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中国青年文化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青年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有助于在历史的轨迹中探求青年文化的意义。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在论及青年文化其它方面的特性时,偶尔提到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没有提供严格的论证,不能给人以信服的答案。归纳起来,青年研究学界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五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青年文化具有普遍性、开拓性、渗透性和幼稚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普遍性特点的一个表现就在于:任何民族,任何时代,凡有青年存在的地方都有青年文化。这也就是说,有了青年,就有了青年文化。“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选辑《诗经》中许多诗都是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若干雕塑、装饰器、刺绣等也都是青年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其论据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撇开青年文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青年文化“使得青年开始脱离校园的,或者  相似文献   

2.
青年文化在整个社会中,一直是一种先锋文化的象征。但是,1992年的中国青年热点中少有青年先锋文化的特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深思的现象。我愿意在此客观地描述92年中国青年的热点现象,并期望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以期引起人们对于中国青年文化和青年热点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青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并不是与社会主体文化平行的独立文化,而只不过是青年对社会主体文化选择、偏离的结果。因此,它在价值、规范、信仰和表意特征方面与社会主体文化基本上是同一的。不少青年文化论者过分夸大青年文化的特殊性,将其视为各方面都不同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文化,这样便把青年从整个社会抽离出来,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且与社会其它阶层没有关联的独立阶层。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青年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阶层而独立一样,青年文化从来都是附属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我不认为凡是与青年相关的都是青年文化,都构成了青年自身的特殊性。那样的观点反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已有不少论者作过多方面的阐述,笔者对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青年文化的发生,青年文化形成的条件、青年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互有联系但更是互相区别的。本文专此提出与各位同仁一起商讨。一青年文化的产生必须追溯到青年群体的出现。青年群体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近代文明的产物。从整个世界的范围看,青年作为群体引起社会关注,青年问题构成社会问  相似文献   

5.
青年,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文化素质等等均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社会培养和造就出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青年。因此,可以说,青年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青年业余文化生活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一、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今天,人们看到青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发现,社会中的阶级分野开始模糊起来,代的分野则日益清晰起来,人们的着眼点正在从阶级(阶级结构)的概念转向社会条件的概念,已把青年看作是一个单独的、有自己特性的历史的群体。当代中国青年作为一个明确的范畴和活生生的实体,有着强烈的个性及生存风格,它表现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我国青年特点的文化模式——中国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青年文化是具有前瞻性的,那么,我们能否建构一种理论模型,超前地揭示出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中国青年文化流变的总体趋势? 如果我们不是超现实主义者的话,就发现,在青年文化中已出现属于未来的萌芽,因此,我们并不担心重提旧话遭致的诘难。以下是我个人对未来中国青年文化流向的几点预测。 一、“道”与“器”选择与文化信仰的紊乱 世纪末中国经济神话般的崛起,使得百年以来的“体用之争”用一种平和的形式表现出来,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用工具理性,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共识,这必然措伤东方的文化传统。奈斯比特预言现代化只会使瑞典人更瑞典化,中国人更中国化,这是从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角度得出的结论,对于世纪末中国青年来说“道”与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肯年文化的载体和主体是青年。现代意义的青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青年文化无疑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且要比青年群体的产生晚得多,严格说来,具有典型意义的青年文化是在本世纪初开始出现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通讯联系迅猛发展、教育的高度发达以及各种社团的大批涌现,青年文化一经产生便呈现出日益加速度发展和传播的态势。青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青年的成长,对社会主流文化、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将产生越来越大和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为此,对青年文化实行有效的合理的控制,应当成为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从Hip-Hop运动看青年文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芳 《青年研究》2002,(12):15-20
本文介绍了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青年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嘻哈运动文化。在嘻哈运动文化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街舞和滑板 ;对于嘻哈运动的文化定性 ,认为它是体育竞技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全球边缘文化、小众休闲文化 ;对于Hip -Hop运动的文化归因 ,将之归结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网络化的生活空间、青年文化的归属功能、青春期的生命历程和体育竞技文化的吸引力五个方面 ;认为Hip -Hop运动的文化功用是青年社会化方式的自我选择、青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它客观上对社会消费有强力促动并有利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0.
青年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在当代中国迅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兴起,青年文化受到另一种更有冲击力、更具渗透性的文化形态——商业文化的影响,进而发生了诸多变异,考察当今商业文化与青年文化的互动,并揭示其对社会变迁的正负功能,无疑对理解社会改革特殊性与市场经济变异性,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中国革命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发展沃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互联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改革和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也由此进入快车道。但社会现代化并非仅仅是经济或制度意义上的,正如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所说,它还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青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总是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首先体现在青年的人格结构和社会心态、价值心理的变化上,使当代中国青年表现出明显的“边际人”心态。  相似文献   

13.
反父权倾向与毛泽东的青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社会的青年问题是与传统的父权文化相对应的一个问题。父权主义不承认青年的独立性,抹杀青年的自由意志,一味地以成人文化(?)律定其社会化的轨迹。毛泽东的青年观表现出近现代中国社会反封建礼教和反父权主义的积极倾向。他从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上,强调青年本体,揭示了青年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阶级性的本体论特点,提出青年的地位和社会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商业发展与青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服饰,流行发式,流行音乐都源于青年,既而被推及全社会。青年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排头兵。青年文化被推至大众文化的先锋,固然有其自身文化特质的因素,但商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且作用越来越大,以致改变了青年文化的内涵,弱化了它的反叛性。 一、青年文化内涵 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而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  相似文献   

15.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处在大变革时代的一代中国青年,一方面无法回避咄咄逼人的现代文明的挑战,享有着文明进步、社会改革所带来的一切。另一方面缺乏自我更新的文化机能。又背着传统文化的重负。于是,他们在觉醒中困惑,在变革中迷惘,在自我裂变中形成了二元文化心态:意识中对传统文化的逆向反叛,对现代文明的开阔接纳;无意识中对传统的积淀认同,对新潮的防御抵制,矛盾对立的两极形式、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深层的文化心态结构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支配着青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二元化是当代青年文化心态的根本特征,它涵盖了当代青年文化心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反映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12)
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大学生是团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为切入点,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阶段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意义,进一步论述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期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丰富教育培养的内容形式,为高校青马工程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国青年组织的产生与发展,对于认识中国青年组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将中国青年组织置根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之中进行考察,希望能给人们一个新的视角。一、形成阶段早期青年组织首先产生于青年相对集中、各种文化思潮比较活跃的地方。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较多地集中在日本,他们在那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满清的腐  相似文献   

19.
“反劳动”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是青年群体在面临新型劳动环境下表达内心焦虑的文化符码。青年“反劳动”文化的出现与传播,一方面映射出青年一代对劳动意义的认知偏差、自我认同焦虑感的发酵与承担时代使命责任感的隐退,另一方面其背后蕴含着理性祛魅、自我治愈与价值回归的正向意义。因此,要以青年“反劳动”文化的流行为契机,在社会维度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在个体维度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年一代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担当者。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并没有使中国的文化发生革命,在其结束后的十余年间中国的文化却发生了断裂。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几十年的革命文化几乎是两败俱伤,西方的异质文化在“开放”的潮流中乘虚而入。象地壳板块的碰撞,你挤我压,引起了八级地震。带着“文化大革命”创伤开始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的历史又一次走进了文化的失范期。与以前所不同的是在这次的文化失范中产生了青年文化。一 80年代中国的文化热潮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青年文化的生成和崛起。“逆反”一时间成为一种时髦,对主流文化的不认同,随之而来的“越轨”行为和文化上的标新立异常常使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