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明福 《政策》2008,(2):44-45
武当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武术作为体育项目进行产业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武当武术不仅是武当山的、湖北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  相似文献   

2.
4月17日,由台湾“中国玄门武当养生功总会”、“中华武当武术交流协会”组织的武当文化交流团一行42人来到了湖北。交流团由两会理事长、台湾“中国玄门”宗师陈俊安先生率领,成员由两会负责人、台湾武当武术教练及武当武术学员组成。  相似文献   

3.
加快发展武当山旅游业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当旅游应突出道教文化特色,武当道教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道教建筑、武当武术、道教音乐等。从旅游资源品位、武当旅游资源的特点,应全面加快武当山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对策的研究,即科学规划武当旅游、深度挖掘道教文化、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旅游宣传工程、筹措旅游发展资金。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太极拳的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武当武术、武当宫观道乐、武当山庙会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道教以“尊道贵德”为核心教理、以“和”为精髓,  相似文献   

5.
武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我国武术文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即结合东方体育文化特点,合理制定武术的发展模式;反思武术的失落,对武术文化遗产进行明确的定位;对武术文献典籍的继承与创新研究;对武术技术层面的研究上升到哲理的研究——武学研究;走向武术重建,建构武术文化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为对象,在总结以往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从文化发生学的视角解析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发展脉络;以文化三层次理论梳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内容;从民族性格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两个层面提炼少数民族武术的文化特征;遵循技术反映文化的原则进行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个案解析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渊源流长且博大精深,它以其"形神兼备"的特点、"精、气、神"完美合一的追求境界而享誉世界。武术已经融入我园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发展幼儿的爆发力、柔韧、协调、灵敏等体能要素,满足幼儿的探索、坚持、尊重、自信等心理需求,并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终身运动的意识,为幼儿的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在园所课程有力的支撑下,幼儿武术文化环境创设的研究孕育而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武术文化环境具有比较直观、显性的特点,因此,成为研究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的基础。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具有“源头”、“缩影”与“朝圣”等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以河南境内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促进两岸交流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中原文化引领豫台文化交流的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代武当文化乃是宋代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产物,因而它的形成与兴起反映了宋代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中的“尊道而贵德”; “健身、养生”;“形神兼修”等思想滋养着中华武术的发展。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中华武术,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古老的东方文化之一,中华武术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王静 《台声》2023,(4):31-32
<正>2月8日至10日,“两岸同心,文化融合”鄂台青年武当文化研学营活动在湖北举行。活动由湖北省台联、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武当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武当山道教协会、武汉台资企业协会、台湾中华创新资源整合发展协会协办。在鄂台湾青年一行24人赴武当山,实地参访道教圣地,聆听道长讲解武当文化,观摩武当武术表演。在岛内的台湾青年通过连线,云参访、云研学、云分享,和湖北台青一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增进对湖北文化了解,促进了鄂台青年融合交流。活动期间,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与部分研学营代表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文化经济":历史嬗变与民族复兴的契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名家 《思想战线》2006,32(1):31-38
“文化经济”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和战略构想。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运动,在现代社会以前是以潜在的朴素的形态存在着。文化经济一体化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人类社会物质基础、政治环境、价值理念不断演化、变迁的历史过程。“文化经济”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佳契机和发展路径,文化经济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目标是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文关怀与政治关怀,是监狱文化的二重命题。监狱人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文明与进步。构成监狱的诸文化要素体现了文明性、进步性,则监狱便是人文的监狱。反之就不是人文的监狱。监狱人文所着意关怀的便是监狱内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前景,这种关怀以现代文明为尺度.以监狱的人文精神重塑为当下诉求.以使不同文化群体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为建构目标。监狱文化的政治关怀体现在监狱的文化政治向度之中。监狱文化政治既是把监狱的文化和政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立场和理论方法.也是监狱以政治为考量和指向的文化实践路径。当代中国监狱的文化政治在监狱意识形态、监狱文化认同和监狱文化的多元融合的互动、同构中展现内在要素、结构和运行机理,表征了中国式的“规训与惩罚”。  相似文献   

14.
郭琪 《统一论坛》2006,(3):60-61
武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沃土,千百年来已与中华民族其它传统文化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华文化整体。2006年4月21日,由中国致公党中央联络部、致公党福建省委会、福建省武术协会主办,致公党厦门市委会承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15.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孟秋莉 《传承》2013,(3):120-122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地方努力地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顾本地文化实际盲目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现象。如何有效利用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力促实现“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双赢”目的.坚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当前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宋晶 《理论月刊》2007,(12):71-74
本文以水文化的视角对武当道教建筑进行分析,从道家的尚水思想、武当道教的敬水神特质以及武当道教建筑选址的亲水特征等方面,考察武当道教建筑的水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侗族传统文化具有女性思维偏向,这种特点是在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土壤所构成的发展空间中形成的,表现为重视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文化”观,喜欢宁静、向往团圆的“月亮文化”观和“前喻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单一的著作权保护已经无法满足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应该建立多种形态知识产权相互协同的复合型知识产权战略.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三维本质,以及知识产权自身所具有的客体无形、种类多样、功用互补的特点,共同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必然是一种复合型战略.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知识产权战略在建构上,应该以著作权战略为核心,以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战略为辅助因素.如何充分获得不同形态的知识产权并有效保护这些知识产权,是复合型知识产权战略的中心问题.政府、行业协会和创意企业应该各自发挥其职能,共同推进复合型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和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生活世界”概念的诠释来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他在批判由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形成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观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回归事物本身”,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价值,人的生活世界是文化-历史的世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文化,最后提倡回归伦理本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