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江横穿江苏入海,分割成南北两块。长期以来,苏南地区经济发达,苏北发展则相对滞后。进入新世纪,江苏依据区域发展实际,重新界定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提出"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发展不平衡,同样长期制约着江苏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进入新时代,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城乡失衡现象,显得更为紧急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  相似文献   

2.
罗志军 《群众》2013,(7):7-10
苏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板块概念,提出来的时间并不长。本世纪初,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江苏“十五”发展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分类指导,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省情实际,重新界定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将南京、镇江纳入苏南板块,将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泰州沿江三市从“大苏北”中划出,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为苏中板块,分别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此后,不断加大对苏中发展“釜底加薪”的支持力度,并在2003年启动实施沿江开发这个战略性工程,为促进苏中崛起提供动力源和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且进一步指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推动苏北地区社会经济取得了跨越性发展,南北差距呈不断缩小的态势。近年来,苏南、苏中、苏北的GDP年均增长率,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苏北均高于苏南与苏中。但苏南、苏中、苏北的人均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存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6,(4)
正推进江苏在"十三五"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正视和着力解决当前客观存在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虽然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苏北整体发展水平与苏南、苏中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仅为苏南地区的44.2%,苏中地区的67.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苏州  相似文献   

5.
李一宁  戴伟  金世斌 《群众》2008,(3):67-69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经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到2007年底,所有行政村100%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其中苏南绝大部分村、苏中苏北部分村还增建了健身路径、室内健身房、棋牌室,乃至健身广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在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实现“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王军 《人民论坛》2010,(9):152-153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诸如经济整体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要振兴苏北经济,使苏北地区尽快赶上苏南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7.
5月8日至9日,苏南、苏北、苏中片政协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调研成果交流会,在常州、淮安、泰州召开,省政协副主席黄因慧、陈宝田、程崇庆分别出席并讲话。黄因慧、陈宝田、程崇庆副主席分别在苏南、苏北、苏中片会上讲了话。他们指出,5月下旬召开的省  相似文献   

8.
汤以伦 《群众》2007,(6):9-10
江苏沿长江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泰州、扬州等8个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多年来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为进一步拓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促进苏南、苏中与苏北协调发展,形成江苏新的竞争优势,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03年6月开始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四年来,沿江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在促进苏中崛起、辐射带动苏北发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范金  袁小慧 《群众》2013,(7):20-20
江苏"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这标志着江苏区域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着眼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距发展的现实,必须充分发挥区域内部优势,紧紧抓住长三  相似文献   

10.
徐山瀑 《群众》2013,(7):15-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多种原因,江苏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较为明显。适应区域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苏南苏中苏北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先后在江苏境内创建了苏南、苏北、苏中以及淮南、淮北等一系列抗日民主根据地,作为保存自己、发展自己、消灭敌人的战略基地。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江苏党组织和人民军队立足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使江苏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入华中敌人心脏的利刃,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苏南:同心同德共赴国难苏南抗日根据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安徽两省部分地区。京(宁)沪铁路横贯苏南,将全区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称茅山地区,北称东路地区。至抗战胜利时,…  相似文献   

12.
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山歌向着青天唱,唱罢星星唱月亮,唱得人间变天堂,幸福日子长又长…… 烟花三月,柳绿桃红,美好的季节,我们遍访江苏残疾人事业,自苏南、苏北而苏中,一路踏歌而行。  相似文献   

13.
李学勇 《群众》2013,(7):11-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这是中央立足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们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深化。全国有东中西,江苏有南中北。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省重大战略之一,同心协力扎实推进,努力形成苏南、苏中、苏北各展所长、互动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记者 《群众》2016,(4):20-22
正放眼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同频共振,共谋发展"一盘棋";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三沿"跃升,蜕变为新的增长极;城乡统筹兼顾,创新路径从顶层和源头上破除二元结构;产业综合平衡,改造"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双翼齐飞;经济社会拉长补短,发展再拓内涵再添"含金量"……在进与退、取与舍、竞与合之间,江苏加快了系统性全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2,(6):51-53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我省苏北、苏中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和省外,父母离乡进城打工,子女留在农村现象增多,这就出现了苏北、苏中农村大批的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广大家长放心不下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林康  边恩江 《群众》2022,(2):6-7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支持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实践中,需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厚植地域特色,彰显功能定位,坚持优势互补、创新机制、分类施策,绘就共同富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差异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统筹推进区域优化发展、特色发展,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之间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样板。认真总结、提炼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对于江苏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6,(23)
正灌云的未来绝不能是高楼大厦和环境污染,而是要让人民实实在在、健康幸福地生活江苏省辖江临海,地跨长江、淮河南北,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然而江苏因其地跨南北,在比较其经济发展现状时,也往往被分为苏南、苏北两个区域。虽然苏南发达、苏北后进,但这是省内比较的差异,若将苏北各城市、县域放到全国去排名,不一定落后。江苏的发达,除去地理区位的优势,离不开历史的因素,当然这两大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吴楚之地,人杰地灵,从春秋时期就开始累积社会财富,无论是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还是苏北的扬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4,(11):37-38
<正>长期以来,江苏基于苏南苏中苏北划分的区域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战略及其政策措施取得了多方面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仅需要改进完善既有的政策措施,更需要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其中一个创新的战略思路就是将省内13个省辖市实行"六大组团"的区域开发建设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00,(11)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全国“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新世纪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伟大部署,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中共江苏省九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结合江苏实际,作出了全面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部署。现在的关键是抓落实。本期先介绍分别位于苏南、苏中、苏北的苏州、泰州、宿迁三市贯彻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对本市“十五”发展的谋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