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力 《台声》2007,(11):31-31
执政7年来.民进党走着一条两岸对抗之路。岛内政治上.民进党把民主变成阴谋与族群分裂.打压媒体.封杀民众抗议.干预司法;在经济上.贪渎成风.治台无能.发展无策,使台湾经济日趋边缘化.失业加剧.自杀率高升。最新的一项民调显示,56%的民众认为.民进党把台湾掏空了!  相似文献   

2.
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远远没有成熟和成型,蕴含着复杂的变化的可能。目前呈现出国民党与民进党竞争政权的两党制特征。多党联合执政或民进党上台执政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大。然而,现阶段台湾政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方面,国民党行将失去政权几成定局;另一方面,很多民众认为民进党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负责任的政党。民进党也非常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因此期望“转型”;但由于陷入自身的结构性困局,却始终难以脱胎换骨,“转型”之路走得步履瞒规,备感痛苦。这不但将延长民进党走向执政之路,而且也会加剧台湾政局的动荡。(-)回顾从1989年以…  相似文献   

3.
10月27日,台“行政院长“张俊雄召集紧急记者会,以“不建核四不会缺电“等六项理由为论据,宣布停建核四电厂,此举在岛内掀起轩然大波。台湾国、亲、新三党与陈水扁及民进党间的矛盾更为尖锐,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加剧。一场新的政治风暴席卷台湾。形势的发展再次  相似文献   

4.
最近,台湾“行政院长”张俊雄召集紧急记者会,以“不建核四不会缺电”等 6项理由,宣布停建核四电厂,此举在岛内掀起轩然大波。台湾朝野各党派间的矛盾更为尖锐,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加剧。一场新的政治风暴席卷台湾。 “核四事件”引发台湾岛内严重的政治风暴   “核四”,即兴建核能第四厂计划,是台湾在经历了 1979年石油危机的背景下,其能源多元化政策的组成部分。该计划于 1992年 2月经台湾“行政院”核准, 1994年由“立法院”通过预算案。但民进党表示坚决反对,该党还将“废核”写进其党纲。   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核四…  相似文献   

5.
郭艳 《台声》2008,(1):25-26
民进党执政7年多来,以在野党的心态,人为制造族群矛盾、分裂社会,漠视民生,只是一味挑动统“独”这根敏感神经,导致蓝绿阵营恶斗,人民生活窘困,日益升级的“台独”行动更有将台湾带到战争边缘的危险。在这一背景下举行的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面对国民党和民进党围绕经济议题与统“独”问题展开的激烈博弈,台湾选民做何种选择,会成为影响台湾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赖锦宏 《台声》2011,(9):43-43
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发表“十年政纲”两岸经贸及“国家安全战略篇”。蔡英文表示,会以“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态度,以“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基础,凝聚台湾共识,跟中国大陆建立和平稳定的互动。针对两岸已签署并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她说,民进党若重返执政,会遵循民主程序跟国际规范处理ECFA。但这样的表述,  相似文献   

7.
民进党陈水扁上台执政两年,是台湾经济陷入困境的两年。纵观台湾经济,目前不仅仅是短期问题十分尖锐,更重要的是长期发展充满了隐忧。 陈水扁上台执政之后,不仅仅由于台湾人民对民进党历来的“反商情结”存有疑虑,对民进党不懂经济、新手上路颇为担心,更重要的是,由于民进党坚持意  相似文献   

8.
2022年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以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落幕,反映出台湾地区政治社会的深刻变化。在政治生态上,此次选举反映出绿营实力有限受损、蓝营衰退态势减缓和第三势力发展空间有限的政治格局,民进党仍然是台湾地区最具政治实力的政党。在社会民意上,选举结果反映了台湾民众政治参与冷漠化,政党认同影响力下降,以及渴望和平与交流的社会心态,集中展现了对民进党执政不力的不满。在这样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民意下,“九合一”选后的岛内政治斗争将更加激烈,社会撕裂会再度加剧。对于台海局势而言,则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蔡英文当局继续陷入执政困境,台湾朝野恶斗进一步加剧。国民党处于盘整中,内忧外患形势加重。台湾民意出现新变化。"茫"字当选台湾年度汉字,折射出台湾民众对蔡英文当局、民进党的不满和无奈。一、民进党当局施政继续陷入困境,引发台湾社会民怨沸腾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拒不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致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台海局势不确定性和风险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现有政党中,国民党和民进党是最大的两个政党。国民党一直是执政党,民进党是新崛起的最大反对党。近两年来,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已开始下滑,而民进党的发展前景则正被许多人看好。其未来的情况究竟会如何?这里仅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民进党的社会基础我个人一向认为,台湾民进党的社会基础是中产阶级,包含中小企业主和相当于他们生活水平的大专教授、中下层公教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知识分子。这个阶级是随着台湾工商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表现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则开始于70年代,壮大于…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政三分制”这一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的付诸实践。行政三分制在彰显其制度创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行政法治契舍的难题,而这则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14.
论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主委员会是城市住房私有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撑.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利益关系复杂,现行法律法规对有关规定的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失当,业主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业主委员会在筹备设立和实际运行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出台<业主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规范业主委员会各项基本制度;并且进一步调整完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的关系,在物权法中明确居民的房屋物权;健全行政程序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5.
所有人抵押是指所有人于自己所有物上存在的抵押权 ,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确立所有人抵押制度可以防止后次序抵押权人获取不当得利 ,保护抵押物所有人的利益 ,有利于所有人进行融资 ,节省交易手续和费用 ,促进商品流通。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所有人抵押 ,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从所有人抵押的思路选择、成立、变动等方面入手对此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茂名市电白区中学生对传统类毒品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常见的合成类毒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伪装类毒品认知较低;当地学校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频率不高,方法缺乏创新,体系不健全等。对此,应加强对伪装类、液态类毒品的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注意创新,应结合青少年规律特点,构建信息传播新平台;学校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各种合法职业劳动者的劳动都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凝结在社会产品、服务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体现劳动者对社会财富 (物质的、精神的 )增长乃至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在新时代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作进一步的扩展是必要的。一种劳动只要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那么 ,无论它的直接成果是否成为商品 ,都是创造价值的。在我国现阶段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职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更多地从阶级统治转向发展经济 ,它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不可或缺且十分巨大 ,因而也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不作为犯罪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不作为犯罪,首先要明确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以及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除此之外,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监狱罪犯离监探亲是法律规定的一项有利于监狱罪犯再社会化的刑事政策,专门系统地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现行离监狱探亲制度在《监狱法》、司法部规定和监狱实践三个层面均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对策方面,基于对监狱离监探亲决定权的行政执法权属性分析,从法律上赋予罪犯法定离监探亲权,要从《监狱法》及司法部的规定上加以完善,还要解决监狱办理上面临的实际困难,以促使这项制度得到常态化落实,促进罪犯改造和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论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法条和司法解释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对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虚假诉讼罪是单一行为犯,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也构成虚假诉讼罪。篡改部分民事法律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也属于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成立虚假诉讼罪。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不包括不作为,隐瞒他人已经偿还债务的事实依然进行民事诉讼的,是积极地虚构事实,理应认定为"捏造事实"。若捏造的事实不会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决,不能定性为虚假诉讼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