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主体主义"一直是阿尔都塞极具理论标识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他到底是如何反对主体主义的,也一直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阿尔都塞作为20世纪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自然也受到了法国哲学大环境的影响。他吸收和借鉴了结构主义、法国概念哲学和精神分析的动力性资源,扛起了反主体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大旗,也开启了所谓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这也为我们全景式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把知识当作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大特征。无论是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等学派对知识的逻辑结构、实证基础和语言因素的探究,还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对知识增长的研究,都无不围绕人类的知识问题,诸如:真实的知识何以可能?确定知识的标准是什么?人类能否获得关于客观外在世界的知识?等等。从实质上说,这些问题无非是近代认识论传统论题的沿续,只是现代哲学在以知识为研究对象时,赋予这些传统论题以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在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反归纳主义、经验证伪原则和反历史决定论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真理观。波普尔从什么是真理、科学的逼真性和逼真度以及科学发展四段式等方面阐述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波普尔的真理观进行评判,对于加深对真理问题的理解,丰富对真理问题的认识,促进真理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恺 《求索》2010,(11):131-133
划界问题是科技哲学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如何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这一问题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进程,一直困扰着哲学界。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学派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波普尔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问题,提出了可证伪的原则,该理论对科技哲学的发展和当前社会的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的本体论是由三个世界理论构成的,这已为人们所熟识。但是他在阐述三个世界理论时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理解”问题,把理解作为三个世界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放到一个突出地位来加以考察。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本文不仅阐释其本体论思想,更要探讨波普尔对“理解”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与本体论的关系。波普尔在本体论与解释学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足以表明他已经摆脱了狭义的科学哲学,走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反本质主义是波普的一个重要理论取向 ,这一思想成果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对证实原则和本质主义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批判意义 ,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路标。然而 ,如同他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一方面批判泛自然主义 ,一方面批判反自然主义 ,却没有为自己的证伪主义找到一个切实的立足点一样 ,在反本质主义与反工具主义的“二律背反”中也陷入了无法回避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往我们把实践仅仅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未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近年来有人把实践作为世界的本体,从中引出整个哲学体系,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不在于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而在于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外部世界。循此思路,本文阐发了对世界的本质,对思维和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李岩  陈静 《理论月刊》2007,3(3):54-56
狄尔泰处于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的重要时期。他在以往的历史主义的基础上,力求为历史主义提供全新的认识基础。他的历史主义贯穿于精神科学理论中,在为精神科学奠基方面有了新的内涵。研究狄尔泰的历史主义对我们把握他的解释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新解释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呼唤的是批判理性精神,这是当代文化中所缺乏的理性精神。波普尔的理性批判精神是对康德哲学自主性原则的“最后一点润色”,这是一个对康德哲学的沉思过程,同时也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和归纳主义的理论超越,“可证伪性”体现了批判理性精神和自主性原则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陈靓 《传承》2014,(4):118-119
富可敌国的索罗斯,不仅是金融投资方面的专家,而且在哲学和社会学方面也有其独到而丰富的见解。他的哲学思想与其导师波普尔一脉相承,更是继承和发展了波普尔的开放社会思想,把自由、民主与开放社会观分析得更为精妙和透彻。  相似文献   

11.
正义是政治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对于柏拉图来说,他想要问的就是正义在城邦之中是何以可能的?施特劳斯不是从解释正义这个概念的内涵开始他的分析的,而是分析了历史上人们对待"正义"这个概念的不同方式,在他看来自然的即为正义。而波普尔则恰恰相反,受到英国科学经验主义的影响,在批判经验主义的归纳法中对基础论的知识论给予了最大的抨击,由此引申至政治哲学领域,批判了历史主义的决定论及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保守传统,捍卫了当代自由及民主制的社会,即他所提倡的"开放社会"。  相似文献   

12.
1.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人学?或者说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是一个曾一度在西方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又断言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停滞”和僵化了,其中有一块“人学的空场”,所以,他声称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与此相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成熟时期,从根本上批驳了任何关于人的一般的哲学思考,批驳了“任何哲学人本学”或“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  相似文献   

13.
施特劳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他认为历史主义强调价值标准的历史性,反对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的存在,最终摧毁了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哲学根基,继而导致了政治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历史主义既是时代的危机,也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危机.然而,从其根源上看,历史主义反对的是以自然法为基础的普遍主义价值观,它并不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在对德国历史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在政治价值观上实现了自然与历史、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本期推介     
<正>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以后,便开始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同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德清在《〈巴黎手稿〉中国接受史研究———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微观视角》一文中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巴黎手稿》中国接受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相似文献   

15.
人类科学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近代以来这种演变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与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波普尔受康德的深刻影响,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科学观。关于波普尔的科学观,学术界意见不一。笔者认为,波普尔的科学观强调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在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研究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薛德震先生数十年一贯坚持论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的合理性,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历史观上的反人道主义。薛著《人的哲学论纲》提示,“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也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主客互补体系中展开。郝晓光先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提出以“分工”和“分配”为切入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的创新认识,对薛先生的思路,进行着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7.
伍揆祁 《理论月刊》2007,4(9):20-2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哲学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把斗争辩证法创新和发展为和谐辩证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邓治慧 《传承》2010,(33):42-43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过程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他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观,也是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为我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是哲学不断时代化的结果,它以其“实践唯物主义”的崭新面貌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的革命变革,把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予了人类,成为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变世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同一切哲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时代的产物,它必须扎根于时代,并随着时  相似文献   

20.
江丹林教授的《经济学:哲学走向现实生活的中介》(《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2期)一文读来颇有启发。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构学、发生学和社会功能等角度提出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实的中介问题,但我们认为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并不全面。全部人类知识都是中介我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