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颖 《前线》2012,(7):128-129
作为党的干部,都明白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明白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领导干部却很难再真正沉下去、回到人民中间去。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不再是“鱼”和“水”的关系,而成为“蛙”和“水”的关系,需要时跳进去,不需要时就跳出来。  相似文献   

2.
宗言 《新长征》2014,(10):62-63
刘伯承出身贫苦,是从群众中走来的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一生葆有高度的群众情怀,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多和群众商量"、"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的工作作风,是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楷模。 多和群众商量 刘伯承通晓中国历史,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深深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时下,似乎有一种怪现象:有少数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了"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不惜"集中兵力",动用车辆,前呼后拥地"下基层"。然而,对于"走上门"来反映情况、请示问题、咨询政策的基层群众,却漠然置之、无人问津,每每给"上门"群众的感觉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其实,"联系群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基层"联系群众和接待从基层"走上门"来的群众,这都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文良 《奋斗》2021,(2):64-6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心全意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是获得百姓信赖、赢得群众拥护、凝聚人民力量,从而更好推动转型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的制胜法宝。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任务,一些领导干部不会、不敢、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出现群众工作"本领恐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一定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5.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为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实践指南。这一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蕴含着丰富的基层民主政治价值,强调人民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基层民主政治为民导向的价值遵循,在新时代具有生动的社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克福 《四川党史》2002,(3):29-29,28
执政党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好党同老百姓的感情问题。感情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都好办。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天职,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拥护不拥护,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评判一级党委、一方政府执政和为官综合能力的砝码和尺度。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实现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最基本的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敞开心扉,启动心智,在感情上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融为一体,心中要时时刻刻明白自己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时时刻刻告诫自…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安身立命之本、永葆青春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历史前进,这是保证党永不变色的根本所在"。这些论断为我们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一、思想上敬畏,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真正悟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早就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再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牛方玉 《理论学刊》2008,2(1):101-10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者命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历史事实层面的,通常提法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一个是历史价值层面的,相当于汉语表达习惯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历史价值层面的特殊命题,"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有其具体的确切的内涵."人民群众"是指无产阶级先锋队及其联合的力量,"历史的创造"是指自觉的人类历史的创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视角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达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7,(4):34-35
一是解决好“相信谁”的问题。共产党人相信谁?唯有相信人民群众,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和主心骨,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历史和现实的反复检验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又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将一事无成。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既然我们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勤务员,怎能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怎能不关心人民疾苦、体察群众情绪?要知道,如果背离了人民的意志,我们这个公仆就理应被辞退;违背了群众的意愿,我们这个代表就应该被罢免。只有相信人民群众,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李喻 《先锋队》2012,(1):27
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是我们党的根本优势和鲜明特征。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这个做法很好。好就好在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不但要善于读一成不变的书本,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本"活"的书本,这本无字之书,便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1.
安建设 《新湘评论》2012,(24):33-34
党的十八大报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一词出现了145次。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人民"是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和实践了"人民主体"思想,主要包括:"依靠人民群众"对"人民主体性"历史观的发展实践;为人民立言的大众情怀对"人民主体性"价值观的发展实践;"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是"人民主体性"实践方法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把人民群众有效组织起来,激活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依靠人民群众自我治理,为基层赋能减负,推进基层治理扁平化,减少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治理轻装上阵、简洁顺畅、生机勃勃,这是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少数领导干部因怕得罪人而不敢坚持原则的思想顾虑,一位负责同志说:"作为领导干部,不敢于得罪一小部分应该得罪的人,就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原则,可能要得罪少数人,但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心。"话虽朴素平实,却道出了"得罪人"与"得人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前,干部队伍中不敢坚持原则、奉行"好  相似文献   

15.
罗荣桓元帅曾经告诫一些党员干部:不要以为你很高,这种高是因为你骑的马高。下了马,该多高还多高。诚然,当上"官"、骑上"马",比普通老百姓确实权力大了、地位高了,但必须明白的是,党员干部的地位是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只有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唯一正道。否则,就会陷入官僚主义的泥沼。罗荣桓元帅自己就做了很好的表率。他不管是做基层工作还是担任高级领导,从来都把自己看做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即使后来担任重要职务,也从不对自己搞特殊化。他很乐意接近群众,也很容易联系群众。为此,有同志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扬他:革命友谊重山河,首长关怀暖心窝。帅府门前客不断,单车倒比汽车多。  相似文献   

16.
针对少数领导干部因怕得罪人而不敢坚持原则的思想顾虑,一位负责同志说:"作为领导干部,不敢于得罪一小部分应该得罪的人,就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原则,可能要得罪少数人,但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心。"话虽朴素平实,却道出了"得罪人"与"得人心"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百姓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4,(23):31-32
“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这是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阐明的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底线。关于好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群众观的论述,《之江新语》中还谈到了很多。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不愧于民》中,习近平说:“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相似文献   

19.
善于倾听民声,就是要广开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中间,了解基层需求,明白群众真实意愿。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全党:"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善于倾听群众呼声。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系列阐述,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源头活水、基本前提和决定力量,蕴涵着丰富的唯物史观思想,为"中国梦"的践行和实现确立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