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苑东香 《世纪桥》2009,(17):32-33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文学作品,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小说中老人、大海、鲨鱼、小男孩等角色实际上并非角色本身,表面上简单的角色及故事情节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本文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人翁桑提亚哥、大海、鲨鱼、小男孩等各个方面对其象征主义进行剖析并总结其象征手法,以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2.
剑钧 《党史博采》2001,(3):18-20
当徐海东回答只看过《三国》和《水浒》,没看《红楼梦》时,毛泽东笑着说:“你算半个中国人。”徐海东在华中前线再次病倒后,毛泽东亲自发来电报,嘱咐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相似文献   

3.
杭东 《党史纵横》2012,(7):38-39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作品《老人与海》,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本人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曾偕同他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荷恩,来华采访中国抗日战争的情况,由此有了他一生难忘的中国之行。  相似文献   

4.
苑东香 《世纪桥》2009,(18):32-33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文学作品,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小说中老人、大海、鲨鱼、小男孩等角色实际上并非角色本身,表面上简单的角色及故事情节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本文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人翁桑提亚哥、大海、鲨鱼、小男孩等各个方面对其象征主义进行剖析并总结其象征手法,以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樊清  郭健军 《世纪桥》2003,(4):51-52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这一点毋庸质疑,其丰功伟绩和远见卓识使他登上了人民心目中的圣坛,这不是一种偶然,但当我们理性地看待这位伟人时,就会发现他丰富的个性世界,与众不同又相似的个性。要做解读毛泽东个性这个题目,只能是掬大海的一朵浪花,但相信这种探究对我们了解毛泽东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毛泽东,字润之。后来又取字润芝。他曾对自己名字作过有趣的解释。1951年11月,毛泽东巡视古都安阳,当知道陪同的地区专员叫程耀吾时,他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名字不如我的名字好。”“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中国人传统名字从来是互补的,因此取名“泽东”,取字为“润之”。而毛泽东对自取的“润芝”来源,又作了另种说明。那就是在他青年时期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时,老师杨怀中推荐《胡文忠公全集》。毛泽东说:“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中说:“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然而,三十年前回答清楚了的问题,今天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等人又翻了出来。方励之说,他“恨透了(解放以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这位曾经改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巨人,之所以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能够无往而不胜,是因为他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是因为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真正的英雄,看作是"先生",看作是生存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人民群众就是"上帝"毛泽东对人民力量和历史作用的认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凭借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这个军事活动的大舞台,成功导演了夺取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的活剧,充分表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相似文献   

11.
正1965年1月9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斯诺说,不久前他在日内瓦参加了一次"北京问题专家"的学术会议,其中辩论的一个问题是,《矛盾论》是不是对马列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毛泽东接过话头回答:"其实,《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实践论》是讲认识过程,说明人的认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向什么地方去。"不久,他甚至极而言之地说:"我只有一篇好的——《实  相似文献   

12.
遵义会议前后,当时一名忠实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同志曾指责毛泽东:你懂什么马列主义?山沟里还能出马列主义?(大意)毛泽东确实是在山沟里长大的。也确实在山沟里长期斗争,但毛泽东并非没有读过马列,早在1920年他就读过《共产党宣言》。那位同志的话却深深刺激了毛泽东,他一到延安就“发愤”读马列,这并不只是为了争口气,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样,他“发愤”攻读马、恩、列、斯的著作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书。马列原著方面,他几乎搜集了当时国内出版的所有著作。他读过(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相似文献   

13.
文萃苑     
《先锋队》1999,(3)
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天1976年9月2日,毛泽东的病情恶化。9月5日,病危。9月8日,毛泽东进入弥留状态。即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毛泽东仍以超人的毅力,顽强地同死神抗争。由林克、徐涛和吴旭君署名的《历史的真实》一书,披露了毛泽东临终前一天的护理记录:...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91,(11)
1938年10月,徐海东在延安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休息时,毛泽东和大家一块在院中散步闲谈,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水浒》、《红楼梦》,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中国人。海东同志?你可看过这三本书?”海东老实回答:“没看过《红楼梦》。“毛泽东笑着说:“那算是半个中国人!”这是一句玩笑  相似文献   

15.
叶子龙,一个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他从1935年到1962年长期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工作,随同毛泽东从延安到中南海,在伟人毛泽东的历史上刻下了叶子龙辛勤工作的痕迹;说陌生,是因为他很少抛头露面,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极少有关他的宣传报导,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叶子龙的名字更让人感到遥远而神秘。  相似文献   

16.
1941年2月1日,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和他的新婚妻子玛莎·盖尔荷恩受《太平洋邮报》和《科里尔》杂志的邀请,前往中国考察蒋介石政府对日作战的情况,判断这场战争是否会影响美国在远东的利益。 经夏威夷、香港、韶关、桂林,海明威夫妇达到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已是5月了。海明威夫妇在一个朋友家里休息了两个星期后,得到了蒋介石的接见。这次会见是以私宴的形式进行的,只有蒋介石、宋美龄、海明威和玛莎四个人。 玛莎回忆说,在私宴上,蒋介石询问海明威对西方报刊上登载的有关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些文章有什么想法。海明威说明自己没有看过这些文章,表示无从谈起。蒋介石于是开始了他喋喋不休的游说:“共产党人是精明的宣传家,但没有什么战斗能力。中共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本刊在这一期开辟了纪念专栏,和广大读者一起缅怀这位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纪念毛泽东,是要学习他毕生从事的革命事业和先进思想。毛泽东的事业和思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也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因此,纪念毛泽东的活动又是一次学习、宣传党的历史的活动,这对于党史工作者而言,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就更加丰富。毛泽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  相似文献   

18.
《唯实》1982,(Z1)
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科学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他的许多论述中国革命战争问题的重要著作,是我们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光辉典范。《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的历史背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1936年底毛泽东同志为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思想,建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表现了惊人的影响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的无私奉献,廉政为民,严以律己,反对腐败的高尚品德能够取信于民,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毛泽东终生反腐倡廉的高尚品德,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反腐倡廉,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观点搜索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性贡献 熊启珍在2003年12月2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第一,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革命道路实践的产物。1938年9月召开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