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和可再生性的特点,在资源的利用上既不会出现枯竭,又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是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12月25日,可再生能源法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标志着我国将通过立法来促进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有效防治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能源革命  相似文献   

2.
前瞻     
《创造》2012,(4)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将施行 “十二五”期间,国内要建立和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即按各地电力消费总量来规定可再生能源比例。在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透露了上述信息。  相似文献   

3.
王毅 《中国人大》2013,(18):13-13
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应在有序、均衡的基础之上推进。从全球来看,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最快的,中国的问题不是发展太慢,而是由太快造成的。比如,现在我国在装机规模上发展很快,但是电力体制改革方面相对滞后,智能电网、储能技术以及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发展不足,这些使整个产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出现大量弃风现象。因此,我们还要建立更有序的目标,遵循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特点,不能像其他的常规资源和化石能源那样发展。因此,一方面,要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也要更加有序、更加均衡地发展,才能使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4.
胡琨 《时事报告》2012,(11):69-71
德国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能源主要依靠进口。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德国开始进行可再生能源开发,一方面为了转移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传统矿物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现已成为欧盟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标杆国家,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最为成功的国家。2011年,可再生能源占德国当年能源消耗的12.5%,其中生物质、风能、光伏、水力、地(光)热所占比重分别为8.4%、2.0%、0.8%、0.7%与0.5%;可再生能源共提供了总耗电量的20%、供暖的10.4%以及燃料消耗的5.4%。因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2011年,德国减少了110亿欧元的传统能源进口,减排了1270万吨二氧化碳,并产生了近40万个新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5.
第一条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规范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电力监管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可再生能源发电是指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和地热能发电。  相似文献   

6.
于浩 《中国人大》2009,(18):32-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审议通过后,对加快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动态     
《创造》2011,(9):21-21
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全球领先 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9月21日在京发布的最新报告称,由于石油及煤炭等传统能源供应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正投入巨资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报告指出,早在两年前,中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同时预测今后20年还将继续保持这一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高起点建筑节能工程,上海先后培育了一批国家级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和市级示范项目,其中财政部建设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6个,建发部科技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4个,建设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化基地”3个,建设部“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5个,  相似文献   

9.
环球     
《创造》2011,(7):21-22
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核电 美国能源情报署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现在美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比核电能源要多。在2011年前3个月,美国的生物质/生物燃料、水电、风能、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04,(3):95-96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统称为可再生能源。我国把开发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基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要利用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根据推算,其中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占4%左右。  相似文献   

12.
赵新生 《乡音》2012,(1):13
我省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期长量大,从而影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需求及产业链和市场机制的快速形成,这对河北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和规模都有较大影响。建议:一、加快河北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建设。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制定《河北省可再生能源条例》。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税收、信贷、发展基金、奖励等激励政策体系。二、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可再生能源研发  相似文献   

13.
赵新生 《乡音》2012,(11):12
我省可再生能源总体开发利用规模小,可再生能源研发在整体上相对落后,专业研发机构少,高水平研发专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短缺,研究成果少,成果水平和转化率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建议:一、加快我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河北省可再生能源条例》。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税收、信贷、发展基金、奖励等激励政策体系;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纳入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相似文献   

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建设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建设局: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为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领域大规模应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15.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局属各有关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化发展,指导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现将《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2013—2016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6.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了加强水能资源管理,合理有序开发水电,促进全省能源工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强水能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把科学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摆在能源发展的重要位置。水能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水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地位。各级人民政府和水资源主管部门要把水能作为优先发展的能源切实加强管理,使水能资源管理进入依法有效管…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30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并将于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对于促进我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亮点一: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的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这是强化有关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8.
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我和其他几位代表共同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对可再生能源法有关条款进行修改的议案.得到了全国人大环资委的高度重视.汪光焘主任委员亲自给予我们大力指导和帮助,使我们深受教益。当年7月8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修改可再生能源法议案办理工作座谈会,我们几位代表所提的四条修改意见得以吸收。7月22日.在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召开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改工作座谈会上.我又进一步提出了两条建议。在全国人大环资委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提出的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原则、设立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以及电量收购最低限额指标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农业厅(委、局),湖南省农村工作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和现代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和农业部将组织实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为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保障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该部法律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可再生能源法》一直在多种场合被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提及,因为“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立足自身解决能源困扰的重要举措之一。马凯表示,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是中国政府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而制度的设计、运行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需要方方面面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