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学术抄袭而言,学理与司法实践援引私法的理论资源对之进行解读,忽视了学术抄袭认定背后的公法意涵。学术抄袭与私法维度下的抄袭在认定基础、认定标准、认定依据与认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更多地受到学术伦理规范的约束,对其认定应当摆脱私法认识的窠臼与纯粹法解释主义的路径,置于国家监督与大学自治的二元框架下进行考察。国家立法授权高校对学术抄袭进行认定,既蕴含了国家权力在抄袭认定上的退让,进而赋予高校学术自治的空间,又要求高校积极落实抄袭认定标准、组织与程序的保障义务,避免学术自治逾越内在的界限。国家立法应当设定抄袭认定标准、组织与程序的基本原则,保留必要的司法审查,从而避免高校在抄袭认定规则供给上的恣意。  相似文献   

2.
<正> 抄袭亦称剽窃,是一种窃取他人作品为自己作品的行为。抄袭是最常见的一种侵害著作权的行为。要追究抄袭者的法律责任,首先需要划清抄袭与非抄袭的界限,准确认定抄袭的行为。是否对作品进行独立的创作活动是划分抄袭与非抄袭的总标准。但是,这一标准过于概括和抽象。要在实践中解决对抄袭的认定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那么,具体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公众人物学术造假事件的曝光使得民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进一步提升,其行为的危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如何有效的防范、遏制抄袭等学习不端行为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剽窃"的法律概念,探究"剽窃"的认定标准,最后探讨的是抄袭的识别技术和检测工具。以冀对于"剽窃"的阻遏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4.
谈剽窃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是一种严重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而且要承担行政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剽窃也是侵犯著作权行为中发生得较多的一种,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剽窃者并非原文照搬他人作品,而是删删减减,修修改改,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手段,给案件的实际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认定剽窃的问题。一、剽窃、抄袭是否同义?  相似文献   

5.
周樨平 《法学》2012,(6):40-50
抄袭网站资料引发的纠纷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法院在面对这类新型争议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往往陷入困境。我国法院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来保护知识产权法之外的智力成果,已经发展出智力成果补充保护的初步实务规则。实务中对智力成果的补充保护基本上遵循了以模仿自由为基本原则,以抄袭禁止为少数例外的方式,但也存在标准不一致以及个别案件扩大保护的现象。司法实践中在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规范抄袭行为时,进行法律保护价值取向的论证,确立保障公众利用自由和鼓励竞争为导向的价值观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尽管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迄今世界上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著作权法对软件实施法律保护,但是发生在这一领域内的侵权事件依然层出不穷。这已成为困扰计算机产业界、知识产权界的一大难题。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行为多种多样,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30条列举了8大类侵权行为。非法复制发行和抄袭是目前实践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两种侵权行为。其中非法复制发行行为与对普通作品的该类侵权行为并无根本区别,在理论上亦无大的纷争;抄袭行为则不然,其认定问题颇为复杂,理论争议亦颇多。本文主要围绕抄袭行为认…  相似文献   

7.
抄袭剽窃行为是指把他人智力成果据为己有,并用自己的名义发表该作品的行为。剽窃与抄袭两者含义略有不同,江建名先生认为:剽窃与抄袭意在微殊,但一般理解为:以多少改变形式或内容的方法,将他人作品全部或部分作为自己的作品加以发表的行为。而抄袭则是剽窃的一种直接手段。”①因此,抄袭与剽窃行为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非法地将他有的智力成果占为己有。抄袭剽窃行为古已有之。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尚未形成的年代,人们对抄袭剽窃行为只能给予道德上的谴责。然而,《著作权法》在我国已颁布多年,抄袭剽窃行为却屡禁不止,其中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8.
"于艳茹案"是我国首个因论文抄袭导致博士学位撤销的行政诉讼案件。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决定的合法性,必须结合教育行政法治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案件事实予以评析。本案中的主要问题有:学位撤销的法律依据;这篇涉嫌抄袭的论文是否构成博士学位撤销的要件;"舞弊作伪"与"抄袭、剽窃"的区分;博士学位撤销的程序合法性;以及当事人权利救济。对抄袭剽窃行为的治理,除司法审查外,还应当建立一种回归知识理性的学术评审规范。  相似文献   

9.
论抄袭的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抄袭的认定王毅抄袭,又称剽窃,是指将他人的作品据为己有,并以作者自居,在剽窃的作品上行使著作权的行为。①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作者的精神权利,也侵害了著作权人的经济权利,还欺骗了公众,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严厉谴责。目前,在各国著作权实践中,剽窃著作权案件...  相似文献   

10.
抄袭剽窃的侵权与违约双重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啸天  汤擎 《知识产权》2000,10(1):37-40
近年来,抄袭剽窃活动在我国有抬头之势。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抄袭剽窃行为的揭露率偏低,制裁不力;二是著作权人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势单力薄;三是出版者向抄袭者追究赔偿责任的权利未能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强化对抄袭剽窃行为的制约手段和制裁力度。笔者同时认为,抄袭剽窃之作一旦得以发表,抄袭剽窃者就必须承担侵权(侵犯著作权)与违约(出版合同违约)的双重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文学作品因涉嫌抄袭引发出的侵权案件越来越多。如果一部作品是受之前已存在的作品的启发或者说是借鉴了原有作品的某些思想和主题内容,而创作出"新"的作品,到底是抄袭还是创新?我国著作权法对改编作品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采取的判定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试从如何认定改编作品和总结国内司法审判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改编权的侵权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朱少华 《江淮法治》2009,(10):25-25
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近日纷纷引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用以检测毕业论文。人们把这一系统称之为“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据了解,此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可以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只要检测文章与比对文献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检测系统发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学》2019,(5):89-104
学术数据库是当今学术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网络学术信息主流载体,其对部分学术资源的独家垄断,是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合法垄断。然而,如果学术数据库经营者将版权保护作为攫取垄断利润的手段而非激励创新的催化剂,排除、限制相关市场竞争,其滥用行为便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审查与规制。当前,反垄断实践经验的空位及理论上的诸多争议,使认定学术数据库经营者不公平高价行为的过程面临诸多困境。要打破当前的"知识垄断"格局,须在相关市场界定中重新审读多边市场之利益相关性,以弥补传统相关市场界定方法在适用上的局限性。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中,考量市场份额与知识产权因素之作用,以补足适用"结构性标准"带来的认定偏差。同时,须结合个案运用合理性原则分析经营者行为之滥用性。数字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能够实现知识开放分享之目的,应当作为排除学术数据库市场障碍的重要激励性规制手段。  相似文献   

14.
学术自由:侵权与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海定 《现代法学》2005,27(6):35-45
学术自由侵权与其他侵权行为具有共性,但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行为的主观方面和行为后果不是认定学术自由侵权的必备要素。从学术自由权成立的正当性出发,有三类限制或禁止学术自由的行为是应予允许的。在现代社会中,按照在实践中得到运用的广泛程度和实际效果,最重要的学术自由权救济机制包括宪法救济、一般诉讼救济以及通过结社进行的自力救济。  相似文献   

15.
紧急避险属于排除犯罪性行为,紧急避险是公民的一项合法权益,由于紧急避险行为是一种牺牲某些法益而保护另一些法益的行为,所以在认定行为是否为紧急避险行为的时候容易因为法益价值的比较困难或两种法益等值而出现难以认定的情况。期待可能性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期待可能性理论一直没有被法律确定下来。在某些案件中,行为是否可以被认定为紧急避险存在一定困难,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到紧急避险理论中可以解决缺乏期待可能性的避险行为的认定。  相似文献   

16.
"接触加实质性相似"是司法实践中总结出认定抄袭的常用规则,具体适用时要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确定不同的标准。对成套教材类文字作品抄袭侵权的认定,首先要明确举证责任,在区分整体要素和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分别确定"独创性"内容和进行"实质性相似"判断。  相似文献   

17.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及认定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交通事故责任及认定的性质一直聚讼不止 ,主要有法律责任说、因果关系说、具体行政行为说和鉴定行为说等。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交通事故责任中“责任”一词的误解和现行责任认定程序的不合理。交通事故责任及认定的性质有实然和应然之分。在实然方面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具有行政可诉性 ;在应然方面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鉴定行为 ,不具有行政可诉性 ,但必须重构现行的责任认定程序。  相似文献   

18.
自首是我国刑法所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刑罚量刑制度,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量刑的具体体现。刑法理论将我国《刑法》第67条第一款规定的自首行为称之为一般自首;将《刑法》第67条第二款规定的自首行为称之为准自首。2009年3月12日.为了规范职务犯罪案件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由于司法实践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于一般自首认定问题中自动投案的认定存在的较多的分歧及争议。本文将对职务犯罪案件一般自首认定问题中自动投案认定的若干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虚假陈述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谦 《政法论丛》2001,(2):58-62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 ,虚假陈述行为的存在较为严重 ,如何认定形形色色的虚假陈述行为不仅是一个立法问题 ,也是一个司法实践要解决的问题。虚假陈述行为的外在表现可分为虚假记载行为、严重误导行为和重大遗漏行为三种情形 ,文章在探讨每一种虚假陈述行为的特征基础上 ,就每一种虚假陈述行为的认定作了较为细致地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的权利和手段。那么在近年来校园中不时发生的侵害行为能否适用正当防卫?我认为不能从一而论,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