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京日报》1月28日刊登刘守英的文章说,研究中国结构转型时有三个阶段:一是乡土中国阶段,正如费孝通所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二是城乡中国阶段,这个阶段一半农村人,一半城里人。这一阶段变化最为剧烈,而城市化并不能代表这个阶段。三是城市中国阶段,这是最成熟的阶段。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城乡中国"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重读《乡土中国》有助于我们从方法上解构中西文化争论的中国社会之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建构了基于文化自觉思想的社会学方法论,这不仅是费老学术思想上的一次大飞跃,且是当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出的共同要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发现社会:费孝通破解中西文化冲突之争,文化自觉的社会根基;深入农村:费孝通解读中国社会大历史,《乡土中国》的主题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模式怎样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活中产生出来";超越乡土:费孝通成就社会学想像力,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新儒家;超越文化;超越方法。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方法论构筑了他用生命、思想和乡土共同凝结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其也对今天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变与不变,本文从乡土社会的"土性特质"、"差序性特质"和"礼治性特质"这三个核心概念解读出发,论证了农村社区的本色正由乡土社会的"辈分权威"向"知识权威"、"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礼治约束"向"法治约束"后乡土社会转换,力求为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7,(8)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概括和描述,其文章的第一章乡土本色着重介绍了乡土性。本文主要通过对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性和我国当今乡土社会的乡土性进行探讨分析,从而对当今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王大广 《前线》2020,(1):79-80
南广阳城村党支部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使得党建引领不再是一个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组织动员力、群众感召力和制度执行力。党建引领是中国基层治理的最大优势中国基层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根基。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它“特”就“特”在是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从基层抓起,强化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以基层管理促进社会四川省叫响“我们都是社区人”的口号,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正要做好农村党建工作,必须把党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嘴巴加工成老百姓的"炕头话",才能说进老百姓的心窝里。"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必须站在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扎实做好农村党建工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长大,代代相传的社会习俗指导着他们的行为。虽然受到社会改革发展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品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感觉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研究分析得特别透彻,尤其是其中的“熟人社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9.
秩序与整合:村落多元公共空间的型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落多元公共空间具有强化地方认同、整合地方秩序的功能。近百年来的乡村社会变迁表明,乡土多元公共空间正在经历着结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从原有的民众、乡绅和国家的三元关系演变成国家与农户之间的二元关系,意味着原有乡土公共空间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治理权威的消亡。人民公社时期建立政治性社区的公共空间,是一种全能主义的治理方式,政治性社区对村落内生多元公共空间政治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的改造替代了地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土公共空间急需从国家与乡土内部的糅合中发育出新型的公共空间,以维系乡土社会的整合和秩序。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如何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地进入基层,指导实践,这是各级党委及其广大宣传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莆田市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基层特点理论工作新路子。下面把莆田市开展理论进基层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一、从战略定位,统一思想,把理论进基层作为首要任务我们感到,要做好理论进基层工作,首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四个问题:第一、着眼于根本,理论进基层是确保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基础。党的基本路线是保证我们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生命线、胜利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要用什么来奠定根基,唯有邓小平理论这个党和国家的主心骨。同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即已进入矛盾凸显期.要保证当前中国社会的顺利转型,就更加需要认真对待社会矛盾和冲突.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我国一些基层党政部门却出现了"体制性迟钝"的不正常现象.这种"体制性迟钝"主要表现出行政过程性迟钝、认知性迟钝和利益性迟钝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裕根 《求实》2017,(8):85-96
乡镇综治工作是观察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窗口。乡镇综治工作的实践表明,基层综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对上有考评晋升的压力,对下有综治维稳的压力。通过具体分析综治干部纠纷化解与矛盾调处的过程发现,综治工作的目的在于协调生产一种内在秩序,这种内在秩序具有强治理性、弱法律性以及强协作性。这样一种内在秩序是受综治工作的多重压力、综治干部的乡土本色以及纠纷个案的"延伸性"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为了使法治成为这种内在秩序的重要生产方式,逐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水平,未来综治工作的改革应着力提高综治干部的法治思维、完善综治工作的考评机制及改革纠纷案件的分流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党员,19岁在街道参加工作,一干就是39年,亲身经历着街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从街道社区党建向城市基层党建的转变。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干部,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积极顺应城市发展变化,勇当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时代先锋,团结带领一班人释放强大正能量,才能不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创新性的命题,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必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一、当前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集中在基层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要把和谐社会分解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加以具体分析,看看不和谐的因素是什么、发生在什么层次上。1.构成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层次,是社会的基本制度是否和谐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基本制度。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决定…  相似文献   

15.
"皇权不下县"是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一种流行解释。这一解释的争议在于传统基层社会的"非国家化"和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扩张。此说法虽新,但与费孝通早年提出的"双轨政治"十分类似。通过对费孝通作品的回顾,"皇权不下县"并不是一种实然性的描述,很难用它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一概而论的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社会博弈状态并不相同。虽然在严格意义上,县以下确实没有正式的职官制度。但是,皇权强势而造成基层社会的僵化,从而形成实质的"编户齐民",很难说这还是"皇权不下县"。因此,对"皇权不下县"的引用应该谨慎。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依然有效、应当注意基层治理中行政吸纳社会的倾向和以社区为重点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偶然从乡政府秘书办公室见到一本《内蒙古宣传》,拿来一读,很开眼界。这是1992年第7期。毫不夸张地说,《内蒙古宣传》的问世对我们这些工作在基层、信息闭塞的乡干部来说是一件喜事。由此,我想到了加强基层宣传工作的问题。 基层宣传工作目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宣传工作排不上“坐次”。在乡里,党务、经济计划等工作都有“责任状”,唯独宣传工作例外。各个时期干部下乡搞中心工作都有布置、有奖罚,而宣传工作从不单独列入一项任务,搞与不搞、搞好搞坏一个样。通迅员队伍建设工作更是提不到议事日程上。二是基层宣传委员素质低,…  相似文献   

17.
对执政党来说,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性和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中国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契合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得党的基层组织与变化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契合性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民主建设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互动关系,为重建党的基层组织和变化的社会结构之间的新型关系提供了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基层党建的价值走向和目标选择,必须基于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民主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来确立,这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在这个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推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概念、理念和发展现状、问题的全面分析,提出简单地运用和照搬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而不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本身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化转化的可行道路,可能会对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造成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上中国社会科学亟待型塑自己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决议》明确提出了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的命题.长期执政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布局.对党长期执政而言,基层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通常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基层、更微观的角度来看长期执政的基础性条件.既然基层社会对长期执政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从理论和历史的高度来理解、认识中国的基...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话语下的东方专制主义在抓住了中国上层政治特点的同时未能呈现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色。其实,在传统中国,国家与社会是二分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下,还有一个极富弹性的乡绅自治的社会空间。由此,乡土中国就具有了未被西方学者发觉的浓厚的社会自治传统。嘉陵江流域由于地处西南,远离皇权,更是具有浓厚的社会自治传统与文化底蕴,并形成了与之相关联的制度架构。当然,这一文化传承与制度架构随着社会变迁、国家的建构尤其是国家政权下乡而受到挤压。但社会自治的文化底蕴就如同涓涓嘉陵江水一样,已经渗透进了这片土地。当前,深入挖掘并着力重塑这一传统自治思想,必将对当下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以及整个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助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