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放大的“可能”:读《中外青年比较研究》谢维和人们看重去年,社会所以关注青年,不仅在于他抓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性,而更多地寄望于其潜在的可能性。在“青年”这一主语之后,永远伴随着一种无限的规定性:他们可能是……,他们也可能是……正是这一连串有待填充的省略号,使青年成为时代的宠儿、社会的娇子。而且,人们不难看出,青年的地位也往往与这种可能性的大小成正比。无疑,在闭关自守的传统社会,青年的可能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所谓“三岁知大、七岁知老”正是反映了和概括了在狭隘存在中人们对青年的期望与评价。而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广泛交流、渗透和影响的今天,青年的可能性也相应地得到巨大的扩张。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外青年比较研究》一书,正是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把世界青年带到了中国青年面前,又把中国青年推向了世界。它使我们在青年这一有待规定的主词后面,看到了一种更为放大的“可能”,也同时从这种放大的“可能”中,产生了更多的思虑。如果说,我们过去更多地只是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去看待中国青年的可能性,那么,把整个世界格局作为判断和分析的参照系,则必须是今天中国青年对未来的考虑思路。《中外青年比较研  相似文献   

2.
电脑网络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其触角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 ,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方式。一方面 ,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技术将使人自身的能力、个性、需要及社会交往得到满足和发展 ;另一方面 ,如若人们过分地依赖、依从于电脑网络 ,使其脱离工具、手段的角色 ,就会使主体不断异化 ,最终损害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面对自然与精神的技术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危机来自社会生态危机,正是有了“文明”,自然生态危机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在寻求救治生态危机时恰恰用“文明”作为救治“手段”,表明人们的思维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中。人文精神靠技术理性辨证地发展;技术理性在人文精神中物化、异化,目的、手段及其功利主其要素。自然技术化、社会技术化、人性技术化正是地球人类全面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表现。  相似文献   

4.
以往学术界在阐释“异化”这一范畴时,往往将“着力点”放在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异化的后果、异化的其他历史形态、异化的未来命运及消亡途径等方面,尤其是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讨论得非常深入,而对异化的“历史性功绩”研究甚少。随着对异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异化的评价也应该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即应该把“异化”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将“异化”与马克思的其他思想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就异化谈异化”。普遍异化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又是后一历史阶段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异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尤其在共产主义学说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成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史上的“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5.
异化方法是指这样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肯定有某种抽象的、固有的、完美的、真正的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存在;在人类社会的某一发展阶段,这种人性或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原来的人异化为“非人”、“假人”;而在人类社会的未来阶段,异化将被清除或扬弃,这种人性或人的本质得到复归,从“非人”、“假人”复归于“真人”。简言之,异化方法就是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统治和奴役着人自身,因此成为异化理论研究视野中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问题进行批判,并试图探究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层根源。在今天,这些理论仍然为我们清醒地认识科技作用的复杂性,重新确立人与科技之间的正确关系,指导人们从根源处解决科技负面效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帮助人们走出由科技异化造成的生存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和非人道化过程的加剧,弗洛姆以异化作为揭露批判它的罪恶和病态的核心范畴。因为异化“触及了现代人最本质的东西”。同时,他接受了另一位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库塞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总体异化”观点,提出了他的总体异化论。本文拟对他的这一理论作一探讨。一在弗洛姆看来,无论是“青年”马克思,还是“老年”马克思,异化范畴在其思想中一直占据“中心地位”。他对马克  相似文献   

8.
罗炽 《湖湘论坛》2001,14(1):10-11
人从自然界异化出来结成人类社会以后,便开始了以自然界为认识对象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是一个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功利目标的创造文明的过程。随着物质文明的进化,精神文明也随之提高,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开拓。这便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的根本机制,就在于实践活动中人的功利目标不断更新,如《易》所说:“日新”、“生生不已”。  人生而有欲,永远不会安于现状。亘古以来,人们总是站在现实的起点上,向着美好的明天,一代代地开拓、创造、拼搏。这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期冀与企盼,便是…  相似文献   

9.
“核心期刊”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落户我国之后,就像一个巨大的无形磁场,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的参与,也吸引了那么多的部门为之“奔走呼号”,动辄“数百名专家共同参与研制”,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实在是难以计量。“核心期刊”研究也似乎是一个怪圈和陷阱,一旦陷入则难以自拔,且越陷越深,纠缠于计量方法是否准确。就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整体而言,遴选指标完全西化,未有多大的创获。“十年磨一剑”,谁都没有想到,在“核心期刊”的问题上,三十年磨出了却是一个弊大利小变了形的“双刃剑”。在我国,“核心期刊”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功能,非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却不断泛化、异化,负面效应滋生、蔓延,是典型的“得不偿失”和明显的“弊大于利”。十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有许多个人和部门对“核心期刊”趋之若鹜,顶礼膜拜,还在不恰当地抬高“核心期刊”的地位,不恰当地遴选“核心期刊”,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实不可取。相信人们总会有醒悟的时候,当人们澄清了相关认识之后,必将能揭开“核心期刊”的面纱,冲出藩篱,走出误区。笔者峰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异化的“核心期刊”现象必将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0.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青年们会发现“世纪末情绪”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心理与生活方式,影响着周围的社会。他们有时神往着新世纪的曙光而冲动、兴奋和激越,有时又因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世纪的巨大“不确定性”而困惑、迷惘和烦躁。报刊、电视充斥着“百年回顾”、“世纪断想”;他们在憧憬着人类进入下一个一千年的美好前景时,也在传播着各种预言世纪末日的书籍、学说。这种由于时间变化而在青年心目中产生的震动,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理性分析青年“世纪末情绪”,对于研究青年的社会心理、认识青年的观念变迁,有重要现实…  相似文献   

11.
蓬勃兴起的各类青年自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同时,因其发展的低水平以及管理的混乱无序,也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由此引发了对青年自组织开展自组织管理的思考。以青年自组织为研究对象,在对自组织管理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自组织管理和他组织管理进行比较,以论述自组织管理的内在优势,进而指出从他组织管理走向自组织管理是走出当前青年自组织管理困境的必由之路。最后就如何实现青年自组织由“他组织管理”向“自组织管理”的过渡,以引导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峰 《中国青年研究》2023,(11):109-118+89
从“青年震荡”到“哥布林模式”,欧洲青年的社会参与与欧洲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一起发生了共振,其背后是欧洲社会发展危机的长期化、持续化。一方面,更多的欧洲青年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倾向于极右翼等激进政治思想,渴求以“青年震荡”带来“改变”;另一方面,“哥布林模式”下的“躺平”成为欧洲青年新的行为选择。这些所折射的是欧洲社会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所反映的是欧洲日益陷入的复合危机。欧洲青年正常的社会参与渠道受阻,社会排斥和各种“隐性”的社会屏蔽无处不在,加重了欧洲青年可能的未来选择和人生发展规划。这也让曾经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欧洲社会发展模式失去了往昔的光泽,其教训值得反思,要努力为青年创造更好的发展未来,促进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正态循环。  相似文献   

13.
张寒 《中国青年研究》2023,(1):21-27+61
审美本应是着眼于精神满足的理性活动,但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审美实践呈现出狂欢的态势,并有出现异化的可能。通过对审美活动作出分类与比较,本研究聚焦于青年短时效性的审美行为。网络社会的泛娱乐化、社交媒体的双向互动、青年群体的情绪需求,促成审美狂欢;异化边缘的审美活动对个体、群体,以及主流文化造成威胁;狂欢式的审美体验,既是欲望的投射,更是温和的抵抗,诸多审美实践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物质丰富、精神痛苦”评析张和平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都是赤裸裸地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生存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物,追求财富的大量占有,他们已经完全成了“异化的人”。“异化的人”对物、对财富的欲望是无限的,真正是欲壑难填!为了实现他们的生...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社会空间,身体“在场”是情感联结的关键,身体“缺场”会引发青年群体情感断裂、情感缺失、情感障碍的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情感危机的化解提供了技术支撑,身体通过技术延伸,在网络空间呈现“虚拟在场”,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进行情感转移,获得情感补偿,产生情感慰藉,但也可能产生逃避现实、持续孤独、自我迷失的“后遗症”。元宇宙空间是虚拟现实混合空间,化身“沉浸式在场”成为新的生存方式,为青年群体情感危机的化解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元宇宙中,通过虚拟化身主体实现情感延续、通过主体在场建立情感联结、通过主体预演进行情感适应。青年群体处于人生的特定阶段,消解情感危机,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是青年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青年适应日趋复杂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异化观虽曾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但为了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经济现象 ,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 ,并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批判资本主义 ,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赋予异化概念以全新的内容。他指出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 ,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第一次着手完成这个任务 ,揭露了私有制中人的自我异化的人间的“非神圣形象”。此时 ,马克思所表达的异化观是以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  相似文献   

17.
畸形消费面面观吴宝科一畸形消费的类型1、炫耀型消费“炫耀消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最常见的“社会病”之一。这种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其目的已不在于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以及正常的精神需要,而是把消费作为一种标志、一种象征———自己富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取决于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边际人与顺应主义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或青年研究理论,以“边际人”作为青年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所谓“边际人”,“在社会学上指的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边缘,而未能真正进入或被某种文化同化的人,有时它又指一种正准备进入但尚处在一种可能性之中的人”。①看来,对青年的“边际人”规定,一方面是相对于一个“中心”而言,青年处于边际的地位。这是由于社会中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搭子社交”以其精准陪伴、互不打扰的特点成为青年的新型社交趋势。“搭子社交”盛行与宏观社会因素、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享受“搭子社交”带来的温暖和快乐的同时,还需意识到“搭子社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社交恐惧及社交陷阱。在当代青年的人际交往中,无论是“搭子”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都需要以相互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才能更好地为青年社交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加深与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往往会出现一种偏向:即对“坏孩子”、“坏学生”犯错、犯罪较有准备,而对于“好孩子”、“好学生”的越轨现象及其内在的逻辑则缺乏预想和相应的认识。笔者认为,“好孩子”、“好学生”越轨并不是偶然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它很可能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好孩子”、“好学生”的过度角色化是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需要对类似的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作必要的预想和应对准备。“好孩子”、“好学生”的越轨历来,当人们讲到青少年问题时,通常是指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问题少年、问题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