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的原则和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必须坚持产权登记、公平、公正、公开、市场定价、土地使用管制等原则;同时,建立稳定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必须以明晰农地流转的产权关系、规范农地流转行为、从本地实际出发构建农地流转市场机制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的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成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会迫使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的经营权,使其成为既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因而,能否对这些暂时失地的农民进行合理的补偿和妥善安置成为农村土地流转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保护农民权益要准确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概念,分析权益受损的原因,并从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价格补偿、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着手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要求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农地流转的核心是土地产权的流转.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弊端的分析,可望对我国明确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健全权能结构.以及规范土地流转机制等方面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4.
产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解决人地矛盾,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但在我国农村存在着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土地产权缺乏保护、没有合理的土地产权流转机制等方面的缺陷。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现状的前提下,结合产权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几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重庆"股田制"改革力图赋予农民更为完善的土地权利,但国家的紧急叫停表明了国家在农地制度上的态度,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农村的基本经济、经营制度。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缺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模糊,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赋予农民土地产权主体地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檀木林 《法制与社会》2013,(24):294-295
农村土地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带来冲击。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要想妥善解决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问题,不仅需要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也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积极采取管控措施。本文试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希望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土地产权制度。本文在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分析当今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农村集体土地存在双重的产权模糊。集体土地产权不明有其深刻的原因和明显的弊端。文章通过对目前理论界三种农村土地改革思路的评析,得出明晰集体土地产权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并从立法的高度,重点对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法律框架作了四方面的初步构勒:所有权的主体资格、土地产权的界定、流转制度的规范、流转市场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卢云云 《法制与社会》2014,(10):206-207
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各种利益群体围绕着土地流转利益进行着复杂的博弈,背离《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原则,造成农民群体的权益受到各种形式的侵害。文章主要列举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情形,进而得出保障农民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在今天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饱受争议。有学者主张放开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改变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现状,使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益,进而彻底废除集体所有制,实现土地私有;有学者则认为需要认清农村的现实和农民的需要,正视"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主张"土地发展权"国有。所有这些主张都未从宪法角度对现行《土地管理法》所设立的相关制度进行分析,也并未从宪法角度分析农村土地制度中集体与个体的权利属性与权利边界,因此有必要对宪法第10条所确立的农村土地制度以及"集体所有制"进行规范上的分析,结合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现状与宪法的变迁,对"集体所有制"中国家、集体、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重新界定,并对《土地管理法》所确立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合宪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董景山 《河北法学》2011,29(4):132-138
农村土地流转是在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将长期存在,农民的身份因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之所以要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类别化考量,是因为农村土地上的权利主体与权利客体客观上存在类别化现象,另外类别化的考量能够平衡维护相关主体(主要指农民)利益与促进农村发展的冲突。在进行类别化考量的具体操作上,要依据土地流转主体、流转客体、流转方式分别把握。土地流转的类别化考量,还应注意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与时俱进、注意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注意与培育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紧密结合以及建构土地流转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