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OT特许协议是一种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式。国际上,BOT特许协议至今没有标准的文本,学术界对其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的认识还存在分歧,没有定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只有在优化政策法律环境上下功夫,鉴于BOT特许协议的特殊性,我国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项立法,以改善项目运行的法律环境,实现利用BOT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在国际投资法学界一直存有争议:西方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学者都主张其是国际协议,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都认为其是国内契约,并细化为三类:一是行政合同,二是民商事合同,三是经济合同。本文将围绕BOT特许协议的特殊性,对它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BOT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一种项目融资和建设模式,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其具有融资能力强,自有资本需要量小,投资收益有保障等众多优点,自从其问世以来很快便风行全球并传蔓至中国,本文拟从BOT的基本法律关系、BOT特许权协议和BOT项目的法律性质三个方面对其法律属性进行解析,以为我国的BOT法律实务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BOT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OT特许协议是BOT项目合同安排中的基本合同或基石,因此BOT特许协议的争端解决方式就成为了BOT项目成功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BOT特许协议法律性质的分析以及对BOT特许协议争端特殊性的介绍,引申出BOT特许协议的争端解决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的BOT立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奕 《现代法学》2000,22(6):82-85
BOT方式是国际上为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多方当事人和多种法律关系。本文首先从实证角度剖析了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框架及BOT当事各方间的法律关系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推行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障碍 ,而后辨症施治 ,提出了消除法律障碍和解决法律冲突的立法对策———进行统一的BOT专项立法 ,并阐述了BOT专项立法应涵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BOT投资方式的法律特征及其立法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炳君 《法学论坛》2003,18(3):75-78
BOT投资方式的法律基础是特许权协议 ,本质是有限追索权 ,它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我国BOT立法存在诸多缺陷 ,应当借鉴国际立法经验 ,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BOT中的行政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T法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行政法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BOT的规制是不完善的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全面加强对BOT的法律规制 ,以促进BOT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BOT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T是一种私人资本参与一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投资方式。我国基础设施落后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采用BOT投资方式将会有效缓和这一矛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BOT投资方式涉及众多的法律主体,法律关系比较复杂,而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法律问题。对BOT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将会促进BOT投资方式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有助于引进外国资本参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BOT是一种新型的利用国际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式,主要优点是更快更好地解决了被投资国资金短缺的困难,充分利用外资办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使东道国可以集中财力物力,灵活高效地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应当广泛发掘BOT之投资方式。但BOT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法律政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从与BOT相关的法律问题的角度,对这种投资方式作简单的阐述,并试图通过对BOT的介绍,促进我国 BOT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BOT作为一种新型投融资方式,有效解决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资金短缺的难题。我国现阶段国情要求进一步加快BOT方式的引进,我们对BOT概念、法律特征、融资问题、法律障碍及对策进行相关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BOT投资方式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参与部门多,若无相关的政策、法律的正确指 导和监督管理,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目前我国有关BOT的一些专门性规定的法律阶位较低 、内容上还不完善,因此其规范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对于专门规定中未涉及的或与现有法 律法规相矛盾之处,只能适用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但由于现有法律法规并未对BOT投资方 式作出明确规定,且有些规定与BOT投资方式所要求的做法相冲突。因此,现有的有关法律 法规在事实上已构成了我国BOT投资方式的法律障碍,亟待在较高层次的立法中加以解决。 从某种角度看…  相似文献   

12.
内资BOT政府保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敢 《法治研究》2008,(6):70-73
BOT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目前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安践中BOT方式一直被定义为政府与外国投资者的关系,国内民间资本投资经常被排斥在外。内资BOT中的政府保证在内容、性质等方面与外资BOT方式有诸多不同。本文对内资BOT政府保证的必要性、法律性质和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府保证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蓉 《法制与社会》2014,(4):265-266
作为新兴投资方式的BOT开始逐步进入我国参与到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由于BOT本身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在运作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各类法律问题。本文认为就协议性质分析,BOT特许协议应属于国内契约,是一种独立的合同类型。就适用法律分析,BOT特许协议应适用我国的法律。  相似文献   

14.
BOT项目协议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OT是一种新型的私人直接投资方式。BOT项目协议是东道国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关于项目开发、运营和移交各阶段彼此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BOT项目协议的法律性质,是解决其法律适用问题的前提,直接决定着BOT项目中各方当事人的法律角色。本文认为BOT项目协议不是所谓的国家契约,而是国内法契约,并在比较BOT项目协议与行政合同的基础上,提出BOT项目协议是类似与政府采购合同的特殊的民事合同。  相似文献   

15.
BOT投融资模式在我国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BOT投资模式基本思路和运作过程的介绍,分析我国现行BOT项目实施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以BOT模式投资柬埔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升温。但BOT项目具有的复杂性、长期性、高风险性以及公共利益相关性等特点,对东道国的相关法律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BOT项目运作法律框架的构建,针对柬埔寨四个层面的法律规定:即宪法、BOT单行立法、其他相关法律领域、国际公约条约参与情况,分析评价柬埔寨BOT投资法律环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BOT投资方式自提出之后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投资方式——TOT投资方式应运而生。TOT投资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投资方式?它与BOT投资方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与BOT方式相比优势又在哪里?采用TOT方式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呢?本文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BOT法律问题研究中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者近年来在对BOT法律问题的研究中存在几个明显的误区:一是对BOT本质认识的片面性;二是没有将基础设施利用人作为BOT特许权协议的第三方主体;三是忽视对BOT之适用范围的研究;四是因缺少对公产管理规则的了解而导致对BOT基础设施所有权问题的过度关注;五是忽视对于违背公共设施设置本来目的进行收费的问题的预防与规范;六是偏爱仲裁方式来解决BOT争端;七是BOT项目的实施主体采取公司的组织形式,人为增加了法律适用上的障碍;八是盲目地要求国家立法机关专门就BOT问题进行立法。  相似文献   

19.
刘瑛 《法学杂志》2002,23(5):65-67
BOT项目投资是 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型投资形式。本文从分析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立法指南》草案入手 ,对我国BOT争议解决法律框架的构建提出了若干建议。在对ICSID管辖权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对我国利用ICSID解决BOT项目中缔约政府与特许权人的争议问题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BOT(Build-Operate-Transfer)投资和融资方式,能够同时迎合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大量国际资本的赢利目的,因而它自从产生以来,就已经并继续大规模地在广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中国近年来也在一些地方尝试或正在积极酝酿BOT这一投融资方式,以求更为有效地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瓶颈”问题。本文主要从律师为BOT项目建设和运作提供法律服务的角度作一探讨。BOT投融资方式的特征及法律调整一般认为,BOT是政府采用某种形式通过特许权协议将本应或习惯上由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