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器铭文中,通借字至多。曾约畧计之:今存先秦古籍平均百字有一通借字;近年出土之秦汉间帛书简牘,约百字有六通借字;而两周彝器铭文中,则百字中通借字有十五六字。如铭文字数最多之毛公鼎,计四百九十七字中用通借字约六七十。容庚先生所辑《金文编》  相似文献   

2.
韩文公殁后,唐古文运动日渐衰落。大中以后,文坛上坚持维护古文之士有若晨星寥落,就在此时,出现了孙樵这颗灿烂的明星。孙樵,字可之,一字隐之,生卒年不详,自称“家本关东,代袭簪缨,藏书五千卷,  相似文献   

3.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1):12-12
众所周知,在毛泽东时代,我国廉洁状况之优,有口皆碑。条规简约,却令行禁止;杀人不多,却警钟长呜。毛泽东反腐败为啥游刃有余?笔者以为,毛泽东反腐败如同研习中国书法,讲究“字外功”。以笔者之见,毛泽东反腐败主要有五大“字外功”:  相似文献   

4.
网友     
正@王石川:字后有权,权后有钱四个字,5万元。当世书法名家,也难以企及。而蒋国星,一个业余搞书法的官员。却能拿走如此之高的"润笔费"!开发商愿意花高价钱买蒋国星的字,绝不是看中了他的字,而是看中了他的权,真正值钱的不是字而是权。官员卖字,披着再华丽的马甲也难逃受贿之实。因此,官员在任时切莫卖字,越节制才越安全。最理想的状态是不要展示自己喜欢写字的爱好,以防被人利用。@赵丕聪:钱本无罪,独畏清廉钱本无罪。任伺时代,任何人,都有追求物质生活的权利。可是,对金钱欲望的追求如果没有"度","多米诺效应"就会显现。要不为钱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有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说的是贪悔二字。大凡身陷囹圄之贪官皆有此感喟,然终乃缩手之不及,回头之无路而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察传》有“三豕涉河”的记载,原文说: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由于,古文中的“己”字与“三”字写法相近,而“豕”字又与“亥”字同形,所以,那个读者将“晋国军队巳亥时间渡河”的历史记载,说成是“晋国军队有三头猪过河。”两个字的差误成了一则笑话的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三豕涉河”专门来形容那些文字上的误写或刊印上的讹误。无独有偶,前不久笔者在读到几份  相似文献   

7.
人若不笃于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被誉为"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的曹魏大臣王昶,为人处世崇尚谦实,摈弃浮华,非常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子侄做到谦虚诚实,质朴守真,切忌浮华不实,相互标榜。他为两个侄子及两个儿子取名字,都以此为依据:两个侄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两个儿子  相似文献   

8.
胡良文 《中国监察》2008,(16):63-63
汉字有多少?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人们日常使用的汉字大约也有六七千。而在众多汉字中,我对“正”字情有独钟。何也?多种因素使然。识字之初,头一拨便有此字,“第一印象”难以磨灭。  相似文献   

9.
刘基《卖柑者言》有这样一个句子:“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注释说:“子所,你那里。”很显然,注者把这个“所”字当作名词:表示“处所”的意思。但细绎文意,明显地不通顺。其实,这个“所”字,应作“意”解,古籍中不乏其例。见于《汉书》者如:  相似文献   

10.
释“”     
释“”施谢捷甲骨文里有一个“从幸从支”的字,写作下揭数形:《甲骨文编》把它隶定为(下文用“△”代替这个字形),当作未识字附在“支部”之末”[1];后来学者引用到有“△”字的刻辞时,多只作隶定而不加说明,或释为“执”字”’;近年有学者撰文考释此字,把...  相似文献   

11.
成莫愁 《检察风云》2011,(18):90-90
书画界有一句俗语:“好字不如烂画”。但我以为,有的烂画不如好字。一幅好的字也如一幅好看的画。如吴冠中大师写的汉字,画意甚浓,字亦存六法:气韵、骨法、应物、随类、经营位置与传移摹写,搭配有致。字的可看、好看、耐看,具有了画的相应效果。而烂画,读之则味同嚼蜡,没看头也没收藏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揭示了<广雅>沿用<尔雅>"二义同条"之例的种种具体现象.<广雅>"二义同条"的"二义"之间,有的有内在联系,解释字只代表一个词;有的没有内在联系,解释字代表两个词.<广雅>中还存在"三义同条"、有的被解释字与解释字都表示两种不同含义、解释字代表两个同音同形异义词等"二义同条"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律字的形成的轮廓:一是以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二是以廌尾为筆绘画五刑之形象,此亦远古象刑之初义,其工具就是聿。我们终于有机会透过数千年的尘雾,去直面我们的先民——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于是我们发现了战鼓之聿与画筆之聿的重迭,便是法律之律。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创构“法”字的渊源颇具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音“fa”)。《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字从蝄(音“zhi”),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比喻其平如水,省蝄写作“法”。由此可见,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古人赋予“法”字的基本涵义。古代神话传说,有一种叫“蝄”的神兽,其形似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能辨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去触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蝄”在古时被奉为裁判案件、扶正祛邪的神明之物。“蝄…  相似文献   

15.
荣耻与劳逸     
"荣"与"耻",是一对道德范畴的概念。"荣"字一向与"荣誉"、"荣耀"、"荣光"等褒义词相接,而"耻"字则与"可耻"、"无耻"、"耻辱"等贬义词相连。可见,"荣"、"耻"二字,内涵有深刻的褒贬之别。古往今来,时势多变,但正直的人  相似文献   

16.
“公”字好写。总共四划,“厶”读“私”,音义相同。“公”中有“私”,“公”字看来挺难解的。从字源上讲,“公”字始于远古之“井田制”。一块田,依“井”字划成九份,叫:“井”。周围八块,农夫自种,中间的一块,归属诸侯王公。八家农夫合伙负责将中间的一块田从种、管、收、打,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言”字共有一百八十余见,其中作虚词用的约一百例。此中有一种句式,如“薄言采之”、“薄言有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祮之”,“薄吉撷之”。(以上《周南·芣苢》)、“薄言往愬”(《邶·柏舟》)、“薄言采芑”(《小雅·  相似文献   

18.
对汉字字库中单字的独创性的研究离不开字库制作过程的详细分析。原始字稿原则上具有独创性,构成书法作品。但原始字稿作者对字库整体风格的贡献属于思想而非表达,字库的整体风格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字库中的单字与原始字稿中的单字的差异并非修字设计师的个性所决定的,而是字库制作的技术因素决定的,不体现修字设计师的独创性贡献。原始字稿作者对字库中的单字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性贡献,但是否达到足以使之成为作品的程序,还具有裁量空间,取决于个案事实基础上的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19.
律政公证赋     
正浩字文明,普世传承。万物济济,奄有公正。峨峰挺秀,蜀水含章。律政公证,诚信铿锵。故于民则有律,于国而有法。民知律而循礼仪,国量法而明权衡。子产铸刑,树公平之意,中原之以律肃;卫鞅立木,镌诚信之用,秦赢方得雄称。步律政公证之历史长廊,可谓栉风沐雨,百炼成钢!凝聚隆礼重法之精髓,沉淀法律文化之底蕴,恢弘立足川蜀、服务国家之心志,践行  相似文献   

20.
马凤春 《政法论丛》2013,(5):109-116
“例”是传统中国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字起源于“列”字,其起初多用于经学领域,后来渐用于法律领域.唐代以前的立法已不可详考.目前所能见到的保存下来的最为久远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议》,其“例”字义项众多,但无判例之义.即使与之密切相关的“比”字也没有判例之义.对于中国法律史是否存在判例这一问题,人们所给予的关注需要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