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可以发现,其中叙述的人物和事件都存在着一种矛盾的二元对立,诸如人性的善与恶,对法律、罪恶问题和宗教、救赎问题的对比叙述等.因此,揭示作品中的这种二元思想,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
正总想去圣彼得堡,总想一睹它的真容,这大抵是早年读俄罗斯古典文学播下的种籽: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特别是看完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改编拍摄的电影后,圣彼得堡城那朦胧中的旖旎,梦幻似的惆怅,伴着清亮恍惚、日夜奔流的涅瓦河水,常常在眼前流淌……来到这个城市时正是7月初的白昼节。北京已进盛暑,这里却细雨霏霏,西风寒凉,雨伞下没有《白夜》中娜丝金卡的忧伤与  相似文献   

3.
对于苦难,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俄罗斯,人们崇拜苦难,甚至享受苦难。在他们看来,受难者往往是圣人,受难的民族也往往是英雄而神圣的民族。在俄罗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苦难意识“往下走”,进入到历史发展的社会层面,进入到寻常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苦难意识“向上拔”,提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二者相互渗透、影响、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特殊的民族心态之一。苦难意识使得俄罗斯人能够勇敢地面对灾难,具有在灾难中生存的能力;但同时,它也会盲目地自我崇拜,居功自傲,甚至夜郎自大。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心灵体验来诠释"人之为人"的本质,将内心平和、感情净化的人视作人生的最高存在状态,抛开现实的"蚁穴"幸福,不受社会阶层、生活境遇与思维定式羁绊地展现人最美好的生活方式。这不是抽象地对彼岸世界的玄学想象,而是构筑在主观感知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人及生命本身的现世的理解与态度。人因此而将内在的情感体验与外部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并以一颗善良、怜悯、广阔的心去抚慰不曾真正了解自身的人们。  相似文献   

5.
《日瓦戈医生》是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整部作品创作了十年(1945—1955),是作者创作的一个顶峰。作品描绘了本世纪初到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广阔生活图景,不仅展现给读者生与死的秘密、俄罗斯历史、革命、知识分子、基督教等问题,更为我们解读了俄罗斯民族所具有的一些优秀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联邦政党法》的诞生是俄罗斯政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它在立法思想上的新变化,受到了多方势力的干扰,但同时它又是俄罗斯政党政治迈入法制化轨道的基石。正确认识《俄罗斯联邦政党法》,对于分析俄罗斯政党政治动态、掌握政局走向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农用土地流通法》的颁布为俄罗斯农业用地的自由流通和买卖提供了法律基础,对于俄罗斯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进而对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制度选择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但《农用土地流通法》作为多方妥协的产物,它在若干重要方面并未反映土地改革倡导的意愿,从而使其重要性受到质疑。俄罗斯社会目前不利于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前现代性政治文化也使得《农用土地流通法》的作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
《圣经.创世记》不仅是有关宇宙、生命和人类存在形式的创造过程的叙事,还包括了对家庭等级、男女关系等人类社会秩序的创造故事。在围绕着早期几位族长的成长故事的叙述中,几位族母——他们的妻子——的故事占据了不小的篇幅。在女性始祖"生子"的故事中,处于叙事核心的妻子/母亲们似乎不过是被一步步套上了一层功能性外衣——即为男性社会通过生育传承父系子嗣。她们的成功生子不但没有使她们生育能力得以彰显,相反,生育能力成为了评判她们道德水准的隐性标准,并继而成为一夫多妻制存在的天然依据。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制定了一部具备现实性与现代性的民法典。《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关于民事主体制度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私法精神的回归和俄罗斯转轨时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俄罗斯联邦民法典》没有将抵押规定在物权之中,而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担保方式与人的担保并列归入债法是符合现代各国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苏联吉尔吉斯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以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蜚声全球。其作品清新、浪漫的风格受到很多人的喜爱。20世纪70年代他创作了一些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包括《白轮船》、《早来的鹤》、《我是托克托松的儿子》、《花狗崖》等。这些作品同样充满了独特、深刻、丰富的哲学和美学气质,作家在这些作品中继续着他的道德探索。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的魅力之一是,他的作品几乎都以人的精神和道德作为自己艺术观察的注意中心,小说《断头台》也是如此。作品描写了一个拯救失足者的悲剧。寻找一种能战胜庸人世界强大思想意识的力量,是小说的主旨。在艺术手法上,作者大胆创新、独辟蹊径,采用了宗教叙事手段,塑造了“当代耶稣”的形象并重新阐释了《圣经》中彼拉多与耶稣的对话。作家对拯救人类精神的道路的探寻,归根结底来自于在俄罗斯被信仰了千年的东正教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今人对昭君故事的研究已很全面,但是仍未将域外汉籍中的相关文献纳入研究范围。以昭君故事为蓝本的越南诗传《昭君贡胡书》,是在越南遭受法国入侵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二征"历史故事与中国昭君出塞的故事而衍生出来的。在前人对中国昭君故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越南诗传①《昭君贡胡书》为考察对象,追溯其故事源流,对于促进中越文化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动荡、冲突和彷徨令民众刻骨铭心.2007年,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上映,恰好碰触到那个时代俄罗斯社会存在的民族矛盾、信仰崩塌、公平正义缺失等问题.影片通过十二位陪审员的讨论和思考,表达了俄罗斯迫切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深刻主题.新世纪以来,俄罗斯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台的有关民族、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4.
今春在上海举办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新生代作品展》对于了解俄罗斯美术的现状,探讨近十年来涌现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新生代美术思潮的起源、表现、性质和命运,研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造型艺术研究的学术动态,显然是一次极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1国内目前对于俄罗斯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领域,对于法律制度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研究俄罗斯的法律制度对于深化和推进对俄罗斯其他制度的研究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国内法学界对俄罗斯法律制度的研究现状看,据我了解,由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刘春萍教授撰写的著作《转型期的俄罗斯联邦行政法》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俄罗斯行政法的专著,可以说是填补空白之作。行政法历来被法学界公认为具有内容庞杂、层次多样、没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等特点,是学科研究中较难把握的一部分。然而,本书作者选择了这一具有相当难度的研…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从大江在《奇妙的工作》等作品中初露端倪的战后再启蒙意识的角度出发进行考察,《饲育》和《拔芽击仔》这两部作品显示出清晰的启蒙意识,可以说是显见的启蒙文本。大江以自己的作品强调了在战后的时代状况和生存状态之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主体性的重要,意在提醒人们,确立个人主体性问题,是日本人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正是这种战后再启蒙意识,构成了《饲育》、《拔芽击仔》的主题,构筑了大江早期文学的重要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17.
《和平与发展》2009,(1):55-55
2008年12月11日,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和平与发展》创刊20周年纪念活动,参加纪念活动的有《和平与发展》顾问、编委、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在京兄弟期刊负责人等60多人。《和平与发展》主管部门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沈卫平出席并致辞。  相似文献   

18.
1叙述从托洛茨基到伊万诺夫等13位苏联和俄罗斯外交部长生平事迹的《历届外交部长的命运》一书的中文版不久前问世。对于苏联和俄罗斯历史,特别是其外交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俄文原版编者在本书简介中说,列昂尼德·姆列钦的这部新作“是一部关于苏联和俄罗斯政治生活的独特的百科全书。作者根据大量难以看到的文献材料,再现了所有这些外交部长的真实面貌,介绍了我们国家政治中过去被掩盖起来的许多方面。”这本书“不仅非常有趣地叙述了大多数人很少了解的这些高层官员的生活和活动,还是对十月革命以来祖国历史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了王宪举同志撰写的《俄罗斯人性格探秘》一书。首先,我要在这篇序里说一下对这部专门分析和论述俄罗斯人性格特征的专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看法。我觉得,在当前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关系迅速改善和发展的历史时刻,这一著作的出版对我国广大人民群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创作的短篇小说《苍蝇》自问世以来就引起评论家们的 热议。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的主人公老板的形象让人难以把握。运用叙事学中有关叙述 视角的理论, 可以指导读者分清这篇“第三人称人物意识中心”的典型叙事样本中属于叙述者的叙 述声音与属于故事人物的叙述眼光, 而结合对言语陈述手段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老板既是施害者 又是受害者的两面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