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长中的新兴阶层不仅是决定中国多元阶层社会的发展变局走向,也是观察中国转型社会稳定与否的重要依据和表征。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观察,面向新兴阶层的有效政治整合是当代中国政治在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下面临的大问题。本文的关注集中于,在协商民主框架下寻求社会新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能途径。认为具有"参政"特质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态中可能成为社会新阶层政治参与的管道与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私营企业是 2 0世纪 70年代末改革以后出现的新事物。私营企业主的崛起标志着原有同质性很高的社会的分化。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在三个领域中 ,经济领域的开放程度最高。在政治领域 ,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在社会领域 ,国家力量后退 ,人们的自立意识大大增强。可以说 ,私营企业主阶层在中国的兴起 ,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张伟 《理论前沿》2006,486(21):33-34
通过历史有关观点的交锋、对中间阶层理性的逻辑分析以及丰富的实践检验可以发现,在不同时空情境下中间阶层并非总是能够发挥社会与政治“稳定器”的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将中间阶层看作社会“推进器”更具建设性。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界一直将苏联的官僚特权集团作为导致其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形成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苏联改革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特权演变、国家体制解构、国家治理失效、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失败等问题的内在逻辑极为典型的样本,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国别经验和历史教训。通过对近十五年来国内外对于苏联特权集团(阶层)的研究情况和文本进行分析,梳理了对于官僚特权集团形成与演变的三种研究进路:以历史主体和个人主体两种视角为代表的历史逻辑下的研究进路;包含结构主义视角、政治能动者视角、制度主义视角、非制度性视角的政治逻辑的研究进路;以引入公共选择理论、经济结构分析、新制度主义分析、隐形经济维度为代表的经济逻辑视阈内的研究进路。从研究内容、表达形式、研究视角、论据材料、研究方法等角度系统分析和反思了已有研究文本的价值,探析了可以进一步挖掘的研究维度和创新点,从而发现造成苏共改革失败的重大内生因素和国家转型中至关重要的制度逻辑,以为我国国家治理提供经验支持,不断丰富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转型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压力下出现了政治思潮的快速"变异",表现为支撑战后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秩序大致稳定的世俗政治意识形态陷入危机,激进政治、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等原本处于政治光谱边缘的思想主张大行其道。全球资本主义秩序制造了"超级阶层"和"下沉阶层",货物和资本越来越自由的流动导致经济活动从政治社会体制中"脱嵌"。现代国家的执政者既要努力保持本土市场对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又必须有效解决因此产生的收入差距和其他社会代价。精英群体更容易看到前者的必要性,而普通民众对后者也存在迫切的需求,在民主实践中,精英和民众之间的巨大分歧经常形成相互否决的局面,而新自由主义对国家功能的严格限制,又进一步削弱了政府在维持市场合法性方面的能力。在资本的压力下,左右为难的国家内部不可避免地催生"出局的人"。单一国家应对全球性危机的能力越有限,"出局的人"对强硬手段和激进政策的渴求就越强烈。整体而言,世界范围内激进政治的高潮迭起反映了在如何应对全球化代价问题上政治解决方案的匮乏。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精英权贵阶层、中间阶层和底层社会。处于不同阶层的人对中国的改革有不同的观点。人们最为担心的是,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代言人?各个阶层不同的政治和经济诉求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7.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由间接治理模式向直接治理模式转变,乡村基层组织的财政基础、治理方式和权力结构以及治理运行逻辑都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整个国家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乡镇财政空壳化倒逼下的基层政府几乎完全丧失治理功能,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日渐疏远,传统地方权威在乡村治理中面临着失效和失语。而乡村自身的内生秩序控制力量离不开乡村精英力量的形成与推动,当前非体制精英的崛起成为村庄权力结构变迁显著的特点,乡村社会的精英政治从一元政治精英向多元精英治理转变。重塑乡村精英的"新乡贤治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后农业税时代直接治理模式下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下的文化政策转型,正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文化政策的发展与转型轨迹,从治理逻辑角度诠释我国文化政策的主导逻辑及其转变动因。首先,我国文化政策的原初逻辑是"党的革命理念"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确立;其次,我国文化政策的变革创新是向"国家文化领导权"与"市场经济理性"的同构逻辑转型。再者,当今中国文化政策新转型,是迈向"公民权益理性"的文化治理。这种转型的实质在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内涵从阶级政治的斗争哲学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性,并从经济理性迈向回归人本价值的文化治理,最终完成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村治精英类型更替是理解农业税费改革前后乡村治理逻辑变迁和村级民主政治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汲取型民主限制了有抱负的保守型农民精英可以有效作为的空间,在世纪之交乡村治理性危机不断彰显的时代背景下,致使其不得不被动地选择退出村庄政治舞台。分配型民主则为以变革型力量形式存在的中青年农民精英走上村庄政治舞台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从汲取型民主向分配型民主转变的实质是村民自治制度实践开始逐渐从"选主体制"向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体制转变,具有时代发展的必要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河南邓州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践探索才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的发起是由于上层的执政精英越来越不适合统治,而下层的非统治精英——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聚集,从而出现了精英循环受阻。为了打破这种政治生态,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便进行了革命。历史再次实现精英循环。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和政治战略中,空间、自然、城市化进程在资本主义扩大生产、再生产和社会主义转型理论中,几乎处于边缘地位。尽管如此,城市仍然是孕育反资本主义斗争和"社会—生态"冲突的温床,为解放性的"社会—生态"转型理论及实践提供了试验空间;城市是管理推动资本流通过程不断革新的创造性破坏的关键。通过探讨解放性平等主义政治运动是如何与城市政治经济转型、政治生态转向相结合的,展示了空间、城市化及其在"社会—生态"转型过程中维持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建构阶级斗争动态格局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中,作为私营经济人格化代表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身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越来越广泛深入。加强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研究,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治革命的宏观历史理论,与试图保持价值中立的关涉合法性论证的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具有极为相殊的语境逻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革命时代阶级斗争理论的"路径依赖"以及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语境误读,导致阶级和阶级斗争话语泛化.改革开放后公共话语发生的从阶级到阶层的转换是对中国社会整体性诉求的恰当回应,但这种转换并不表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应当退出公共语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农民阶层中出现了分化。本文在概括农民阶层分化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农村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阶层以及农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的统战工作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5.
国外学术界把渐进方式和激进方式看作是殊途同归的道路,其理论基础源自狭隘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缺乏对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影响了转型国家对市场经济体制理论认识的深化,束缚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中理论创新的科学视角;而且还存在转型速度、全面改革与局部改革、次序性等一系列转型战略的理论差别,由此产生了转型国家不同的实践绩效和转型后果。这些转型理论范式及其理论教条,忽略了对真实转型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仍然在影响转型国家转型深化期的改革实践和转型策略;容易受到西方转型范式的操纵和逻辑引导。因此,转型深化期的中国必须慎重反思转型速度、全面改革以及转型方式的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的"双主题阶段转换式"的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政治的发展演变离不开个体的活动参与。无论是身居国家权力阶层,处于决策者位置的政治家、领导人,还是超国家的社会精英或普通民众,均属于重要的国际政治资源,对于国际关系均有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国际政治资源理论出发,讨论不同阶层的个人对于国际政治的作用和表现,然后讨论如何开发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中的个体资源  相似文献   

17.
"阶层"作为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基础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对社会资源占有和支配方式及程度的不同,而反映出在经济收入、政治态度、文化取向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有所差别的社会群体,与"社会分层"、"阶级"、"社层"、"利益群体"、"利益集团"等相关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比较而言,在当今社会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埃及政治转型因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内外因素而爆发,转型过程呈现出社会抗争—反对派精英领导下的政治革命—军方安排下的政权过渡的路线特征。埃及政治转型已经完成,但是影响民主巩固等诸多问题仍然在考验着新生而脆弱的民主政权,埃及的民主化之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政协界别民主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特质。政协界别主体狭窄,弱势阶层利益代表阙如,精英主义与官僚化倾向严重,阻滞了民主的效能发挥。外来务工者与农民作为弱势阶层,也是"沉默的阶层",在政治生活中没有话语权。这是人民政协应严肃对待的一个课题。通过界别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愿望和诉求表达出来是政协的重要职能。扩展政协界别的利益表达渠道,加快弱势阶层社会组织建设,提升阶层组织化水平,推进政协委员专职化,实行政协委员选举制,成为政协界别改革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农民阶层是中国政治参与中"冷漠的大多数".而没有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中国政治民主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完整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因为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原因内生、分化出不同的阶层,阶层分化对农民政治参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化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将农民政治参与途径纳入法制轨道,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意识教育,对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社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