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农民的个体私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而公共文化生活空间逐渐萎缩,农村公共文化渐趋式微.在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在理念和体制等方面面临着转型和挑战.各级政府必须通过转变文化建设理念、改革传统的文化体制等措施发展农村公共文化,重构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促进农民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而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则是整个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根深蒂固的中国农村传统政治文化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阻碍了农村政治文化建构的进程.鉴于此,必须从多方面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素质,以推动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及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着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当前如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4.
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广大的农村领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自1996年开展以来,在繁荣农村文化、服务农民群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总结这些年来文化部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周云勐 《创造》2014,(11):70-71
正确保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市场,让健康的文化陶冶农村群众的情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一巨大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须经宣传奠基、健康发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且初见成效。玉溪地处滇中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开展,玉溪农村经济也得到不断发展,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同时农村的文化市场也在蓬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发展不协调现象。一方面,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生活枯燥乏味,精神生活空虚。众所周知,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建设的发展,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出现,除农民自身的问题外,地方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农村文化建设领导者和组织者,地方政府有义务和责任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民幸福感与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并没有成正比同向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消解了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重建现代农民的幸福感,需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农村传统文化为载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着力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努力促进其现代性的成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农民现代性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了农民现代性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促进农民现代性的成长去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地处西南腹地的贵阳,农村经济还相对不发达。而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财政投入,文化消费需要老百姓手里有钱,如何建设农村文化?如何在文化建设和发展经济之间找到结合点,带领百姓致富,尤其关键。近年来,贵阳市以"农民文化家园"建设作为突破点,文化不再是村民茶余饭后的消遣,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雅文明;文化已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深入到农民的内心,成为农民的致富法宝。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摆上了突出位置。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能否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农业现代化是与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就根本谈不上农业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近4.9亿农村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民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现阶段农民法治意识仍相对淡薄,亟需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以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培育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相应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法制体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要求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保证,文化建设是其它工作的基础。"乡风文明"需要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提高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而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而实现文化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农村。湖北农村文化小康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投入逐渐加大,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忽视农民文化权益,农村文化呈现边缘化趋势、农村文化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有效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切实提高农村文化消费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多文化娱乐选择,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提高湖北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水平,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国论坛》2006,(1):84-87
改革开放以来,丰都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农村地域的差距也在加大,许多社会问题随之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丰都县农村贫富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如何?为  相似文献   

16.
吴莎莎 《传承》2009,(20):84-85
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广大的农村领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山西政报》2010,(17):70-7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又是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文化建设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为此,客观分析和研判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创新为动力,推进重点领域文化改革发展;以传统为根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以价值为核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以开放为手段,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安全为保障,构建国家安全防范体系。推动经济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敬君 《前沿》2009,(1):71-73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关系到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综合水平。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表现得相对滞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农村空间广阔,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有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不会受到影响。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十一·五"规划中,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