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的"变形"今年的9·18"国耻日",中国上百个城市同时拉响了警报,是类似活动中参与城市最多的一次。这样似乎形成集体共识的举动背后的情绪,佐证了中日之间20年脉络的大变迁:一个上世纪80年代之日本形象在中国彻底消失,不可能再恢复,而由另一个"可怕"的日本形象将其取代。一个曾经以"阿信的故事"风靡中国的日本,一个以《排球女将》震撼中国的日本,一个在《血疑》、《追捕》中,彰显人性真善美的日本,消失了;一个以茶道和插花,以秩序和清洁而让中国人欣赏的日本,一个在战后废墟上,以"日本制造"而崛起,甚至挑战"美国世纪",而让中国人佩服的日本,消失了。  相似文献   

2.
田磊 《南风窗》2011,(24):50-52
"核电站泄漏造成的损害,比预期的大,现在不是日本单独面对,而是集中了美国、法国三国核电专家的智慧共同面对这个问题,这也给予了我们信心。"半年多前的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核电泄漏,让日本遭遇了重大危机,与两年前民主党登台执政一样,很多人期望这些变化能给日本带来革新的良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政治舞台上依然走马灯式地更换着首相,外交事务中,对中国依然强硬,对  相似文献   

3.
张晴滟 《南风窗》2012,(2):96-96
2011年12月初,一部讲述抗战时期南京妓女以肉救国的大片以各种小道、八卦、秘闻和海报的方式向我们迎面扑来,无孔不入的营销攻势远胜于当年陆川的《南京!南京!》。那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用日本人视角的主观镜头,将中国人心中的国仇家恨化作世界公民视野中全人类的苦难,因其表现的所谓"人性",迎来了不少喝彩,当然也招致更多怒骂,基于对"人性生"这一要素的理解,不同的观影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前,《色戒》有过类似遭遇,此番《金陵十三钗》也不例外。为《色戒》欢呼的多是文青和小资,为《金陵十三钗》山呼万岁的观众中则不乏爱国者,他们为此片没有《南京!南京!》中的"人性关怀"而叫好。片中的日军残暴、狠毒,追着女学生大喊:"有女人!都是孩子!都是处女!"  相似文献   

4.
我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遇见各种不同的日本人,但经常听他们说一名相同的话:“将来看你们中国的了。中国总有一天会成为经济强国。”这不是恭维,也不是日本人谦虚,这确实是发自日本人灵魂深处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翻开日本的小学教科书,就不难发现,日本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的灌输:日本是一个小国,国土只占全球陆地总面积不到千分之三,其中71%是山地,但人口却在世界排行第七。这样的教育自然令许多日本人吓出一身冷汗。日本的人口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326人,他们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有多少立锥之地。这种危机感对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体验到的。”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6,(21)
正"决不让危机浪费了",这一直是欧盟指导原则之一。但如果五场危机同时发生呢?如今,欧盟面临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提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所说的"多重危机":英国退欧、难民流入、财政紧缩、东部和南部地缘政治威胁,以及中欧"不自由的民主"。欧盟所面临的不是浪不浪费危机的问题,而是可能因危机而废的问题。果真如此的话,英国退欧就是爆炸的引信。英国退欧导致欧盟解体的概念合法化,从而让政治极端分子的  相似文献   

6.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这是一句让每个中国人听起来都颇感无奈的话。即使在人人都呼吁合作的前提下,中国的同行间不合作、甚至自相残杀的历史也很难被改写。从2000年中国彩电业的价格同盟,到近日还未结盟就胎死腹中的空调业同盟,中国企业的合作总是难以成功。虽然随着中国加入WTO 日期的临近,中国企业已经感受到国外企业的强大压力。一旦这些跨国企业全面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之间又不合作,其生存机率还能剩下多少?但中国家电业这两次不成功的合作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加入 WTO 之后,中国企业就会合作了吗?谈到合作,我们首先应当借鉴国外企业合作成功的经验。而日本人的合作可谓  相似文献   

7.
林泉忠 《南风窗》2011,(9):86-87
冲绳在1972年"复归"日本后,庞大的美军基地在美日安保条约下继续存在,让众多冲绳人领悟到"复归"并没有解决存在于日本本土与冲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此后冲绳人萌生了"被美日政府出卖"的意识,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8.
这是个足以让观察者失去描述能力的时代,时不常就会出一档子事,让人心惊肉跳,让人莫名其妙,挑战人的承受力,也挑战人的想象力。就像徐志摩当年的感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的,没人知道明天还会发生什么更奇妙的事情。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中国出现了全面的社会溃败,社会溃败而不是社会动荡才是中国最大的挑战,表现在权力不受约束,潜规则盛行,社会底线失守,强势集团肆无忌惮等。日本青年加藤嘉  相似文献   

9.
就在中国GDP超过日本,坐上世界第二的位置而振奋之时,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在最近的上海两会上说的话让人感叹:“跟公务员相比,社会上有很多收入很低的群体,比如退休工人,他们的退休金工资水平是很低的。我们上海退休工人每月1800元,低于北京水平。”  相似文献   

10.
贪官当知耻     
《南风窗》2014,(18)
<正>古代说"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当了大官就可以有了"免死牌",而是说大官有惩罚标准更高的"礼"。有罪有责就应该自杀谢罪。日本人有没有"罪恶感"一直是近代文化人类学争论的课题之一。有一派学者认为,日本没有罪恶感,但却有很强的"羞耻感",因此,日本人会为了丢脸而切腹自杀。几年前,有一对日本的老农夫妇,他们经营养鸡场,有次心存侥幸,把病死鸡拿出来卖,事情被人踢爆,这对老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迷失     
赵强  思岚 《南风窗》2013,(18):50-55
直到有一天,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孩子站在为车辆交通铺开的、满是尘土的路上,我们才发现,城市的大,却容不下一个让孩子们展开笑颜的机会。沿着瑗珲—腾冲线,这条1935年由胡焕庸先生发现并命名的中国人口、自然和历史地理的分界线,我们看到,从远距离贸易发展开始的那天起,利益和权力的渗透与分散,已经从根本结构上改变了城市的状态:城市在膨胀,人在疏离。里尔的阿兰(Alain)的话到今天仍然振聋发聩:"金钱万能,不是凯撒万能。"在古罗马,柱子是按照人的比例划分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尺度。今天的中国城市里,裁弯取直的河渠,向四面八方扩张的交通,膨胀硕大的以便于接纳更多商业行为的城市广  相似文献   

12.
石勇 《南风窗》2013,(20):42-44
今天的中国政治、社会结构,可以给年轻人受挫的世俗化理想,以及更年长一些的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想象以一个什么样的出口呢?一个人要彻底弄死他的自我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理想也是如此。但在今天,说到"理想",已然是一种社会隐痛了。这正暗示了某种秘密:"理想"在今天的命运,大概就是无数年轻人—无论他是大学生、白领、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公务员—以及这个社会的命运,反之亦然。被压抑到内心深处的"理想",它所指向的现实,还有未来,似乎隐含着某种玄机。  相似文献   

13.
石勇 《南风窗》2013,(7):58-59
很多东西"再也不能这样了!"—包括社会治理的思路,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中国社会,急需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中国社会能更好地转型吗?很多人都明白:就看未来的5年、10年了。这也是"两会"后,人们的普遍期盼。今天各种社会问题的确不少。它以普遍缺乏信任和不安全感为标志,来到了"是否变坏"的临界点。不下大力气进行"社会拯救"的话,也许会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4.
石勇 《南风窗》2013,(3):89-91
改革30多年,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看上去就是一堆杂乱情绪的总和:亢奋、焦虑、迷茫、追求发泄……它决定了受到追捧的从来不是打算用理性去说服人们头脑的人,而是那些用"文青"语言和思维去迎合社会情绪的玩家。  相似文献   

15.
日本竞争力:数据中见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可轻视的日本实力过去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日本却陷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面对中国蒸蒸日上,日本似乎有走下坡路的趋势,某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幻觉":中国即将超越日本。在日本,有人炮制有人相信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国,一些热血青年,亦正日益表现得对日本满不在乎。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日本研究李尧星(以下简称"李"):在中国现存历史资料中,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述始于什么时候?初晓波(以下简称"初"):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对中国而言,日本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他者"存在。《山海经》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倭"的记录,而《汉书·地理志》中的"乐浪海中有倭人"记录则标志着中国官修史书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7.
石勇 《南风窗》2011,(23):36-37
以经济实力去改变世界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卷入"世界时的一部分内容,中性地描述的话,它是一个大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或效应。但是,政治考量让它失去了这种中性色彩——尤其是,中国与西方还具有不同的政治特点和文化观念,只存在以"双赢"这一利益驱动为基础的政治妥协,可以像西方内部那样整合经济利益冲突的政治认同并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8.
安澜 《南风窗》2012,(26):64-65
在中国汽车业,很多人都知道东风日产作为一匹业界黑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尚不足十年。然而,更多的人却不知道日产参与中国轿车工业体系初刨的时间,其实远远早于现在来自欧美日韩的其他汽车公司。1978年,经历文革的邓小平复出后访问日本。乘坐日本新干线时,邓小平向中外媒体意味深长的说:"这感觉像是有人推着  相似文献   

19.
王江雨 《南风窗》2013,(6):94-94
从根本上讲,所谓的"新加坡模式",有一点一开始就不易学,或者学不来,即新加坡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国家,而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议会民主国家。面积不足700多平方公里,人口仅500万人的小岛国新加坡,在中国多年成为官商学各界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的关注对象,也颇具传奇色彩。究其原因,无非两个核心因素吸引国人:一是它是经济成功的华人国家,二是它的威权发展模式。中国官员学习新加坡的热情之  相似文献   

20.
《南京!南京!》公映了,得力于中国电影不分等级的制度,据说为了照顾少年儿童观众,剪掉了20分钟的血腥暴力镜头。这样一剪,就增加了电影的"客观中立性"——日军残杀中国平民的"历史铁证"消失了,相反,日军攻占南京之后的太鼓祭祀,一不血腥,二不暴力,充满了"文化深度",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