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出现的“回到马克思”、“走出马克思”是有原则区别的。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所以出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样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飞跃,其原因在于,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保障。继毛泽东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有的放矢”,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学风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解读马克思,必须为马克思的解读给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在国内外种种解读马克思的思路和方法中,实际上存在着"五种"解读方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回到马克思",是客观地解读马克思的学术口号,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解"回到马克思"时,可以有解释学的视野、思想史的视野、认识论的视野、价值观的视野等等.视野不同,理解到的意义也会不同.只有具体分析"回到马克思"的各种不同的含义,才能在确定的意义上肯定或否定"回到马克思",把握"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是马克思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马克思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角度经典地阐述了自己的人学思想。在其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将正义置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并将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程度确立为正义的衡量标准,深入考察了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并深刻阐释了正义的价值内涵,凸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义旨归。  相似文献   

5.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处于双重的关联之中,一是与文本相关联,二是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从主体与文本的关联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要“回到马克思”,即把握文本自身的意义;从研究者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要“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即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用自己的生活实践来检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双重的关联又发生一种关联,其中“回到马克思”是手段,“让马克思走入当代”是目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相互依存,即为了“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必须“回到马克思”,而“回到马克思”,应该是为了“让马克思走入当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初建唯物史观时,对黑格尔式的概念辩证法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一态度不仅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更鲜明地体现在《哲学的贫困》中。在《哲学的贫困》一书里,马克思并不是基于唯物主义立场改造了辩证法并对蒲鲁东错误的辩证法进行批判,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辩证法本身的观念性,其中包括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及蒲鲁东错误的辩证法的双重批判,因此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本质上属于对思辨哲学批判的继续。基于这种立场,马克思区分出三种社会历史观,即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观念中进行的历史和蒲鲁东先生的历史,而此时的马克思坚持的是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后两者都被纳入到了马克思的批判范围。用辩证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也为此时的马克思所否定。可以说,马克思在写作《哲学的贫困》时处在一个对辩证法的激烈批判期。但是这个时期对于马克思建立后来应用于《资本论》中的辩证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原点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回到真实     
在各路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新千年被炒作得沸沸扬扬,让人产生了似乎到了新千年一切都会变得灿烂美好的错觉。其实,千年也好世纪也罢,都是公历纪年的一种方法,如果用中国的农历纪年,一个甲子一轮回,恐怕就没有千年这一说了。再说,在那一瞬间,千年更替与今天和明的更替没什么不同。早晨起来还得急匆匆的上路,做你该做的事,"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话又说回来了,人活在世上总要梦想此什么,期待点什么,今天没实现的愿望,总盼望在新的一天里能实现。一个愿望实现了或者破灭了,又生出了新的愿望、新的梦想。人们对新千年…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 ,在我国思想界、理论界存在着一种认识 ,即从伦理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自觉不自觉的把劳动价值论作为社会收入分配的伦理依据。对此观点 ,本文提出了质疑 ,并从三个部分论证了走出对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认识上的伦理误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回到从前     
<正>八月的一天,我走在广西柳州市的大马路上,心情十分激动。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街道和商场,我心潮涌动。30多年过去了,这里有我当年留下的汗与血、泪与情。我见到了当年的刑侦老队长张瑞文、罗福忠。他们都老了。老年斑布满了  相似文献   

10.
回到故乡     
<正>“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先生墓前,黄永玉在一块石碑上的题字。被称为“灵魂摆渡人”的高秉涵老人曾是一位台湾老兵。他1935年出生在山东菏泽。13岁那年,随国民党军队离开菏泽到台湾。两岸开放交流交往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回到故乡便是他从未放弃过的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当时已移民阿根廷的菏泽老乡要回大陆探亲,途经台湾时,高秉涵恳请她带一些家乡泥土回来,以慰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1.
春节跟随小林子回他的老家,我们再次买了某航空公司的候补优惠票。这种票,好处在于票上无日期,以一年为期限,随签随走。好处还在于,即便在节假日、春运高峰,依然可以打到五折的价钱。缺点就是,你必须要等到当天飞往目的地的航班在起飞前半小时之内依然有空位,才可以签到位置,一  相似文献   

12.
13.
延安,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历史名城,宋代和明清为延安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安葬在延安地区的黄陵县的桥山上。  相似文献   

14.
从小我就渴望上学我1937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有3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是家里最小的。我家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加影锡米山区的橡胶园里,全家人都在橡胶园工作。10岁那年,我也像哥哥姐姐一样开始在橡胶园里工作,十分辛苦而且非常枯燥。正因如此,我渴望上学,渴望有同伴。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7)
<正>他们秉承着怎样的信念建造了世界奇迹的金字塔?法老的后代是否像画中他们的祖先那样不苟言笑?若真是如此,这样严肃的埃及人怎么能绘制出那么精美绝伦的壁画?对于埃及的无限幻想,都将在一场旅程中一一被揭开在踏上揭开这座古老文明国度的神秘面纱的旅程之前,几乎每个人都对这座与中国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16.
《回到马克思》一书为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特别是对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的揭示。该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背景的早期政治经济学及其哲学构架,区分出三个依次递进的理论层级,这种文本解读的方式具有崭新的理论意义,多年来却没有获得学界应有的讨论和重视。该书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尝试解蔽长期以来被传统的理论研究所遮蔽的早期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构架,然而正如此书作者已经意识到的那样,解蔽的同时也是遮蔽,早期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并没有完全被揭示出来,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被遮蔽的。  相似文献   

17.
翁贝托·梅洛蒂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以它的思维方式和独到见解,给已趋僵化的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讨论注入了活力。人们尽可以不同意梅洛蒂对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认识,也可以反对梅洛蒂对亚细亚社会所作的分析,但不能在尚未搞清作者的真实思想和著作的基本内容时,就对作者和作品进行政治性的猜测和非学术性的评判。梅洛蒂的论点可能被否定,但他提出的问题本身却无法被抹去。他至少提供了关于亚细亚理论的一种解释性选择,从而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19.
1991年底,苏联解体,高擎了74年的"红旗"落地。俄罗斯虽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但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走上了"迷途和绝路"。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的节日文化,总是会伴着复杂的社会流向而改变其内容的。我们中国人的儿童节时令不长,是由于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几乎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在真正意义上有了儿童节的一席之地。开始我们的儿童节只是给儿童们做一下表示性的过节,给儿童们放一天假,让他们尽情地玩一天,给他们买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可是随着我们经济实体的逐渐强大,人们的逐渐富裕,儿童节就慢慢地由"物质节日"渐向"精神节日"方面转型。譬如,现在的大人们都开始为孩子们着想怎么才能让儿童们过上一个物质以外的"更有意义的节日",甚至,已将儿童们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