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吃公家饭”的人,称为“公家人”.这种词儿及其用法,我是从电影电视上看到的.革命工作,被归总于“吃饭”,仿佛只是谋生手段,不免有渎崇高,何况在先前革命的历史上,还有着许多不吃公家饭也干革命事,甚至抛家舍子、牺牲性命干革命的先辈.不过,今天既然大家都领着工资,说是吃公家饭也无不可.近来的种种消息,又使我觉得“吃公家饭”有点变味儿.比如,代表“公家”而出面吃饭(和喝酒),“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相似文献   

2.
一位市委领导在某乡检查工作时,问这个乡的党委书记,乡里有多少人,上年人均收入有多少,全乡有多少个党支部、多少名党员,在乡里工作多年的党委书记竟张口结舌,答不出实数。 由这位糊涂的乡党委书记,笔者想起了一则笑话:古时候有个叫笼统哥的人,生于浑沌国含糊省糊涂县囫囵村。一次,笼统哥来到京都,谈话间,有人问他:“多大年纪?”,答说:“几十岁了”;“有几个儿子?”答说:“好几个”;“一个月赚多少钱?”答说:“不多”;“一顿吃多少饭?”“答说:“不少”;“贵国离这里多远?”答说:“很远很远”。 笑话当然是夸张…  相似文献   

3.
谢中天 《侨园》2014,(2):50-50
"辣椒理论" 毛泽东在长征路上经常说:“不能吃辣子就不是真革命。”但祖籍江西的博古却表示异议:江西人中不乏伟大的革命者,而他们并不喜欢吃辣椒。  相似文献   

4.
陈鲁民 《民主》2007,(1):47-47
二十多年前,人们见面互相问候最多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而在我的老家,由于经常吃不上干饭,吃饭多是喝汤,所以常问的是:“喝汤了吗?”现在,早已温饱有余的人们觉得再问这句话就很俗了,也过时了,他们更关心的是“你幸福吗?”的问题。当然,吃饭和幸福也是有紧密联系的,吃不上饭肯定是不幸福的,整天饿得头晕眼花,哪有幸福可言;但天天吃山珍海味,吃得脑满肠肥,也未必就是幸福。南太平洋岛国瑙鲁富得流油,公民的一切福利政府全包,每人一年还享受35万美元的政府津贴。他们无须工作,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人们都说瑙鲁是人间天堂,然而,这却是一…  相似文献   

5.
傅国涌 《各界》2010,(12):79-82
读书和“革命学” “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孙中山一生的信条之一。他曾对日本友人说过,“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以来,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或者政务繁忙的从政时期,他也不忘读书,可以说,读书伴随着他一辈子,尤其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便会跟不上时代,变成一个落伍者。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有个朋友讲起这样一件事。某自行车厂的一位党支部书记找一位青年工人谈话,那位青年工人不服气地说:“我问你个问题,你若能答上来,我就服你。你说说,一辆自行车的前后轮共有多少根车条?”那位书记没答上来,显得很尴尬。当然,这位青工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要求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道”,未免有点儿强人所难。尽管是自行车厂的书记,不知道有多少根车条也不等于就没有做思想工作的资格。关键还是要看人家的道理讲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7.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相似文献   

8.
老有所不为     
人老了,不免会想想如何度过晚年的问题,于是,“老有所为”论乃应运而生,这是极好的。只要还有一分热,便该发一分光,这才对得起我们的社会,也才能赢得社会的尊敬。本文题目叫做“老有所不为”,并非有意唱反调,因为有为有不为,本来乃是任何年龄的人立身处世的大要,这里不过是专就老年人而言罢了。 有句俗话:倚老卖老。看起来这是对老人的不敬,其实这也确是老人的一种常见病。“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相似文献   

9.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主要表现为:一日u不管用”。认为理论太空,离现实太远,不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说归说做归做,即使是从事理论教育的人,也是卖“拘皮膏药”。二曰“学过了”。认为邓小平文选在这十几年里都先后听过、学过、传达过,再反复去学是“炒冷饭”,唤不起学习的新鲜感。三日“不用学”。认为大政方针上边走,我只管执行就是了,学不学无所谓;还有的认为理论学习是经济工作的陪衬和点缀,学不学都一样,“经济工作是硬任务,理论学习是软任务”,“经济发展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四日“走过场”。把…  相似文献   

10.
<艾子杂说>里讲:一天,艾子散步,碰到两个人坐在路边高谈阔论.甲说:"我就是弄不明白:我们和那些当官的,同样都是人,怎么他们就那么有智慧,而我们却没有呢?"乙答: "这还不明白?人家每天吃的是肉,当然就有智慧.而我们每天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一直把这句名言视为自己备课、讲课的座右铭。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很不容易的。多年以来我的一点肤浅体会是:  相似文献   

12.
柳枢 《党政论坛》2014,(22):53-53
来丹麦旅游,在哥本哈根一下飞机,接我的朋友就说要请我吃一顿丹麦大餐。但在酒店住下后,朋友却把我带到了酒店的健身房,然后说:“今天你想吃什么就完全靠自己了。”我不理解,我吃什么和健身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一直把民主理解为“人民当家作主”,或是“多数人的统治”。这种空洞口号永远也产生不了民主的理论。在“人民”的大概念下,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人被淹没了,他们的意志得不到体现,利益得不到维护。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都只不过是“人民”中的一员,而不是“人民”,那么,你、我、他也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民主的主体,也就不可能享受到真正  相似文献   

14.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许多吻你手的人,也就是要砍你手的人。”话虽这么说,可在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喜欢吻自己手的人,而不知“砍手”之将至。笔者就曾碰到过多次这样的事。由于忝列县政协委员,每次开会时笔者自不忘直言相谏,有时就显得颇不“入流”,被人笑话不能充分领会领导的讲话意图。一次,一位领导说,政协委员当然要积极发言,但是,要发积极的言。我弄不懂此中深意,同事告我,所谓发“积极的言”,就是不能发“消极的言”,也就是说,只能说好,不能说坏,甚至坏也说好。又比如,有领导强调:“要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  相似文献   

15.
艺术形式里的程式,和交际活动中的语言形式一样,它们的形成和应用,即出场的场合有多样性。30年代初到上海,上海人问我:“饭阿曾吃过?”我在四川习惯地听见的这种应酬话不同,是“吃了饭没有?”所以觉得上海那样的句式很生疏也很奇特。不论这种应酬话因地域不同所形成的差别多么不同,它们的一般性是虽表示对于对方生活的关心,却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如果对方回答:“饭还没有吃过”,问话者未必会说“到阿拉屋里厢吃去”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时期以来,“用足用活政策”成了一些干部最流行的口头禅。按理说,“用足用活政策”这一说法并没错,“用足”就是用到位,政策是怎样规定的,就坚决按照规定去办;“用活”就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把上级政策灵活地加以贯彻,以达到执行的目的。但一些人却不是这样理解“用活”。请看他们是如何“用活”的——你要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我就在统计数字上做手脚;你说耍减轻农民负担,我就通过上浮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使来年增加的收费合法合规;你强调严禁用公款吃喝,我就在“四菜一汤”的数量和质量上做文章……。这是一种严重的违纪…  相似文献   

17.
深思缓处     
有一次,孔子受困于 陈蔡一带的地方, 已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了。这天中午,孔子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将其煮成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竟然用手抓出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到。当颜回请孔子吃饭的时候,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见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之后自己才能进食,不可以自己先吃。”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看见有煤灰掉进锅中,所以才把弄脏的饭粒拿出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但眼睛也有不够可信的时候;人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依靠…  相似文献   

18.
王富新 《党政论坛》2009,(11):63-63
《艾子杂说》里讲:一天,艾子散步,碰到两个人坐在路边高谈阔论。甲说:“我就是弄不明白:我们和那些当官的,同样都是人,怎么他们就那么有智慧,而我们却没有呢?”乙答:“这还不明白?人家每天吃的是肉,当然就有智慧。而我们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饭啊!”  相似文献   

19.
邯钢的经验好,前去学习的人不少,取回真经、学有所成的是多数,而南辕北辙、“邯郸学步”者也并非寥寥。分析“邯钢经验好是好,就是咱们学不了”的心理障碍,除了真学还是假学、硬学还是软学、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等不同态度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是否真正理解和把握了邯钢经验实质的问题。邯钢总经理刘汉章曾说过:邯钢经验是一个理财的概念,即通过成本分解,引入一个压力机制;通过利润分成,引入一个动力机制。如此让职工有责可负,有家可当,有利可得,才可能形成一种企业主人翁的责任机制,使职工由消极的劳动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可惜的…  相似文献   

20.
六六 《党政论坛》2014,(16):22-22
乐嘉问我,明年你中欧毕业了做什么?我答:我去美国学一年英语。他诧异地问:“你英语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要学?”我离英语好还有很大的距离,顶多是对话没问题,涉及到灵魂与思想的沟通就显得很没有被教化。我对好几本英语原版的著作很有兴趣,可对它们的中译文本很不满意,我想学习后自己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