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和三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新概念——三产化,提出了工业化、三产化指标由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共同组成的思路,在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与三产化、城市化与非农化(工业化和三产化)的关系,论述了城市化的双动力——工业化和三产化,借鉴城市化曲线,提出了工业化曲线和三产化曲线,定量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与三产化、城市化与非农化(工业化和三产化)的关系,得出了三产化逐渐取代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互动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理论分析及数量分析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种自我协调、自我循环演进和增强的机制:一方面,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另一方面,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推动工业化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及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下存在着较大差异,制造业的发展,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与科技发展,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动力,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从已收集到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理论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看到,我国的城市化最初发展是与工业有着最直接和最紧密的联系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对此,工业对城市化的支撑地位问题,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演进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城市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灵魂,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信息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乡镇企业 小城镇”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县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但其“分散性、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又间接地发展和固化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县城为中心发展重点小城镇”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这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城镇注重发展实业,努力建设“农民城市”,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并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清泉 《理论月刊》2003,(10):152-154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处于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主旋律。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内容,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加速社会大发展,必须建立起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使之协调发展,以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李军波 《求索》2005,(7):38-39,57
当前农业、农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增收难,湖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本文首先对湖南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理论和现状分析,然后就湖南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促进湖南工业化和城市化来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俊 《理论月刊》2012,(2):141-144
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人口流动的历史,指出建国以前的人口流动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前的人口流动处于片面工业化和畸形城市化的夹缝中;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处于追赶工业化的城市化背景之下,其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总体来看,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人口流动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所不同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我国是不完全同步的,由此又造成人口流动规律的扭曲。  相似文献   

8.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其中,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其中,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首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首都城乡安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更加复杂严峻,防范与处置自然灾害及应急突发事件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而家庭作为防灾减灾的基本单元,是各类突发事件的承载体,要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灾害和处置灾害,扮演和发挥着独到而无法取代的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角色和作用。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家庭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1.
经济动员是灾害救援中的关键活动,直接影响救援效果。借鉴企业管理的流程再造理论,对灾害救援中经济动员流程的再造与重构,不仅提高了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对提升战时经济动员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改造灾害救援中的经济动员行动,应遵循有效性、保障性、平稳性、彻底性等原则。采用相对温和的流程管理模式有利于灾害救援中经济动员再造活动的顺利推行。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是衡量该地区城市灾害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该系统包括灾前预警能力评价、灾中应急能力评价和灾后恢复能力评价等三个分系统以及12个子系统,并用综合评价表对政府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是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力量,是影响和制约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可持续性构成了一切持续性的基础。这样,维持和加强上述因子的可持续性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础工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础工程是,建设一个人口均衡型社会、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安全型社会和灾害防减型社会。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夯实生态文明的自然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events of September 11,2001, have underscored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youth and families, and amplified the advantages of proactively bringing a rang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to them, where they are, in natural settings such as schools. Further, there is increasing momentum for the enhancement of coordinated and comprehensive school-based approaches that seek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significant crises such as terrorist attacks and disaster. This article explores key themes related to school mental health's response to terrorism and disaster. Following review of background literature on child and adult reactions to trauma, 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crisis response teams, and present a range of strategies for schools to respond to crises and disaster. The experiences of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responding to the events of September 11 are presented, followed by review of critical challenges facing schools and school mental health programs in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to respond to significant crises.  相似文献   

15.
“管理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特别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管理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促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SREX)"从"极端气候事件+脆弱性+暴露程度"的角度剖析了灾害风险的根源,综合考虑了气候、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提出了管理灾害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种政策选项,对于我国把风险管理纳入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整体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基于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结合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系统重构、发挥政策协同效应是今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多元主体供给社区公共产品的合作形成机制。在社区减灾中,公共服务供给主要有吸纳式供给和合作式供给两种模式。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政府对社会的总体性支配已经向政府、社会公私合作治理转变,不过,多元主体供给公共服务存在不同模式,不同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行政考核形成的压力环境、事权与财权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17.
赵静 《桂海论丛》2010,26(6):87-9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措施。广西是农业巨灾频繁而又严重的地区,因而广西的"三农"问题更为突显。在国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的情况下,广西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地建立起适应本地区农村、农民、农业发展需要的巨灾风险保险机制,以保障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极端天气类自然灾害会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对极端天气类自然灾害的临战处置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通过对美国圣路易斯市应急预案中“极端天气标准应急管理分系统”的相关分析,结合2008年春节以来公安机关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功经验,明确了公安机关在极端天气类自然灾害临战处置中的两类职责,对提高公安机关应对该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2002年发生在哀牢山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传统知识进行研究,认为当地的传统知识有两种:居于民间信仰基础上的解释和居于传统知识基础上的观察,两者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界认为,传统知识在灾害中被认为是救灾减灾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论减灾救灾中的社会联动参与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力量参与是减灾救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减灾救灾格局,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应在转变减灾救灾观念的同时加快配套制度建设,构建社会联动参与机制,在减灾救灾中实现社会力量全过程参与,打造自救、互救、公救相结合的减灾救灾网络,即建立政府居中指挥协调,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神经,一点动,全线动的全社会联动参与的减灾救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