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村民自治则是农村民主建设的最有效形式。文章阐析了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实践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地分析了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刘雄 《理论月刊》2006,(10):169-171
村民自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制度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又为村民自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村民自治的建立与完善对于促进中国民主制度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可以提高农村资源动员能力;监督村组干部不良行为;抑制乡镇达标升级冲动和过度提取欲望;提供村民制度化参与渠道。从而,有利于形成村庄社会共同体构造对少数行为不良的监督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大力推动和村民自觉要求下,锡、昆两市的村民自治取得重大进展。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础工程。它有利于改善农村的干群关系,有利于遏制农村的腐败风气,有利于培育村民的法制观念,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兴办公用公益事业。所以,村民自治是维护农村持久稳定的必要条件。由于这项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当前农村仍然存在多种不稳定因素,有待政治体制的推进与村民自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论民间组织与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少民间组织条件,当代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在国家权力、村庄精英和村民三重权力博弈失衡格局下举步维艰。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可以使村民摆脱原子式的堆积状态、促进农村多中心治理格局形成和现代公民社会形成,打破农村现有的三重权力架构,最终促进村民自治的发展。目前,农村民间组织虽然数量庞大,增长迅速,但是正在面临种种发展难题,还没有在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改变此种状况,只有加快转变思想认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注重引导,建立自律机制,破除现有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培育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模式,才能使农村民间组织走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与农村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乃云  李永洪 《前沿》2006,3(4):249-251
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发的民主需求与国家有意推动和介入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但是,村民自治在发展中面临着四大困境,即人治与法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四对紧张关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村民自治,推动农村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三个方面对村民自治的作用予以评价 ,并认为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离不开村民自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与广东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现代民主理论的视野来看 ,民主意味着代表性 (Representative)、责任性 (Responsible)和回应性 (Re sponsive)。广东农村经过三年的村民自治实践 ,使民主选举从政治象征转变为自主参与 ,民主决策从少数人说了算转变为多元互动 ,民主管理从行政强制转变为协商合作 ,民主监督从纸上权力变成实际行动 ,引入了农村治理的新手段 ,创建了农村治理的新机制 ,进而使村民自治制度更加明显地具有了代表性、责任性和回应性 ,对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和农村治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0.
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的法制建设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村民自治还是居民自治已初步形成包括国家、地方和社区等层面的法制体系,这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法制基础。但由于村民自治同居民自治的法制建设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不同,两者要解决的课题及侧重点也有所差别。适应形势的需要,当下农村村民自治法制建设的重点在于社区层面的制度建设;而城市居民自治法制建设的重点则在于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着重要加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  相似文献   

11.
一、充分认识实行村民自治的重大意义 ,切实增强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实行村民自治 ,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在农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民主制度 ,对于维护农村的稳定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实行村民自治 ,有利于加强村委会建设 ,确保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村委会是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础 ,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村级组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农村社区治理主体缺失、经济利益分化严重、村民自治能力培育不足、不良选举文化频繁入侵等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干扰了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开展,损害了农村社区村民的合法权益,危害着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山东省日照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农村社区组织架构、管理形式和目标追求上实现了"三破三立",创新基层民主形式,推动基层民主进步,实现了农村社区的文明自治和稳定发展。当前推进农村社区治理,需要维护村民自治权利的主体地位,确保村民自治权利有充分的实现路径;需要厘清农村社区的自治任务与服务功能,以创新精神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格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是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现实选择。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公安机关应严格执法,认真研究村民自治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治保组织建设,全力维护农村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人民论坛》2013,(26):6-7
<正>农业孕育了中华文明,农村至今占中国国土面积的90%左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仍将占中国总人口的很大比重。农村的发展和改革,关乎中国发展改革的全局。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意义:"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30年中国农村改革中,乡村民主化进程,是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实施,对我国乡村政治的变迁带来了很大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实施与村域中的经济结构、家族结构、地域结构等多种结构关联。而村民自治也有“好”与“坏”之分,其区别的关键在于村民自治的精神能否得到制度性的维护和实践。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村民自治是一种“好”的政治实践。在通过近20年的民主实践之后,梨树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已经逐渐内化为村民的一种习惯性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从而推动了当地乡村政治文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即“正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奚源 《人民论坛》2014,(2):163-165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基层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产生积极的效果.而在现实的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权和村委会间存在许多矛盾冲突,理念创新、优化自治组织和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乡村冲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机制在社会系统是指一定社会领域的运作规制和驱动系统,具有相对性、社会性、关联性、运动性和技术性等特点。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是21世纪初叶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一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是围绕村民权益进行、通过基层民主展开的。它包括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与村民自治的互动机制,村级民主选举机制,村务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以及村级物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刚刚告别的2005年,是中国农村村 民自治的重要一年。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主制 度,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植根于泥土, 行走在村野,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草根 民主”。在2005年,中国有18个省份的 30多万个村委会举行了换届选举,占全 国村委会的一半之多。也就是说,有半 数的中国农民都经历一次选举。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视野下的社会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人们所能利用的实现特定目的的一定资源,它在政治认同、参与网络、规范秩序等方面具有积极功能。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指村民在自治事务范围内通过遵从、合作、协商、确立及认同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丰厚的农村社会资本有助于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农村村民的传统社会资本形式与村民自治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必须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提高村民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村民自治背景下珠三角农村地区基层政权与村落社区互动关系的形式和内容 ,探究了这种互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并从历史发展角度对这种互动关系进行了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