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苏 《时代主人》2007,(11):44-45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一张脸。成都这个城市.骨子里透着乐观,它的脸上只有喜怒两种表情。在这里几乎听不到普通话,大街小巷里全是浓浓的川音,即使你与他们讲一口标准普通话,他们也只是对你憨笑着继续说着“干啥子么”或是“要得”。这不是傲气,而是成都人实在太耿直也太快乐了。这个城市没有我想象中的繁忙和奢华.是怡然自得的。  相似文献   

2.
读翁贝托·埃科的《密涅瓦火柴盒》,在一篇谈论“城市自卑”的文章里撞到这句话时,我的脸红了:“通常来说(全世界都是如此),当你刚刚到达一座城市时,欢迎者的一句‘您觉得我们的城市怎么样’就已让这种不自信心理暴露无疑。”埃科多半另有所指,但在我看来,没有比上海更该遭受这个讽刺的了。  相似文献   

3.
自1986年至2000年,钱学森先生与我的通信,现在保存完整的共有56封。信的内容包括山水城市、建筑科学、建筑哲学与建筑文化等。1992年我将《奔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城市科学纵横谈》一书寄给钱学森先生,同年10月,钱老复信中提出“山水城市”这一“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结合”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据资料记载,钱学森山水城市构想的提出与深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说“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最早见诸文字是出现在1990年7月给吴良镛教授的信,可是孕育钱老这一构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挂职的岁月     
春寒料峭的三月,由于工作之故,我孤身一人来到了黄海之滨这座“烟霞散彩,日月耀光”的美丽城市——连云港。如今已是盛夏七月,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看着连云港的一派热闹景象,我暗自告诉自己:我不是这里的一个匆匆过客,因为我已经告别亲朋好友,要在这个崭新的城市生活工作一年,体验一个完整的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5.
就一个城市讲,市长可算是一方“青天”了。这个城市的数百万居民,几乎每天都在电视里看到他口不离廉政、东奔西忙的镜头。但是猛然间市长不见了踪影,人们被告知他因收受贿赂而被“双规”、被判处10余年有期徒刑,那么大家要想无动于衷几乎也是不可能的。而我,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城市、这样的省份。  相似文献   

6.
新月、残月     
<正> 江南现在已经是多雨的春季了。猛然想起,在过去的一年,这个城市竟一冬无雪。于是,便无由地忆起了年少时每年的这个时节,这座城市总会有一、两场大雪。记得那时这儿远没有像现在这么繁华——没有遮住天空的高楼,也没有拥挤街道的车流,早上推开窗,一股清新扑面而来。“清晨,我一推开窗,啊,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下雪了……”,是我们那个时代寒  相似文献   

7.
<正>“我城”这个词语的内涵并不复杂,它标示的是写作者与他生活、描写的城市间的一种水乳交融、难以分隔的依存关系。对于一个土生土长或是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作家而言,“我城”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生活空间,这里的地理形貌与景观、历史源流、人群特有的气质脾性与嗜好、群体记忆、稍纵即逝的感性印象,以及飘浮在城市内外的氤氲气息都构成了“我城”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作家心灵中打上了难以抹去的烙印,并以各种形式浮现在作品文本中。  相似文献   

8.
吴国荣 《前进》2008,(6):29-30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连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一座城市多元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记忆”和外显的文化标志,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本”。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韵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今天,一个城市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愈丰富完整,也就愈能凸现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愈能彰显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9.
奶奶     
杲杲 《观察与思考》2002,(12):41-41
妻妹来我住的这个城市工作,在我家里呆了几个月。她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再或者就是常人所说的那种“新新人类”。她的思想与我们截然不同,对生活  相似文献   

10.
“每当走在干净的道路上,看到这个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干净美丽,我总是很开心;每当走访慰问选民时,看到群众真心的笑脸,我总是很快乐。城市美丽是石城人民的期盼,也是我最大的心愿!”石河子市人大代表、环卫处垃圾清运队副队长块江向选民述职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1.
人物语录:“别人都觉得环卫工作不起眼儿,可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我的工作,与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有关。” 47岁的魏萍是长春市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她深深热爱着自己的职业,一拿起扫帚和铁锹,整个人都会精神起来。她最喜欢的感觉,就是走在宽阔整洁的大街上。“感觉心里特舒坦”。  相似文献   

12.
我准备按揭一所房子,开始的时候,我经常对着房地产广告惊呼:“啊,我要是住在这个房子就可以和中南海比邻而居了!”“啊,我要是买了这个小区,香山就是咱家的后院了!”  相似文献   

13.
提高“准入门槛”,广州就安全了?《同舟共进》:前段时间,有广州市民建议提高城市准入门槛,以此减轻城市压力、增加城市安全感,也有广州市的学者和政协委员发出这种呼声。作为广州市民,你们二位怎样看待此事?彭澎:首先我觉得这个建议不太可行。广州市社科院的10位学者做了一项调  相似文献   

14.
林淑珍 《台声》2011,(9):60-61
我们的“家”成立30年了,“孩儿恋家”的感觉也伴随着我度过了不平凡的30年。自从有了这个“家”,我就不再孤独,不再迷范这个“家”给了我欢乐,给了我幸福,给了我力量:这个“家”时时关心着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处处为他们排忧解难;党的关怀让这个“家”充满了温馨,凝聚着每个台胞的心。  相似文献   

15.
刘根生 《群众》2008,(4):58-58
2008年是南京与德国莱比锡市结为友好城市20周年。日前,笔者随南京代表团赴德国莱比锡市参加了“中国文化·南京日”活动。几件小事,给了我很深触动:宾馆早餐厅就餐者尽管很多,但几乎听不到声响,餐间交流全是“窃窃私语”;路口,见有车驶来,我习惯性地停下,驾车者却也停下车微笑着挥手示意“你先走”;在机场,机票被我从口袋里带到了地上,刚弯下腰,一位金发女郎已把票拾起递了过来……此类小事,使我感到温暖舒服,也使我对这个城市有了好感,更使我忍不住感叹和思考:我们这些“礼仪之邦”公民,其文明素质与世界文明是否已有些“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6.
周孟贤 《新东方》2000,(1):78-80
那年,我去了宁波“天一阁”,它让我惊叹又让我感奋,更让我沉思:它给一代一代人提供知识之氧气、文化之精气和历史之浩气;它给这个城市以厚重感、书卷气;它像一块活的绿地,每时每刻不动声色地向整个城市漫溢。多少年过去了,不才的我,自信那里还有我灼热的目光和“笃”在庭院的身影。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个具有悠久历史与古老文化的民族,我们能在世界彪柄的恐怕这一点最为过硬了。现在,我们不妨把目光从远古收回,投注在现实的土地上,想一想,我们在非常注重市场经济的同时,对“文化”关注了多少?几年后的巳卯初春,正是油菜花开…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武汉市法学会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座谈武汉市“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法学院余能斌教授。记者:刚刚召开的武汉市人大九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确定了把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宏伟目标。作为一位法学专家,您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余能斌教授(以下简称余):把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当多。但从我的专业眼光来看,应该把实现法治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我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法治化的“治”,是治理的“治”,而不是制度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当我疲惫的时候。能够拥有它。”可是,在1996年4月之前,“家”这个概念,对于厦门的聋哑人而言,似乎是一个遥远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在这个由无数的钢筋水泥建筑群,川流不息的人群车辆组成的城市,这些无声无言的人们,太容易被这个充满各种各样噪音的世界忽视了。 “我们的‘家’在哪里?”当厦门市的聋哑人在各种狭小的活动场地自发地聚会时,他们总会用急切  相似文献   

19.
久闻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我来时正是成都市被命名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当口,又逢春节,举市同庆,更是热闹。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成都是一座非常适宜人群居住的城市!而我的采访让我看到,这适宜的环境,更包括了人文的环境。从残联的工作可见一斑,一座城市的文化可凝聚在一个点,而一个点又昭示了一个城市的风格。再往深了挖掘,我记住的是一些人,一些聪明的人、敬业的人,我愿意称呼他们为“精英裁缝”!  相似文献   

20.
读城记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提到“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方圆15.8公顷的土地上,汇聚了近8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案例,俨然成了一本凝聚各地城市精华的“百科全书”,那些各色各样的“城市人”就是本书的作者。作为组织方的一员,我有幸近距离“阅读”了这部生动的“大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