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被告人不供和翻供情况比较突出。在法庭上,公诉人怎样科学地组织和灵活运用证据,依法理论,去伪存真,揭露和证实犯罪,直接关系到检控的成败。1996年底至1997年初,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检察院先后办理了被告人拒不供认犯罪事实的案件3件3人,被告人先供后翻的案件2件2人。由于我们注意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科学示证,灵活运用证据答辩,使这5名被告人受到刑事制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粗浅体会。一、庭前补充、完善证据,为庭上示证和答辩打基础我们通过认真、详细地阅卷审查,吃透案件事实、情节,审…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多年的办案,笔者发现一个案件好比是由一个一个奇形怪状的小拼图组成的图案,而这些奇形怪状的小拼图就象是一份份证据。在侦查阶段,侦查人员收集证据就象是把所有的相关的、似是而非的甚至错误的小拼图都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轮廓但不清晰的图案。而审查起诉阶段,公诉人对证据的审查就象是把所有的小拼图再重新拼一遍,客观判断小拼图之间的连接性,重视每一个细节,去伪存真,查漏补缺,只有这样一张清晰的、完整的、正确的图案才能形成。而错案,往往是错在证据上。也就是说,采用了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案件事实的证据。其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则是防止错案发生的关键所在。通过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能够判断公安机关的取证程序是否合法,通过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能够判断其他证据的真伪性。所以,在审查起诉阶段一定要允许犯罪嫌疑人进行辩解,甚至翻供,这样才能对案件所有证据进行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调查分析,对案件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年的办案,笔者发现一个案件好比是由一个一个奇形怪状的小拼图组成的图案,而这些奇形怪状的小拼图就象是一份份证据.在侦查阶段,侦查人员收集证据就象是把所有的相关的、似是而非的甚至错误的小拼图都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轮廓但不清晰的图案.  相似文献   

5.
贪污、受贿犯罪是智能型、权力型的犯罪。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查处此类职务犯罪中,掌握第一次接触犯罪嫌疑人的时机,充分利用审讯技巧,对于成功侦破案件十分重要。否则,犯罪嫌疑人一旦警觉,往往转移赃款赃物,销毁和隐匿犯罪证据,订立攻守同盟,甚至调动一切社会关系干扰侦查活动。因此,在侦查实践中,应选择最佳的接触时机,讲究审讯技巧。一、选择最佳的接触时机第一次接触贪污、受贿犯罪嫌疑人应当在侦查人员经过周密的初查后进行,审讯的时机必须成熟。笔者认为,最佳接触时机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公诉工作中,提审犯罪嫌疑人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审查起诉阶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公诉人在审查全部案件材料后往往需要进一步提审犯罪嫌疑人,对案件事实、证据进一步明确巩固;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也需要从犯罪嫌疑人那里寻找突破口,从而进一步指导侦查机关补充侦查,  相似文献   

7.
制服的梦想     
王梅 《中国公证》2005,(8):10-12
说起我与公证的结缘,起因单纯得令人发笑:仅是因为一个女孩对一身制服的向往.这种向往起源于我的中学时代,那时,我是这样一个女孩:渴望有那么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女兵.女兵用军装装扮出的挺拔、矫健的身姿以梦想的形式定格在我的心灵深处,伴随着我的成长历程,可命运却与这样的女孩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让一个有着如此远大梦想的女孩拥有的却是一副娇小的身姿,而且在初中还没有毕业的稚嫩脸庞上装点了一副近视眼镜,女孩追逐美丽梦想的羽翼翅膀还没有丰满便宣告夭折,成为内心深处不可轻触的一份隐痛.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无违法犯罪行为的嫌疑人适用不起诉,缺乏法律依据。犯罪嫌疑人没有违法犯罪行为,是指犯罪嫌疑人不但没有实施犯罪行为,而且也没有一般违法事实,纯系因冤假错案而受到无辜追诉的情形。在审查起诉阶段对此种情形如何处理,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具体规定。《刑诉法》第140条、第141条、第142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审查终结的案件,根据不同情形依法应当(或可以)作出提起公诉或不起诉决定。很显然,对于无违法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不能适用起诉。但是仔细对照不起诉适用的三种情形,即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  相似文献   

9.
省政府纠风办及有关部门前不久联合发出通知,就做好我省整顿统一着装工作作出部署。通知要求,6月底前各地各部门按要求自查自纠,7月份省整顿统一着装办公室将组织力量对各地各部门的清理整顿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8月此项工作全部结束。闻讯,我们备感欣喜,我们期待能通过这次行动彻底治一治让人眼花缭乱的“制服”,净化一下老百姓心中仰视的威严。由此,我们拟定了本期话题, 并约请了穿制服者与不穿制服者谈谈他们的感受,从中,我们可以窥视那自豪那无奈那尴尬;从中,我们也可以悟出“制服”之外的生活中的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10.
冤假错案的发现许多是赖于真凶的出现和真凶的供述,如最近内蒙古出现的一起冤案,就是真凶在落网后主动供述了数年前在一个厕所里还杀死了一个女子,才知道早先被枪毙的罪犯是冤枉的。如果此真凶不供,那彼“罪犯”就冤到海底了。  相似文献   

11.
在审查起诉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公安机关移送的证据材料中,将一些不予批捕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笔录放在材料中充当证人证言使用,而有些承办人为了省事,也不再去重新取证,直接将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笔录当作证人证言在法庭上出示、宣读。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理由是: 一、其证据形式不合法。首先,直接将不批捕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笔录当作证人证言使用,违背了刑事诉讼法中证据的形式与内容统一原则,虽然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证明的作用,但是其证据形式是犯罪嫌疑人供述,它与证人证言是两个独立的证据形式,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因此将不批捕的犯罪嫌疑人供述直接当作证人证言的作法是有悖刑事诉讼法的。  相似文献   

12.
在审查起诉期间,犯罪嫌疑人不到案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或者未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当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检察机关经依法传唤不能到案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一项司法改革创举,已纳入《刑事诉讼法》修改范围。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是刑罚处罚文明化的体现,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的又一举措。我国应当建立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4.
黄柳  田强 《经济与法》2003,(10):52-52
我国1996年刑诉法废除了“免予起诉”这一提法.设立了相对不起诉制度。由于该制度具有终止诉讼的程序效力,理论界仅将其作为保障人权措施来研究,忽略了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障。相对不起诉对犯罪嫌疑人真是百利而无一弊吗?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是否应该拥有保留的权利呢?等等,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不起诉决定书是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起诉,作出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审判而终止诉讼的决定时,所制作的法律文书。自从刑诉法第一百四十二、一百四十三和一百四十六条中出现“被不起诉人”一词后,不起诉决定书就沿用了这一称谓,将作未起诉处理的犯罪嫌疑人称为被不起诉人。笔者认为,采用这一称谓,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语言思维不符合逻辑规范。从不起诉决定书的结构和大意来看,其思维逻辑应该是“不起诉决定”为前提,“被不起诉人”才是结论。也就是说,首先要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后,才得出犯罪嫌疑人成为被不起诉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从震惊全国的佘祥林"杀妻案"到媒体披露的聂树斌错杀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思。笔者在此想就犯罪嫌疑人这一提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人们在生活中常听到或见到各种传媒使用犯罪嫌疑人这一提法,各级各类学校所使用的法律书中也多次出现这一提法,意即某人是某一犯罪的嫌疑对象。人们对于这一提法见得多,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但笔者认为这一提法不够严谨、科学,隐藏着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7.
夜灯之下,我翻开了一篇1989年所写的日记:  相似文献   

18.
制服之憾     
自小的时候,对制服是充满了敬畏和崇拜的,尤其是解放军一身的绿军装,那种飒爽英姿是和国家卫士、人民公仆连在一起,更是和雷锋同志个体的光辉形象不可分割的。那时,流行的时装是解放军的绿军服,流行的书包是解放军同志肩挎的黄书包,满街上的男孩都在为了能够拥有一顶绿军帽而自豪不  相似文献   

19.
20.
犯罪嫌疑人的确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梅湘 《法学研究》2003,(2):104-112
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对其进行正确认定既能保障无辜的人不受追诉 ,同时又有利于确实保障被认定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的及时行使。分析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初查时的犯罪嫌疑对象之间的界限 ,旨在解决确认一个人为犯罪嫌疑人需要具备哪些证据 ,这些证据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以及确认犯罪嫌疑人这一法律身份的起始时间和程序等问题 ,从而为正确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