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像崇拜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宏忠 《青年探索》2001,1(6):20-22
偶像崇拜体现了青少年这一跃动的群体对社会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回应,青少年对偶像的类型选择及行为表征无不契合其特定的心理状态。作为基本社会化进程中一个正常的现象,偶像崇拜预示着青少年追求理想和成就及对实现自我的渴望。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传统的榜样教育仍有很大价值,但应在结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中,共同完成基本社会化任务。  相似文献   

2.
自我同一性视域中的青少年偶像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视角看,偶像崇拜的流行与青少年寻求自我同一性,进行自我建构和自我社会化密切相关.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者必须引导青少年去读懂偶像及偶像的本质内涵,偶像所代表的意义,使青少年明白为何崇拜,崇拜什么,怎样崇拜,帮助青少年形成一种理性的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3.
直面崇拜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与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分析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表现与心理机制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存在“以偶像为中心”的他恋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型等几种不同的行为类型,在心理动因上则表现出理想我的投射、现实我的肯定、认同与归属的需要以及渲泄缓解压力的需要等几个方面。这种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具有积极地引导与调节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被称之为"次级情感依赖"。从个体发展来看,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从社会成因来看,当代中国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即在商业化媒体同资本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青少年对偶像的情感迁移可能被极致化商业利用,而演变为一种"粉丝经济"的工具。因此,政府部门、工商业界、传媒影视行业、教育工作者等社会主体,应达成共识、共同努力,科学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加强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相似文献   

5.
以295名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了性别、年级和崇拜的偶像类型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理性程度和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中学生偶像崇拜理性程度和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京市四所学校726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85.8%的中学生有崇拜的偶像。“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身边人物”、“政治人物”和“文学家”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类型。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类型分布有着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校际差异。男女中学生均主要以男性为崇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7.
青年官兵对偶像的多元崇拜,是一种军营文化的嬗变现象。它印证人们步出了“神化光环”笼罩着的“迷谷”,又叠影出打破盲目后新的迷惘。对此,我们既不可无动于衷,亦不必大惊小怪;科学的态度是启发诱导,强标固本,引导官兵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不能把“琉璃球”当“珍珠”。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人类需要一点偶像崇拜,就象需要空气一样。然而,由于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迥异,心目中的偶像也大相径庭,甚至有的把“野雉”当“凤凰”,把“琉璃球”当“珍珠”。这就要对偶像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诚然,崇拜谁是个人的自由,更不能要求偶像的“清一色”。但是,犹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谈到的,俄国上流社会以柔弱、萎顿、慵倦,  相似文献   

8.
<正>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偶像是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供奉的人像"。这些东西往往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死去的人或者传说中的英雄,被人们所崇拜,这些东西叫偶像。新华词典还有一种解释,"特指一种传统的信仰和理想"。偶像崇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我认为人类是需要宗教的,现在中国是个无神论的社会,其实无神论也可能产生多神论,现在好多"大师"就是在钻这个空子,他们把自己自封为"大师",让人们对其进行顶礼膜拜,而许多中国老百姓  相似文献   

9.
虚拟偶像从二次元文化中破圈而出,显示出新技术强大的文化重构力量。虚拟偶像与通俗大众文化缔结了"通俗文化世界主义",让Z世代在共享价值中彼此交流、逃避孤独,在虚拟的二次元文化中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在虚拟偶像崇拜中完成了主体性意识的崛起。未来文化融合趋势深化的关键是,政府能否对个体化持包容态度,引导个体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最终通过制度建设将个体化合法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有个偶像容易,成为偶像难。一个28岁的农家小伙儿,从来没见过自己的偶像史玉柱,却从他的经历当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成就了一番事业。一份怎样的偶像崇拜,让杨井历尽波折之后把瓦缸小吃做成了“中华名小吃”,并成就了他的创富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偶像崇拜原因的发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晓辉 《青年探索》2006,44(5):59-62
自编偶像崇拜原因调查问卷,对南京市726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感官舒快”和“社会性品质学习”是中学生偶像崇拜原因的两个主要因素。(2)偶像崇拜原因两个主要因素得分因崇拜的偶像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3)在偶像崇拜原因的两个主要因素中,男女中学生只在“感官舒快”得分上有显著差异。(4)在整个中学生阶段,“感官舒快”得分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社会性品质学习”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当前,依附于偶像文化发展起来的饭圈文化滋生出畸形样态,主要表现为偏执性的偶像崇拜、被扭曲的推广营销以及有组织的口水战争。究其原因,既与偶像明星的失声、把关人机制不健全有关,也与粉丝价值观的迷失有关。饭圈文化是粉丝参与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引导饭圈文化归正,不仅需要偶像从正面疏导,政府、平台、社会当好"把关人";更需要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促进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族精神行为层次的道德问题的提出主要是面对民族外部道德的绝对话语权和中国内部道德生活形式的流变。传统道德基于形而上学的前设而现代道德由于形而上学的解体则陷入虚无主义。当代道德的重建必然以主体的理性和主体的情感本身为道德观念的前设。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根据最近岛内发布的一条消息,台中市乡林户外生活基金会前不久对台湾15岁到20岁的583名青少年从事有关偶像崇拜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岛内这一年龄层的青少年当中,有855%的人每月花在偶像及周边产品的...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群被称作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的年轻人,在偶像出现时喊破嗓子、在偶像离去时流下泪水。偶像崇拜,成为他们“体制内”生活后的放松方式。在粉丝眼中,成为一个人的“粉”,只是年少轻狂时的一种大胆尝试,无碍他人。但是这种义无反顾的“粉丝式”生活方式,已然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特征的重要因子,同时,引来了粉丝旁观者们关于“粉丝现象,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你”的集体疑惑。其中,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更被这粉丝风潮裹挟着去思考:这些享受着追星快乐的青少年,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心理体验?青少年偶像崇拜,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与心理机制?教育,应该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扮演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代经济伦理价值主线的传统义利观,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有必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义利观,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以传统义利观重塑人们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社会传播处作了一个"青少年偶像调查报告"。这个向二千名中三至中五学生调查的报告显示,有偶像崇拜的约占百分之七十,其中崇拜的偶像人物以歌星和艺员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而其中本地歌星又占百分之五十二点二五。青少年学生心里头有偶像,这并不奇怪,而且也可说是人之常情。如果说他们心里头有个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以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渗透在文化、制度和道德之中,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研究传统的礼仪道德,既有总结传统道德的历史价值,也有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代价值。一 礼仪道德的历史地位礼仪道德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具有内倾性根源,这个内倾性根源就是“良心”和“善性”。这个内倾性根源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历经了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个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对于理解中国传统道德特征、建构现代道德都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时代的青春话语里,偶像的含义是各不相同的。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中,从社会道德的楷模到个人爱慕的对象,从学习其精神到模仿其造型,偶像的意义从精神落实到了实际。偶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那些难以磨灭的记忆,记录了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更折射了作为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曲折命运。这种巨大变迁,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进行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