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说过:“自古惟名士之杯方能成就佳酿。”杯中玉露,舍得珍酿。品舍得酒,与其说是眼、口、鼻、舌的感官享受,不如说是种高雅的艺术鉴赏。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过:“自古惟名士之杯方能成就佳酿。”杯中玉露,舍得珍酿。品舍得酒,与其说是眼、口、鼻、舌的感官享受,不如说是种高雅的艺术鉴赏。  相似文献   

3.
他与法律打交道将近20年了。他严谨而不严厉,随性而不随意。他也是老师,鼓励创新,引导个性。他也享受生活。他说:“须每天不停地开拓生活与自由,才能有生活与自由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圣人之治”曾经是一种普遍的理想政治生活图景。直到今天,有些政治文明仍然保持着它的变化形式。人类对“圣人之治”的诉求和信仰与政治的特殊复杂性、人们对政治的科学主义理解以及人性品分理论密切相关。然而,圣人之治作为一种政治范式是虚幻的,于生活在政治中的人类亦有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冰释“圣人之治”的情结,坚决取向“规则之治”。  相似文献   

5.
刘吉同 《党建》2009,(8):51-51
前几天,我的一位在某局任“一把手”的同学,从外地“考察”归来享受了一番接风盛宴。他不无痛苦地说:“接风的入太多了,这酒让人喝得受不了,肠胃都变成下水道了。”  相似文献   

6.
梁新 《学习月刊》2012,(18):1-1
有一种比,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属于“知足者常乐”;有一种比,“工作向上比,生活向下比”,使自己总是保持奋斗进取状态;有一种比。“生活向好的比,工作向干得少的比”,越比越吃亏,越比越泄劲儿。于是,有人说: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心态。  相似文献   

7.
吴肖丹 《求实》2006,3(Z3):297-298
(一)姜夔与江湖文化南宋中后期,相对政治的昏弱,物质文明和文化艺术却格外发达,雅文化成为了主流,“雅玩”、“兴味”之风甚浓,上下朝野盛行“富贵而不俗”的享乐之风。而这种文化风尚的需求也催生了江湖派这一特殊群体,隐逸式、审美式的文化是他们生活的主题,他们在尝试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时代的风尚和文学新变融人创作中,姜夔就是其中的代表。陈郁《藏一诗话》形容他:“气貌若不胜衣,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书翰墨之藏,汗牛充栋。”时人推许的“晋宋风度”多次用在他身上,他也自许为江湖派追慕的“陆天随”。  相似文献   

8.
作画与做人     
田申 《党课》2012,(14):85-85
我有一位朋友.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闲暇之时或是兴致所至,他就铺开宣纸,提起画笔,挥毫泼墨,权当是一种消遣和享受。虽属业余,但也有不少人找他索画。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 “烟酒不分家”。可对于毛泽东来说,却是如此地泾渭分明:喜好抽烟,不善饮酒。然而,作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中,酒已成为一种神奇的文化,毛泽东有时也不得不随大流置身其中。正是因为毛泽东不胜酒力,从他为数不多的饮酒活动和对待酒的态度上,我们也不难看到他待人接物和性格风貌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0.
程应峰 《廉政瞭望》2023,(21):65-65
王绩生前,自撰墓志铭。他写自己“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他还说自己“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王绩给自己写墓志铭,将自己写得跃然纸上,活脱真实。  相似文献   

11.
刘良 《四川党史》2001,(2):42-46
一、酒 量 许世友嗜酒如命,酒量超人。他的理论是:“酒形似水性似火,实属阴阳之阳,乾坤之乾,刚柔之刚。长期以来,饮酒者女人为少,男人居多。阳加阳,刚加刚,所以能饮者,都是十分刚强、十分性烈的人。”他还说:“中国人才抽400多年的烟,就检验出它有百害无一利,一旦成了习惯上了瘾,‘尼古丁饥饿’就迫使你点上一支,既不能提神,也不能解困,口干舌燥,满嘴烟臭。可酒,中国人不知喝了几千年还是上万年。这‘久经考验’的实践证明:多喝有害,少喝有利,至少是多利少害,所以1953年我就戒了烟。” 许世友说“多喝有害,少喝有利”。他的“多”和“少”…  相似文献   

12.
盘点幸福     
宾炜 《党课》2008,(9):107-108
有一位老同学,似乎上辈子跟酒有仇,滴酒不沾,不论是谁劝酒敬酒,一概以饮料代之。所以我们聚会的时候,都会预先照顾他一瓶饮料。他爱人是个教师,两人结婚后七八年,一直怀不上孩子。后来终于千辛万苦地怀上了,在医院生了个女儿,把孩子抱回家的当天晚上,他给我打电话,非要约我出去喝酒。我去了,他果然真喝酒,而且是一人一瓶“对吹”。我劝他少喝点,他不干,说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这事,他已经把这种幸福憋了好几天了,一心就想着好好喝一顿酒。  相似文献   

13.
宋阜森 《理论学刊》2004,4(1):102-104
赵树理的创作虽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但由于他最终坚持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并不一味地“赶任务”,因而他一直在某种夹缝中苦苦探寻,创作出大量的不媚世俗的“问题小说”和个性鲜明的“中间人物”。正因如此,他的创作虽曾被誉为“赵树理方向”而红极一时,但他本人还是未能逃脱“文艺黑线人物”的命运以致被迫害致死。赵树理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万物枯绝。   生活中,人与水息息相关,水之贵重,妇幼皆之。然而,水之贵,通常不显而易见,往往在枯水时,才有人发现:“水贵如油 !”在缺水时,才有人喊出:“水就是命 !”。   水是地球的血液。它和地球上的其它资源一样不能再生,水资源的短缺正日益演化成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因此,全球呼唤: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无论工厂或是家庭,节约用水,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意识,而且还是一种责任意识的体现。   我与一个朋友聊天,无意中扯到家庭用水。他说他一家三口人每月水费开支 10多元,掐指一算,近 …  相似文献   

15.
秋夜已深。微风吹拂着窗外的树叶,沙沙轻响。读完《逆旅》好一阵了,我的思绪却依然盘旋于作家所精心构筑的散文世界里……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艺术作品是生活真实得以演绎的场所。”由是观之,武俊瑶的散文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始终真诚地关注着周围的“生活真实”,而“演绎”的或者说作家创作的内心动因则是对一种“生命意识”的虔诚信奉和激情呼唤。前者说明他选择的是一条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后者表现出他那种过异于人的价值取向;两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思想力量和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不过,要想真正…  相似文献   

16.
别林斯基说过:“人的生活是艺术的主要内客。”他认为社会生活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也是文学艺求反映的对象。艺术作品的中心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的社会生活。由于社会生活的属性有美丑之分,所以就文学艺术的内容而言,也必定有姜丑之别。一部文学艺术作品,无论其内容是表现美还是表现  相似文献   

17.
时下,有的干部被提拔重用,未烧“三把火”,先摆“三桌酒”。一日“谢恩酒”,感谢有关领导的栽培之恩;二日“荣升酒”,同事之间“意思意思”;三日“上任酒”,大家聚聚,今后好同舟共济。新官上任先摆酒,这是一种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丁荫楠是国家一级导演,从事电影工作44年。他执导的影片先后获得“百花奖”、“金鸡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他本人也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多年来,丁荫楠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在政治追求上同样矢志不渝,风雨不泯入党志。1986年,在24年内交了14份入党申请书的丁荫楠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年,他47岁。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差不多都有自己所最崇拜、最爱戴或是最敬仰的人,假若有人问我:“你崇拜的人是谁?”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他:“邓小平!”中国贫穷落后,“文化大革命”更把它推向深渊,几乎到了毁灭的边缘。是他———一个被世界各国政治家用无数最崇高最美好的赞词来颂扬的人,是他———一个有智慧,有远见,有勇气,有胆略,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他———一个实事求是,无私平凡的人,在短短十数年中,勇敢果断、特立独行地提出新的建树性的思想、理论,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面貌焕然改变。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改善;中国人讲什么,外国人都要竖起…  相似文献   

20.
铁木 《前线》1983,(11)
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总是要不断创造新的艺术语言,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新的感受和认识。《太阳和月亮》、《八月》、《绿洲》、《新衣》、《阳光下》、《序曲》……,这是版画家徐匡近年来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种光采夺目的艺术魅力,每幅作品都具有生动、自然、洒脱而不失严谨的作风。欣赏他的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徐匡,他长期深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及阿坝、甘孜藏族等地区,立足于生活的土壤,从生活中不断得到滋养和新的启示,生活也不断激发他创作的热情。看了他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