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运用、丰富和发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央的《决定》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线索,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揭示了这场改革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在内容上的全面性、深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要由思想观念的变革作为先导,同时又会促进思想、道德的进步。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相似文献   

4.
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目的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就是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端正党风是搞好改革的重要保证搞好改革必须有好的党风来保证,这是由改革的性质和党对改革的领导地位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不是以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6.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要求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机构及其职能必须相应变化,否则,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正是有鉴于此,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8.
改革的浪潮正在奔腾向前。人们都在参加改革,也在议论改革。议论最多的是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许多人担心改革会不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常常听到的姓“社”还是姓“资”、前进还是倒退的议论。显然,这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亟需回答的问题。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此,改革也是深刻的革命。但它与我们过去反对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反对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其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仅不推翻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要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走什么道路进行革命和建设,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否取得胜利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现阶段,为了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成为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为之开辟道路。只有实行改革,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因此,实行全面而系统的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4,(44)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它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之一,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对当前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几个突出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申这一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特别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生产关系到意识形态包括人们观念在内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党领导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保持行动一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过程中党内外各种关系和矛盾,加快新经济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正在改变着人们许多陈旧的观念,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的作用和影响不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必然渗透到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在高校学生的政治和精神活动之中。这些影响,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急迫需求,对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促使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发活力,引起高校内部的一系列改革,提高办学效率,但也可能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造成一定…  相似文献   

12.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一个新的理论贡献。以往,人们都认为,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对这一矛盾在人民内部的种种表现,要正确处理和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纠正了所谓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一个有创见的重要理论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要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1985年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已提出,改革科技体制  相似文献   

1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就其本质而言,是完善生产关系,完善经济基础。它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完善动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强烈地呼唤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正效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有积极  相似文献   

14.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关系源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以,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要互相适应,互相促进,配套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必须对直接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单独进行,如果它孤军前进,传统的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与新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特别是与经济体制关系直接的政治体制的某些部分,会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掣肘.它不仅有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且会使新的经济体制难以按自身  相似文献   

15.
索引     
加葛尔才社会主义 关于经济体制 师范大学学报改革的决月:社科版(:学习‘中共甲天,/畅文萍护新超乌鲁木齐卜 1985。1。由7~53科学理解社会主义三题/倪戒非了群众宝乞上层建筑改革影霆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必要前提;学习‘邓小平文选矛体会/王 昭干尹早阳师范学院荆及;社科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旧体制的模式,正在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认真研究这种变化,做好迎接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思想准备,我们才能站在战略高度思考问题,选准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打破当前只“打外围战”的僵持局面。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开拓了思想理论的新领域。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洪流正在冲刷、改变着一切,如果不从理论上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反思,从过去旧理论观点中改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它体现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内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居灵魂和主导的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改革和完善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任务,而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方面,《邓小平文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认真学习《文选》,对于进一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有关政治和整个上层建筑的思想。指导我们搞好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我国的政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们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这一变革之中。但也有来自两个方面的思想障碍:其一,是有的同志还没有从过去“左”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他们歪曲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对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改革和完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蕴含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本质上是民主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即以人民当家  相似文献   

20.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贯串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全过程。改革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改革,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所以,应该建立一门“社会主义改革学”,以认真研究改革规律,总结改革经验,探索改革未来。社会主义改革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的体制,它由如下制约因素决定:(1)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