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鹤 《台湾研究》2012,(5):55-59
日据时期苦难多变的社会历史,造就了台湾风格多样、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文学的灵魂或者说支撑文学大厦的基石没有改变: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特别是台湾知识分子的“遗民情结”,一种失去故国却又坚持“故国”文化理念和固守“故国”政治操守的深层心理结构在深深影响着台湾文学。“遗民情结”所驱动的文学意识是台湾文学中潜在的暗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政治势力的分化重组台湾政坛逐渐形成了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主要代表的蓝绿大阵营。所谓“泛绿阵营”,主要由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盟党”)、“建国党”以及其他“台独”政治势力所组成。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这股政治势力遥相呼应,声言永远站在批判与抗议的立场,要做“台湾独立建国”的文学代言人。这股文坛势力不妨称之为“泛绿文学阵营”。它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海翁台语文学》杂志,《自立晚报》、《台湾时报》、《民众日报》、《自由时报》副刊,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以来高山族“山地文学”的发展朱双一一“山地文学”生态1983年前后萌现于台湾文坛的“山地文学”包含了汉族作家以高山族同胞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和高山族作家本身的创作。其中以后者(现台湾一般称之为“原住民文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它代表着在长期不平...  相似文献   

4.
台湾文坛“统独之争”于1977年乡土文学论战时初见端倪,80年代以后有更激烈的对抗,其影响已从文坛扩展至思想界乃至广大台湾社会。梳理这些论争,对于了解30年来“文学台独”思潮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论调,以便与之展开更有效的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迈向快速发展阶段,民众文化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中产阶级兴起,要求民主权利的呼声日渐高涨;与此同时,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蔓延至亚洲,面临内外多重压力的台湾当局,不得不顺应潮流进行“政治革新”,逐步开启民主化的进程。从1980年代末迄今20多年时间里台湾“民主化”取得了备受关注的重大进展,但也出现了“台独”思潮泛滥、民粹政治以及形式民主等异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台湾民主的品质,也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制造了新的障碍。台湾只有走出意识形态左右的负面选举的迷思,才有望提升民主政治素质,培植台湾社会乃至两岸共同的价值认同,促进台湾的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台湾中产阶级可分为“旧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旧中产阶级主要指自营小店东和自雇作业者,新中产阶级主要是以技能、学历、文凭为取向的事业及管理人才。19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多元化的工商社会,中产阶级兴起。1990年代,中产阶级上升为台湾社会主体,而且不断发展,深刻地影响台湾社会发展。台湾经济发达,民众特别是中产阶级关注财经资讯,财经杂志以其专业、深度报道,持续维持财经资讯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的民主化发展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两次政党轮替已经使台湾民主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台湾民主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台湾民主的“异化”现象更是备受关注。在台湾民主日益成熟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深入理解台湾民主“异化”的原因,对于全面认识台湾民主政治,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运用政治营销的相关概念,以民进党的实力消长为例,尝试探讨台湾民主“异化”的原因,并从新的视角解析和理解台湾民主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12日举行的台湾第七届“立委”选举,是“立法院”席次由225席减半为113席后的第一次,是实施“单一选区”的第一次,同时也是“两票制”实施的第一次。新的选举制度是台湾“立法院”50年来最大的变革,这一新的选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台湾现有的政党政治、政治生态与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对台湾地方政治生态也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赖和素有“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之称。战后台湾,赖和难脱文化政治思潮的羁绊。50至80年代赖和“入祀”忠烈祠、“被驱逐”与“重新入祀”忠烈祠的荣辱兴衰,解严后赖和作为象征符号被卷入国族建构的历史际遇,都源自赖和文学与思想的左翼、民族意识与台湾乡土情怀的各自解读。本论文拟从赖和接受史论述战后台湾政治文化思潮对知识者“形象建构”之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文学现代性进程步骤与“五四”文学一样——改文言为白话文使新思想获得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思想启蒙提供了手段,文学内容的革新更是使文学直接成为运载启蒙思想的工具。但是,由于台湾的现代性(社会的和文学的)呈现着十分复杂的局面,所以,台湾新文学运动担负着启蒙和解放双重历史任务。同时,由于日据下的台湾,灾难比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祖国大陆更为深重,所以,它从启蒙过渡到解放的行程比“五四”文学革命从启蒙过渡到救亡更加快速。它的创作实绩从一开始就鲜明地显示出反对殖民压迫的主题指向,它的白话文运动也与大陆有所区别。因此,台湾文学的现代性比大陆更为复杂和特殊。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局行政院1994年重新修订了《社会福利政策纲领》,并成为台湾90年代中后期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新的“纲领”以及前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台湾在这一时期新制定和修正了诸多社会保障法案,对岛内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定位台湾文学的三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位台湾文学的三种方法徐学*何谓“台湾文学”?“台湾文学”以什么样的模式存在?这是值得每一个台湾文学研究者思索的问题。“台湾文学”当然存在于特定时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也存在于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的文学史或准文学史论述中。近十年来,海峡两岸出现了相当数...  相似文献   

13.
对于60年前发生的“二·二八”事件的文学书写,近年来凸显了“统”“独”立场的对立。台湾文坛“本土派大佬”钟肇政的长篇小说《怒涛》等作品,热衷于渲染所谓“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差异和对立,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官僚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阶级矛盾,扭曲为两岸之间不同“人种”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而作者在对所谓“支那”施予全面抨击时,是以颂扬“日本精神”作为参照系的。这就成为日据时代开始形成的以“抗日”和“祖国爱”为特征的“台湾意识”,向着“亲日”和“去中国化”方向“自我异化”而成“台独意识”的一个明显事例。这种“异化”有着亲日仇华思潮在90年代以来的台湾涌动高涨的深刻背景,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4.
台湾3月份爆发的“太阳花学运”首度攻占“立法院”、“行政院”,创造了台湾“学运”新的“历史”。数十年间,台湾“学运”几经迭兴,深刻影响台湾社会的演进。从“学运”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学运”的组织形式、动员与传播媒介、参与者的成分、“学运”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学运”规模和产生的影响等7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台湾“学运”从缺乏主体性到获得自觉,力量在不断壮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而其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研究台湾“学运”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社情民意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更好她推动两崖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历来有中国大陆因素、国际因素、台湾岛内因素及两岸关系自身发展因素四大层面,在不同的时期四大因素所发挥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又各不相同。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剧烈演变,台湾政局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本土化”、“民主化”的发展,台湾政局因素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至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某些台湾作家在新世纪对大陆学者撰写的《台湾文学史》或分类史所做的“反攻”,主要是出版《台湾新文学史》或类文学史的著作,对“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反共文学”是一种逝去的文学、“皇民文学”就是汉奸文学的观点作出反弹。他们从政治上和学理上清算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观时,还把岛内的统派学者“捆绑”在一起.。代表人物有钟肇政、陈芳明、林瑞明、谢辉煌。  相似文献   

17.
台湾金融改革的现状和前景曹小衡台湾金融的改革是台当局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措施之一。80年代以来,台金融改革的步子加快,进行了一系列涉及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行政等方面的改革,旨在以“市场金融”取代“政府金融”。目前,新的金融体制的框架已初显。以“自由...  相似文献   

18.
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问题之探讨张冠华在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营事业”曾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象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物。直到今天,公营事业对台湾的社会经济仍有着相当强的影响力。但自80年代中期台湾进...  相似文献   

19.
透视李登辉访美后台湾地区的“民意调查”严峻台湾地区自50年代《新生报》、《联合报》等新闻机构开始运用“民意调查”方式,收集、分析、反映台湾民众的社会意愿以来①,这项社会调查工作得到了不断的进展,近年来更是受到台湾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透过民意调查的手...  相似文献   

20.
张羽 《台湾研究》2011,(1):50-54
1945年至1949年的台湾文化,是一个明确的转折时段,是台湾知识分子在遭受殖民统治后,踏上追寻祖国文化回归之路的重要阶段。《台湾文化》(1946.9.15—1950.12.1)的生存岁月恰好贯穿这一时段——光复伊始的去除日本殖民文化与1950年代的“色素文学”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