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劳资关系发展的历史。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凯恩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致力于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的发展。回顾梳理近现代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对转型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省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具有三大基本特点劳资关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外来工基本处于不规范劳动关系之中;劳资关系处于相对稳定、协调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3.
一、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劳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劳资关系,简单讲就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劳资关系是一种内容广泛的社会关系,它也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劳资关系的和谐程度,不仅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而且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从微观上讲,劳资关系问题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分配的各个环节,直接关系劳资双方切身的经济利益.从宏观上看,劳资关系势必涉及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最终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1].  相似文献   

4.
劳资关系主要是由劳动和资本两大要素组成的,它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其对立性是由劳动者对工资追求的最大化和企业对于利润追求的最大化所致。目前我国的劳资关系为劳动弱势,资本强势,劳资关系两极失衡,劳动关系不和谐已成企业主要矛盾。如果劳资矛盾进一步加剧,必然发生冲突和对抗,破坏社会和谐,影响社会稳定。本文从我国当前经济转型背景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的现状,提出构筑我国企业劳资关系双重法律架构的理论基础及探索实施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劳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础和应然要求。从宏观的社会制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关系本质上是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平等合作和利益共享的关系;从微观的企业主体看,劳资利益存在统一性依存性与基于劳动力成本二重性的帕累托改进空间。这使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劳资关系具有现实可能性。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劳资关系,需要在完善调整制度、夯实物质基础、健全动力机制等方面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政府是经济法律关系中特殊而重要的主体,由经济法特殊的调整机制所决定,政府在经济法律关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只有理清它在不同经济法律关系中的角色,才能正确的发挥其职能。本文通过经济法调整机制对政府的职能选择,结合政府在民法、行政法中主体地位的比较,论述了政府在经济法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我国劳动关系绝大部分属于劳资关系,认识并把握劳资关系由雇佣关系下的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管理模式向劳资平等合作转化的大趋势,摒弃早已过时的雇佣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国劳资共决制对处理劳资关系和发展经济民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公司治理模式中独树一帜,并被许多国家效仿。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劳资矛盾突出,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职工参决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整体趋势是良性发展,但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这种劳资关系具有非均衡性、不规范性、成长性、冲突主导性和可协调性等特点;构建和谐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与当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阶级对立和对抗性、阶级利益关系和阶级性的特点.通过研究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有利于了解当代社会工人阶级的地位、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从而解答前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资关系的范畴。劳资关系既是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它的变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衡量指标分为十大类型,这些指标应该成为衡量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必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对综合生态系统方法理论的通俗表达,反映了自然生态规律和生态学的方法、理论和原则,说明宇宙是多维的、世界是立体的、社会是综合的、思想是多样的。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即综合生态系统的观念出发,本文倡导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中采用"主、客综合"的研究范式,实行综合调整机制,并将综合调整机制概括为九个"三"。认为环境资源法学应该在兼顾三种人性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共利性、共享性和生态性;在兼顾三种法律人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人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共利者即生态人;在兼顾三种组织的基础上,重视公众和非政府非企业组织即第三部门的作用;在兼顾三种物的基础上,突出具有非排他性的公众共用物;在兼顾三种主义(或思想)的基础上,重视共同享受主义或共享思想;在兼顾三种权利的基础上,重视具有非排他性的公众共用物享用权;在兼顾三种损害的基础上,强调环境生态损害或纯粹的环境生态损害;在兼顾三种诉讼的基础上,强调因纯粹环境资源生态损害而提起的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在兼顾三种关系基础上,强调法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在兼顾三种调整机制的基础上,强调第三种调整机制或社会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3.
劳资关系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劳动者、资本和政府的三方关系中,政府是决定性的因素。劳资纠纷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的缺位。从宪政视角而言,公民的劳动权是宪法上权利,保障劳动权是国家的义务。政府必须积极介入劳资关系之中,才能实现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14.
劳资关系是事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为建立河南民营经济和谐劳资关系,需四方共同努力: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劳动执法和劳动监察的力度;企业要更新管理观念,改变发展模式;工会在协调劳资关系三方机制中应真正发挥作用,强化维权和监督职能;劳动者要学法懂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西方劳资合作模式及其实践研究前沿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伴随管理创新,西方劳资关系发生了由集体谈判为主的模式向劳资合作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引来了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但各学科庞杂、理论林立的弊病日渐显现。针对该问题.本文尝试以产业关系理论范式对劳资合作模式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归纳,在梳理近三十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相关研究主题、基本假设和实证结论逐一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劳资关系逐步成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基本关系之一.虽然这一劳资关系总体处于稳定态势,但是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天然具有"资强劳弱"的特征,特别是近年来在劳动力资源几乎是无限供给的背景下,雇佣职工作为劳资关系中的弱势方,其权益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总结私营经济劳资关系矛盾存在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私营经济中劳资关系紧张的一些表现,指出我们必须关注私营经济中劳资法律关系现实的实现方式。从表面上看,强资方弱劳方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现有的法律获得解决,但由于没有制度性的保障,劳方往往宁愿为保住自己的饭碗而牺牲掉自己的正当权益,劳资关系成为由资方单方决定劳方工资水平并规定劳方劳动条件的垄断关系。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我们要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权的理论依据。我们有必要通过制度的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强制的方式建立职工代表参加的董事会制度等,以法律的方式来建构私营经济中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转型的理论依据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导。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转型过程中问题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要求研究者在其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清晰定义问题。为此,应该挖掘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意义,界定它在新形势下应用的前提,使得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体现敏锐的问题意识,突出深厚的历史感。如此,才能够真正把握西方劳动关系诸流派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认识各种类型劳动关系实践的局限性与启发性所在,对当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模式选择问题有清醒的理解和正确的甄别。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要实现全社会效率跃迁的规则体系需要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要提升劳动者权利,优化资本与劳动的比率,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劳动与资本收益的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劳资关系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四种研究途径。问题呈现研究途径偏重于分析劳资关系的现实与制度层面问题;政治经济途径强调国家、劳、资三方之间的互动;社会运动途径强调行动者的行为对劳资关系的影响,侧重于对劳资冲突的分析;政策建议研究途径站在系统的角度对劳资关系中的主要行为者的互动产生的影响、机制及规则做出详细的阐述,寄希望于提出完善的政策。不同研究途径为建立分析和评估劳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