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燕波 《求索》2007,(7):195-196
本文以中西方文人的代表性诗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为例,揭示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心灵家园。陶渊明是自然的,超脱的隐居者,华兹华斯则是自然的执着的崇拜者,两位诗人在同一对象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但同时也演绎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心态以及不同的心性,而此不同取决于中西不同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2.
王宏建 《春秋》2012,(1):55-55
看到雷家民的艺术作品,我不禁为之一动.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感动。雷家民的花鸟作品来源于生活.自然造化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南来北往的艺术写生,使他能够在感悟自然的节奏中驰骋激情.对自然的概括、变形,使他的作品既充满了生活情趣.又传达出他对自然的移情、内化后所提升出来的主观审美.具有清新灵动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什么?许多人都在问,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被幸福包围了。这么多年来的生活经历,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曲曲折折,使我理解,幸福的生活就是真实自然轻松的生活。真实自然轻松的品性是性格健全的外在显示,心理健康的内在培育,是立身处世的灵丹妙药,是生存的一种立身谋略,是心灵修炼的一  相似文献   

4.
杨若虹 《新东方》2008,(8):54-58
倾吐从来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诉求,也不是革命文学加之于作家的期待。倾吐成为欲望,成为欲望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心灵自由的文学通道,自然也是自由的文学时代赋予作家的天籁之声。它因此而有可能成为一种灵魂的私语,一种人心的呢喃,一种对某个时代的精神膜拜。  相似文献   

5.
没有什么比心灵的阻隔更遥远,没有什么比心灵的融通更温暖。所以,心灵的融通最为珍贵。当然,心灵的融通也是最为艰难的,特别是在不同阶层之间的融通,因此,它也最需要我们付出努力。这种努力所趋向的,其实就是和谐的境界。自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叙事”,在现实生活中,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从家庭、从社区做起。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出温暖的氛围。宁波市海曙区华兴社区里那些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努力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温暖的氛围,所构建的就是这样一种和谐的环境。这个社区内分别居住着生活比较困难的老年人、外来务…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0,(4):45-47
直径达16米的LED大球内部是一个直径为12米的360。心灵剧场,上海世博会期间这里将上演3.5分钟的影片。故事以“自然城市”和“心灵城市”为主线,展示未来美好的城市生活。李祖原对城市生活有自己的感悟:“最理想的城市是心灵的城市,最美好的生活是自然的生活。希望未来城市文明能够回归自然,回归心灵,这是我们对于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上下五千年,多民族中华的先贤哲人为化解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与肉体以及异质文化间的挑战与冲突,整合构建了一套精致的、堪称中华人文思想精髓的和合精神,并进而积淀为中华民族注重和合的内在伦理价值观念。中华和合精神包罗万象,大至宇宙、自然、社会,小到邻里、家庭、心灵,凡可能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成员心灵有序,有序的心灵是自律和谐的,自律和谐的心灵是由正确的价值观决定的。心灵秩序的形成要经过被动遵从、自愿遵从、自然遵从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统文化为根,遵循着心灵秩序形成的规律凝练而成,它导引着社会主义公民心灵走向有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民的心灵秩序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引导社会思潮,在社会道德实践中涵养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社区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民行动的自然规范。  相似文献   

9.
公民的本质在于作为一种个人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主体存在,公民教育就是培养这样的合格公民.心灵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心灵教育将成为提升当前公民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关注心灵对公民教育具有多重意义,触动人的心灵对公民教育具有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10.
新年的钟声敲响,迎春的鼓点激荡。 当这本飘溢着油墨芳香的杂志送到您的手中时,正值我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自然也就随之捎去了我们编辑部全体同仁对广大读者的新年祝福! 快乐是身躯和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  相似文献   

11.
高蔚 《求索》2008,(8):128-130
诗性情感并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生命情感,而是心灵的意识活动对自然生命情感的“意象综合”,是艺术创造过程中“与创造性直觉融为一体的情感”,是一种艺术情感。它以直觉为基础,是一种直觉认识,是直觉的物化,并以意象创造为特征。它具有一定的结构,能赋予诗以艺术的形式感。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意识本身的逻辑”。它的作用就是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它的形式轨迹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这样阐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使人幸福。"语文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拥有幸福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应致力追求的目标。一、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地方,心灵的飞扬意味着一种激情,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生命的自由呼吸与舞蹈!教育是培育生命呵护心灵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作精神的奠基,若学生的心灵一直处在受压抑  相似文献   

13.
"人生关怀"指向的是一种心灵的涵纳与吞吐,是对社会、对自然(宇宙)、对生命、对人性、对人的价值的一种终极追问。人活着,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对大爱的追求,这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普世情怀。当今的中学生,由于缺少这一方面内容的教育,存在着漠视生命、信仰缺失、不知感恩、心理脆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健全人  相似文献   

14.
黄伯红  王磊 《前沿》2014,(3):58-60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两种困境构成了对人的限制。一是人作为自然物,生与死的问题是人面对的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死亡就构成了对人的一种自然限制,这是人存在的自然困境。二是人自身的情感、欲望、意志、理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自我的困境。庄子对于现实困境的超越,可以用两种观点观点来阐明。一是保持心灵的空寂,保持“无”的心境。二是“齐生死”“齐是非”,即要超越生死的对立,以达观和自然的态度对待死亡;把在世俗看来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种种差别现象视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是要超越世俗价值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熊刚 《公民导刊》2010,(10):68-69
近来,在工作繁忙之余,也许是对心境的一种调适。也许是对人生多了一些感悟,自己对文学类题材自然多了几分亲近。前不久,读到李成琳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时光滴落》,心灵的共鸣与愉悦令我震撼。掩卷长思,不平静的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相似文献   

16.
国无军不稳,民无兵不安。公安警察是祖国钢铁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肩负有永保一方平安的神圣职责。我对公安警察一直怀有美好的情愫。身着橄榄绿。头戴大沿帽,尤其是那熠熠闪光的国徽,时刻映照着我的心灵。可能是出乎一种特殊的缘由,“爱屋及乌”吧!一册《公安...  相似文献   

17.
心灵和谐的社会实现途径和建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亚琴 《求索》2008,(10):110-112
心灵和谐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对终极关怀的寻求,是人之本性使然。人类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本性,追求幸福、内心安宁、精神有所皈依的深层次期盼。本文从理论上探究,心灵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从现实中考察,心灵和谐是和谐社会建构中国人“心灵”拯救的需求。为了消解心灵的不和谐,笔者尝试从求真化异、向善博弈、立美宜心三个方面,营造人的心灵和谐的港湾。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野下介绍和讨论心灵哲学的种种问题,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意识问题的解释,也不同于当代西方哲学对心灵哲学的解释,而是在中西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处理心灵问题,将三种不同的资源建设性交锋交融,为进一步探讨心灵哲学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嵇康承道家虚静淡泊的美学思想 ,以超脱的襟怀 ,深邃的哲思 ,在自然山水中观照自己的理想人格 ,赋予自然丰富的主观情感 ,开创了山水审美寄情、畅神的艺术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20.
人怕出镜     
《人怕出镜》的作者现在在电视上主持节目,对于不是专业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主持电视节目,感受自然不一般。他告诉大家:“历经化妆师的‘蹂躏’,灯光师的‘烤(考)验’,后期摄像的摆布,终于在演播室出镜露脸儿之后,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灵备受摧残的感觉。‘人怕出镜猪怕壮’,这句话里有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