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雪 《传承》2009,(22):154-155
《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圣经》中命途多舛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妇女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度悲惨的命运,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朱晓琴  徐李洁 《前沿》2010,(8):163-165
D·H·劳伦斯认为,《圣经》虽然写的是上帝,但它写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他认为小说也应该是一本生命之书。其经典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就是一部圣经式的故事。小说中不仅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小说本身也充满了《圣经》末卷中的《启示录》色彩,这表明《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存在互文性关系。本文通过对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与《圣经》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该小说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韧 《传承》2007,(2):46
人们为了说清婚内爱情的性质,用过无数比方,众所周知的“围城说”、“坟墓说”比较泄气;《圣经》的“肋骨说”,今天的女性多不肯接受;  相似文献   

4.
为《圣经·旧约》确定作者是件困难的事。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圣经》是上帝创作的,任何试图找出创作《圣经·旧约》凡人作者的举动都是大逆不道的。从历史学的角度讲,要从湮没已久的上古辨认出一位《圣经》的作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圣经学者都同意,目前所看...  相似文献   

5.
《圣经》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伟大巨著。它大致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共 66卷。在这浩瀚恢宏的篇幅中 ,一部宗教的史诗一直从太初写到罗马传教。其中的故事、格言、典故、传说等构成了“圣经文学”,对西方语言文化尤其是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习语、谚语和文学作品都源自《圣经》 ,现在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探寻《圣经》对现代语言和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一 源自《圣经》的习语范克 (Funk)在《词源》一书中说 :“词汇常常隐藏着传奇故事 ,它往往把我们引入神话和历史 ,使我们了解伟大的人物和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6.
西蒙·波娃在其享誉世界的“女性主义圣经”——《第二性》中说,女性的性别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赋予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不是生理性别的差异,而是社会性别的差异。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表现和描绘,极大地影响着女性的社会性别在受众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印象与理解。  相似文献   

7.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平 《湖北社会科学》2006,1(4):120-122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率先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德语《圣经》,使《圣经》为普通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动摇了教会的权威,推进了宗教改革运动。路德的《圣经》翻译是德国乃至欧洲翻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统一了德国语言,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而且为翻译理论和实践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漠 《小康》2008,(9):76-77
"世界上约有55000间教会在使用中国印刷的《圣经》。""中国工厂将提供世界1/4的圣经"今年5月2日,英国《卫报》报道,"中国工厂将提供世界1/4的圣经",这让许多西方人瞪大了眼睛。  相似文献   

9.
黄粹 《思想战线》2006,32(3):45-50
女权主义神学是基督教内女权运动的实际经验及学术成果在理论上的反映。它通过对基督教传统及其经典《圣经》中父权制思想的批判,来提升女性在天国中的地位,并试图建立体现女性解放要求的神学体系。女权主义神学旨在通过适应时代和广大女性的需要,将宗教信仰、神学论证与社会政治实践相结合,使其自身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0.
金杰 《思想战线》2012,38(3):131-132
1914年末,傈僳语①拼写方案得到初步确定,傈僳《圣经》翻译工作随即展开。翻译组从木刮([mu31gua31]傈僳口传诗歌)中寻找词汇来表达《圣经》内容。一、傈僳教会对四音格词的吸收和创新傈僳《圣经》译者研究发现,对偶和押韵是木刮的最大特色,木刮的词汇和句子都遵循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保安》2012,(10):56-56
“即便是写《圣经》的人也聪明地知道‘要给大家讲个故事’。讲述的主题是世上的罪恶,而故事就是诺亚方舟……这就是《圣经》之所以通俗易懂的原因,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老子》、圣经、寒山子《水清》、狄金森《暴风雨夜》、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拉金《水》等中西诗文的分析 ,试阐述“水”意象的哲理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17,(9)
正有一种我非常反感的出版物,叫做"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流传最广的而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呢?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但是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去了,生活中有  相似文献   

14.
白雪 《传承》2009,(11)
<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圣经>中命途多舛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妇女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度悲惨的命运,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走近犹太人     
西方媒体最近评出千年风云人物,其中犹太人卡尔·马克思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分列第一名和第二名。美国《时代》周刊则把爱因斯坦评为20世纪的封面人物。犹太民族不仅以智慧著称于世,而且以坚强不屈,勇于创新,团结求实的精神赢得世人的赞扬。 一、犹太民族创立了著称于世的文化瑰宝──《圣经》,涌现出一大批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巨人。 古代犹太人创立了著称于世的希伯莱文明,诞生了犹太教和《圣经》。希伯莱文明不仅对古代印度、罗马和埃及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思想家也起过重要的启迪作用。尤其是《圣经》,堪称是世界上最经…  相似文献   

16.
《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湖湘论坛》2006,19(2):60-61
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因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一直倍受读者追捧。通过对该小说情节和主要人物命运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隐含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即“亚当—夏娃”原型、“圣徒”原型、“基督—替罪羊”原型及珍珠的意象。正是这些圣经原型与意象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7.
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取材于《圣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再创造,尤其是其中对撒旦形象的再创,使之比《圣经》中的"原型"复杂生动且更具艺术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魔鬼形象。评论界对《失乐园》中撒旦形象有几种不同的认识,这几种认识之间有一定的张力,理解这些不同观点的关键在于分析弥尔顿对原素材的再创作、对神话史诗的传承发扬所体现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及深刻的基督教思想,从而认识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魔鬼形象。  相似文献   

18.
刘璐 《求索》2012,(1):204-206
希伯来历史小说通过材料的甄选和编辑,记载了"有目的"的历史。斯滕伯格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过贯穿希伯来《圣经》叙事始终的三个准则,即历史编纂、意识形态和美学基准。本文通过研究《以斯贴记》和《路得记》两篇小说中作为元历史的故事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以色列人的思想状况,发掘其中的支配性叙述力量,以及作为支配叙述者的作者(编者)如何借助想象为历史塑造形态、确立秩序,试图得出希伯来《圣经》意义体现在其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内在逻辑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反映的原罪观是基督教关于罪的根源的传统观念。这一观念受到来自现代基督教神学的质疑和挑战。为了丰富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本文以基督教的基础和标准《圣经》为依据,对比分析了基督教两派争议的焦点,发现原罪观缺乏对上帝救赎之道的真正认识,是将人重新戴上枷锁而不是给人以自由的教义。现代神学揭示的救赎之道是将人从罪的折磨和支配中解救出来的道路,更接近《圣经》的启示,是给人以自由的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20.
《尚书·尧点》有“克谐以孝”之说。《圣经》的《创世纪》里提出“百善孝为先”。无论东西方文化都注重孝道,但历史的演变却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亲子关系及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度差异严重影响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