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和兵  王森 《传承》2011,(10):72-73,85
清末,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人在社会大变革中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同时也开始迷失自我,他们抨击与抛弃儒家传统文化,甚至全面否定其历史地位。以儒臣自居的张之洞为保存儒家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特设存古学堂。  相似文献   

2.
<正>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中年以后自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年则号抱冰老人。他举咸丰壬子乡试第一、周治癸亥一甲第三进士及第,其后抚晋督粤,二权两江,三督湖广。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受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宣统元年(1909)死后谥文襄,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晚清实行“洋务运动”和“新政”的地方实力派大员。在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实行“新政”后,翌年张之洞创办近代湖北警察,正如他在给张彪的信件中所说的“须知警察为推广新政之根基,责任所关,极为重要。”由此可见,张之洞希望警政的推广运用,能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清政府打下一剂“强心针”。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游学”“广译”之倡对近代术语的促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务运动后期巨擘张之洞(1837—1909)在19、20世纪之交的20余年间,成就了一番耸动中外的近代化事业,其遗泽广远。本文仅就他力倡游学东洋、广译东书,促进新术语涌现这一侧面,探讨张氏对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诚信之道     
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诚信不仅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也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5.
综合大学里的法科教育和专门的法政学堂,两者相互配合构建起中国近现代高等法学教育之两翼。中国传统社会重道德轻法律,并未产生严格意义上的正规法学教育,因而无论是大学中的法科教育还是法政学堂,都是从国外移植的产物。法政学堂的出现既是晚清移植日本法律制度的一部分(法政之概念源自日本,将法律与政治等学科捆绑在一起,创建专门的法政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一体制同样源自于日本),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经学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显学,但在大多数时间传统史学或隐或显受到经学支配,一度形成经尊史卑的学术格局.晚清时期,在时局动荡、西学冲击、科举改制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这一学术格局发生了转变,史学逐渐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张之洞在教育实践中强调读史以经世致用,并多次向士人推荐乾嘉学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他早年任四川学...  相似文献   

7.
孟显波 《前沿》2007,(3):217-219
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自身特点,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及当代社会的大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其中存在的原因。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些现象和原因,无论是对于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还是对于大众对当代艺术作品的正确解读,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儒家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普世性两个角度出发,来重新审视和提升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又具有普世性。儒家文化传统只有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发挥它的普世价值,并且走向世界,才能完成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康琼 《求索》2007,(12):148-150
中国儒家生态传统,以其以利万物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作为一种深刻的东方文化智慧,它对当今生态实践的发展和生态危机的拯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但今日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与儒家生活的古代大不相同。原封不动地继承或弘扬儒家的生态传统与具体主张,不足以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因而,必须吸纳现代文明的批判理论。在强调儒家生态传统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又使这种价值不脱离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促使它实现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化转换的时代超越。  相似文献   

10.
陈凤 《湖北社会科学》2008,3(3):179-181
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已陷入某种困境,道德教育与传统的脱节是其中的根本原因。近代史的文化剧变造成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体系的破碎与失衡使得当下的道德教育处于历史鸿沟的彼岸。道德教育应以传统与历史为基,厘清中国传统道德与自五四以来形成的新的道德传统之间的关系,从而跨越历史的断裂,走出当下道德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汪荣 《求索》2007,(11):144-146
儒家所倡导的中庸思想,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伦理道德标准,不仅指导人们为人处世不偏激,不保守、持中而立、中道而行。坚持“中”的价值取向,而且它还成为我国传统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种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它为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无讼思想、礼法结合、刑罚用中、抑强扶弱、追求和谐的精神贯注了新的活力和方法论视阈,使传统法文化充满了浓厚的伦理色彩与和谐精神,在古代的立法、司法中形成了仁道与中道的和合,促进了儒家法思想与我国传统法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对当代企业家成长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琦玉 《新东方》2004,(5):45-48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企业家的成长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企业家的成长需要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价值取向,如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倡导个人奋斗精神、拼搏和求实的精神以及创新精神,树立机会平等的观念等等。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导,儒道佛互补为基本框架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广阔的空间。但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中国当代企业家的成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源于传统与“现代性”社会架构整体上的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当制度发生变更后,其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积淀使这种断裂实际上藕断丝连。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对这一传统如何抉择?“内圣”开出“新外王”是新儒家的抉择;摈弃传统,走出政治儒学是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抉择。本文则认为,应在现代性社会建构框架内对儒家政治文化传统进行重塑,力求对传统整体构架中与“现代性”相一致的支离破碎的自由观念在现代性社会构架中得以“抽象的继承”,并使这一传统在摆脱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宗法家族制的社会基础上消解其专制性特征,从而赋予其现代自由民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周觉  杨正泉 《人权》2003,(1):13-15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国际研讨会,现在开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首先,我代表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对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以及中国各地的来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北京十月,金风送爽,气候宜人。我们在这里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这一重要课题,是一件非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文化传统、法律思想与行为模式而形成,在近现代法治改革的历程中,因"西方化"法律理念的影响,逐渐丧失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法律思想入手,深入挖掘其现代社会价值,为人民调解制度、教育与惩罚相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探寻其价值基础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轻重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刑之轻重是古代中国诉讼文化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商周轻重不一 ,到汉唐趋轻 ,再到宋明清之“重其所重 ,轻其所轻”之特殊形态 ,中国古代展现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用刑轻重不定的动态画卷。与之相应 ,源自于儒法两家的关于施刑轻重的理论之争也延展开来。从理论上看 ,刑罚适用之所以总呈现出马鞍型发展轨迹 ,而不能在刑罚适中的主轴线上直线伸展 ,应归之于“势”的发展和所谓早已形成的“三国三典”理论的指导。从总的趋势看 ,与中国古代不断加强的封建专制集权紧密联系着  相似文献   

17.
熊吕茂 《湖湘论坛》2000,13(4):73-74
虽然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梁漱溟在行动上有过放弃佛学、由佛转儒的过程,但他声称自己的学术方向依然是为“释迦、孔子发挥”①;他曾宣布自己“归宗儒家”(2),为“往圣继绝学”,但他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却从未离开过佛教的文化思想。本文拟就梁漱溟儒佛文化观之异同作一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而网络迅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网络时代”。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这个词的定义。‘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传统文化视野中大学生主体性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也会阻碍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烙印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中,对国人始终具有影响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灵发展,一般高于其他社会青年,但其主体性的发展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了中国伦理本位文化传统、群体本位的倾向,以及整合思维方式,这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资源,因此,可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同时培育创造性思维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