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儿月,李克强同志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这一论断甫一提出,旋即引起社会共鸣,如何理解改革红利这一概念,改革红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释放改革红利等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该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2.
王爱莲 《实践》2014,(5):28-29
<正>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改革的要求更加紧迫。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正确认识、把握和回答什么是改革红利、为什么要强调释放改革红利、如何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等问题,对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有力地推进改革,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红利就是制度红利,而制度红利最大的两笔分别来自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和所有制结构改革。这两项改革解决了几千年不曾真正解决过的粮食产量最大化的问题,使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常修泽 《学习月刊》2013,(5):36-36,49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改革红利"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如果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问题,研究中国的改革红利,首先应研究由诸种红利构成的"红利家族",特别是"红利家族"内部的关联性问题。这涉及"红利家族"内部的分类。依笔者之观察,就其各自能量变动趋势而言,至少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能量趋于"枯竭"的红利。这其实也是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3,(9):4-5
获取改革红利,方向首先要对。“红利”来源于制度创新,要靠开放促改革。开放本身也可以带来很大红利。  相似文献   

6.
红利能释放到什么程度.与红利能否公平分享,都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改革红利的释放.是总量视角:要使改革红利公平地被所有人分享.是个结构视角。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年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年能否实现公平发展.但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视角.改革红利的释放.都有赖于有效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红利能释放到什么程度.与红利能否公平分享,都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改革红利的释放.是总量视角:要使改革红利公平地被所有人分享.是个结构视角。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年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年能否实现公平发展.但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视角.改革红利的释放.都有赖于有效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任民 《先锋队》2012,(35):4
12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在会上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如果用两个字概括李克强在座谈会上讲话的核心,那就是"改革";而用四个字概括,无疑是"改革、改革";若用六个字概括,便是"改革、改革、改革"。这次"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也是刚刚在5天前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国务院副总理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3,(24):54-54
过去30年,我国经济的辉煌除了得益于“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通过改革产生的“制度红利”。下一个十年的经济改革重点应该是政府自身行政体制改革,金融、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和城镇化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3,(4):51-51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和今后最大红利所在。回顾起来,过去多年来中国经济成就的取得,都与改革红利的释放密不可分,其甜头每个人都感受得到。但改革到今天,剩下的任务难度更大,从核心要素市场化到金融体制改革,再到收入分配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每一关都是“硬骨头”,牵一发而动全身,都需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以更大勇气去打破长时间形成的部门、行业利益和固有格局。  相似文献   

11.
许海 《前线》2014,(5):115-115
<正>近年来,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发展告别了以前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阶段,向注重知识和创新的"制度红利"阶段转变。那么,"制度红利"从何来?这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并非所有制度都会"当然"地带来"红利"。在"公地悲剧"中,不同制度的对比曾有所体现:一群牧民在同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每人都想多养羊来增加收益,虽然明知这样下去将使草场质量下降。但私利驱使他们仍然这样做,因为草场退化的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3,(11):6-6
我国经济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存在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的问题,积累到一定阶段的矛盾在逐步显现。加之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这值得我们忧虑。解决这个问题,要“对症下药”,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从中医的角度讲,即要通盘考虑,增强经济发展的“元气”。如何增强?还得靠制度,无论什么政策,都一定要从制度角度来考虑,而制度的设计,则要通过改革。即便有个别的措施,是临时性的,也要考虑长远,使它不至于对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设置障碍。要加强制度建设,这个制度的红利太大了,它可以使经济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每一个措施的出台,都应有宏观的考虑,要既利当前,又要兼顾长远。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制度改革和完善还存在着巨大空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不仅仅靠投资、靠出口、靠低成本,更要靠改革顶层设计来实现。通过新一轮改革来理顺整个机制,在经济结构、城镇化发展、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等涉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全面推进改革,以促使经济质量与改革红利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为民营经济发展注人了强大的改革红利。福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66.5%,贡献了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转变问题一直是这些年以来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人口的转变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现象消失等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也意味着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利契机,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即: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刘易斯"拐点开始在我国出现,人口红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减弱,"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着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支部生活》2014,(1):21-2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出台,对于昌平区下一步的转型发展是重大机遇。昌平区今后将乘势而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各领域的改革要求,力争最大程度地享受改革红利。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时代,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发展,中国必须适应这一变革趋势,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形成改革合力,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一、紧紧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经济变革目前,世界正在酝酿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必然引起全球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广泛变革。我国必须加快  相似文献   

18.
张国云 《当代贵州》2014,(12):39-39
正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高位运行,有人认为这得益于人口红利。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称,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担忧随之而来,人口红利消失的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其实,人口红利消失并不是坏事,往往是不发达的经济体才有人口红利,发达国家对此很少谈及,他们更多在意的是人才红利。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付松 《当代贵州》2014,(2):24-25
正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三个关键词:稳、进、改。"稳"就是把经济增长控制在合理区间;"进"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改"就是以改革统揽全局,以改革开创新局,用改革增动力促发展,向改革要红利惠民生。2013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实现了稳住增长速度、稳住社会就业、稳住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做到了总量进、转型进、民生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向好。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把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作为重大战略措施,对贵州发展是新考验,也是新机遇。  相似文献   

20.
正玉屏自治县至2015年10月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以来,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有效破解传统医疗中的难题,释放改革带来的红利,使群众就医得到有效保障。一、强化政府主导,落实保障责任及时成立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为玉屏县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印发了《玉屏侗族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