的“性别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成立政协组织机构中设立妇女委员会具有可能性。妇女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积聚政协女委员的力量,共同关注妇女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非公经济组织建立妇联组织具有现实的必然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非公经济妇联组织要有效地发挥作用,一是将性别意识纳入政府、人大、政协决策的主流——政策和法律保障;二是党建带妇建——组织保障;三是合理地利用妇联组织的两种身份——策略保障;四是协调好与工会的关系——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女性经济角色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在新的历史文化情境下,中国女性的经济角色出现了现代转型,这主要从新的角色期待与新的角色扮演两个层面展开。在角色期待方面,先进时人围绕“经济独立”与“女性就业”展开深入的阐释。在角色扮演方面,五四时期女性就业出现了新面貌,贯穿其中的争取职业平等的斗争尤其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4.
戊戌妇女运动一开始就对性别本质主义进行了与西方早期女权运动同样的批判,即用"男女差异教育形成论"抨击"男智女愚天生论",因而成为中国批判性别本质主义的先驱.中西早期妇女运动对性别本质主义的批判只是详略程度不同,没有本质的差距.这就说明至少中西早期妇女运动的水平不分轩轾,西方学术界笼统地认为中国妇女运动远比西方落后是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的表述渐渐隐匿到“女性主义”表达的背后,这是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视野中所发生的嬗变。后现代女性主义不再以争取男女平权为主要宗旨,而是将关注的焦点从权力转向女性本身,主张消解本质主义和二元对立,承认两性差异,提倡建构一套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性别平等的影响。中国政府对于苏联模式的仿效与借鉴,以"就业权"上的男女平等最为突出,效果最为显著,以至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与生活。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的冲击与反思是强烈的,在苏联模式影响、西方女权主义和中国式妇女解放共存并相互影响的今天,苏联模式与影响虽然已经成为历史讨论的话题,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无疑成为全面了解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以及重新审视性别平等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水族为个案,结合女性的教育问题,探求少数民族性别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妇女的影响。水族传统性别文化以婚姻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为依托,在相应的劳作分工中,对女性角色进行了规范和定义,女性在家庭内部处于弱势地位。传统性别文化的性别角色定义影响了家庭对女性教育价值的判断以及女性对自身教育价值的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教育不平等问题在女性群体间的代际流动,影响了现代水族女性教育机会的获得。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公开宣称整个频道是服务于女性的有3家:分别是人生频道、氧气频道和女性娱乐频道。美国女性频道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问题的敏感与关注,彰显了社会性别意识,高扬了社会性别旗帜,因而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贡献。然而,女性电视频道并没有能够杜绝输出妇女的负面形象、片面现象和关于妇女角色、能力和兴趣的刻板印象,女性媒介仍是商业媒介,女性观众仍被视为消费者而非公民,反映出女性电视频道囿于商业和市场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修正与妥协。  相似文献   

19.
清末关于国民意识中性别与权利之关系的问题,存在着正反两股相悖的思想潮流:一是少数男性女权主义者,尤其是个别先进女性,提出“女国民”的概念,认为女性当然具有相应的参政等方面的权利。二是大多数人在探讨近代国民意识时,或是有意无意地忽视性别这个问题,或是贬低甚至否定女性的国民资格及其相应的参政等方面的权利。文章认为,论者探讨清末女权思潮时,往往有片面夸大之处,因而并不能全面反映客观真实的历史,更无法解释复杂历史的矛盾纠葛。其实,清末人对于女权的提倡与压制并存,双方的力量是极不成比例的,这样正反相悖的两股思想潮流,正是民初女子参政权运动得以兴起与终至失败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