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帕萨坦》看西双版纳茫乃政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蛮书》卷四云:“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茫是其君之号,呼茫诏。”“茫乃道并黑齿等类十部落皆属焉。”宋蜀华同志著文考订,认为“茫诏”是“诏茫”、“诏勐”之倒误。“诏勐”,即“召勐”,意为“一个地方之主”,他据此提出“唐代傣族已经在西双版纳建立了茫乃政权。”  相似文献   

2.
东蛮考释     
唐宋时期,今大渡河至金沙江约当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有东蛮三部落,即勿邓、两林与丰琶。关于东蛮三部落的驻地,唐、宋史籍记载互有出入,族属也比较复杂,历为治彝族史者所关心,今作东蛮考释。在考释东蛮三部落时,有两点应首先加以注意。第一,东蛮三部落驻地范围比较辽阔,其部落头人即大鬼主或蛮王的统治中心只能在辖区内占一小部分。第二,从各族先民部落既有农业部落又有游牧部落且长期互争雄长的历史发展来看,其统治中心不能始终固定在一点,而因其时间之先后屡有迁移。勿邓:亦称邛部川,唐时拥有“地方千里”,是东蛮中最大的部落。樊绰《蛮书》卷一渭:“黎州南……行三百五十里至邛部川。”又渭:“邛部东南三百五十里至勿邓部落。”邛部川即勿邓,方向以南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腰箍”是德昂族服饰中最具有民族色彩、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历史悠久,自唐代樊绰写的《云南志》(《蛮书》)所称“茫蛮部落”妇女特有的“藤篾缠腰”之俗在德昂族中一直延续至今。腰箍有以下用途:一是作为男女青年忠贞爱情和友情的信物;二是作为嫁妆或祝福;三是作为聪明贤惠的象征。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戴腰箍并以多为荣。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国内民族史专家皆认定“茫蛮”为傣族先民。论者多到过傣族地区,或在那里长期工作生活过,或到那里进行过短期社会历史调查。著文除征引文献记载外,也结合傣族社会历史实际,看起来振振有词,很有些根据,颇有些道理。然近年有人根据亲身实地调查材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茫蛮”为佤、布朗和德昂等族先民。说者亦引经据典,也多结合佤、布朗和德昂族社会历史实际。于是,我国民族史学界遂出现了“茫蛮”名实之争。本文拟对这两种说法作初步的归纳和辨识,以推动和促进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民族法国家法民族习惯法──论民族法的外延、内涵与层次张向前“民族法”的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在他所撰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指出:“雅典人比美洲的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的各部落的单纯的联盟,已经为这些部落融合为统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彭士愁是土家族先民毫无疑问 ,其后裔是土家族的一员也勿庸置疑。然而 ,关于彭士愁原本的族属与来源 ,学术界长期众说纷纭。本文先对各家意见作了简要评述 ,进而提出 :彭士愁源于盘瓠蛮 ,很可能是从渝东南彭水迁来的。  相似文献   

7.
仫佬族的族源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仫佬族先民属于先秦时期百越族群中骆越里的一支。魏晋、隋唐时期为“僚”中的一支。宋元时期为“伶”中的一支。仫佬族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李宗日方著《黔记》一书所记“犭木佬苗”。古人往往统称南方少数民族为“苗”,李宗日方也把仫佬先民当作苗族的一支而记载为“犭木佬苗”。明清以来,相继以“穆佬”、“木老”、“木佬”、“姆佬”、“木老苗”、“伶”、“伶僚”等名称记载于文献之中。1956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仫佬族。(整理、编辑:何必)仫佬族的特色饮食———狗舌糍粑“狗…  相似文献   

8.
我国先秦时期,华夏统治者往往将公布于祖国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称为“夷、蛮、戎、狄”,有时也将其中的某一称谓与方位概念联系起来,如“东夷”、“西戎”、“北狄”之类。不过,当时不但尚未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而且就是某一称谓与具体方位的联系也不固定。如《孟子·离娄》既称舜为“东夷之人”,又称周文王姬昌为“西夷之人”,又如《诗·小雅·出车》虽将西方的民族称为“西戎”,但《书·仲虺之诰》又将其称为“西夷”,至于“蛮”在先秦文献中,从未见将其与“南”联系一起,而称“南蛮”之例。可见,当时所谓夷,蛮,戎,狄,都只不过是中原华夏统治者对周边其他民族的泛称而已。只是到了秦汉以来,为适应封建大统一需要,才将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的具体方位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使这些称谓具有具体的方位性含意,而且这些称谓也逐步被赋予了歧视、侮辱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南诏农业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诏(公元738--962年)是唐代在我国西南边疆崛起的一个奴隶制地方政权,以洱海地区为统治中心,囊括云南全省,极盛时管辖的地方更大。南诏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就是唐代云南的农业生产水平。研究它对了解云南的经济史和各民族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南诏粮食作物品种丰富,《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记载。除稻、麦外,“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业水田。种麻、豆、黍、稷,不过町疃。”《西洱河风土记》记洱海地区有“稻、麦、粟、豆,种获亦与中夏同。”据此,滇东、滇中,滇西地区的粮食作物品种有稻、麦、豆、麻、黍、稷。按《周礼·天官》关于“五谷”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岭南瑶族的来源问题,前人认为其先民是荆蛮,汉以后称武陵蛮、五溪蛮、长沙蛮,隋唐之际始从武陵南迁进入岭南,“然而较大量的迁入则在宋以后,到元明两代,瑶族迁入两广境内的人数越来越多。”笔者于一九七九年曾著文认为,瑶族先民在隋唐之前、秦汉之际已居住岭南之粤北,其来源可能是多元的,特别是古代岭南土著(俚僚)与瑶有密切关系;岭南宋代已遍布瑶族,“宋以后较大量迁入岭南”之说,应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1.
傣族的纹身     
纹身作为远古时代傣族先民崇尚的社会习俗之一,经年历时,现仍留存于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地区,并仍有较大的影响。本又试对纹身赖以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功能,经久不衰的崇尚及其象征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做进一步的探寻。一、纹身是族群图腾崇拜的体现我甲古籍在涉及傣族先民的时候,都一脉相承地把纹身做为族群特征的标识。早在周代文献《小戴礼·王制篇》中就有“南方日蛮,雕题交趾”之说。李贤在注《后汉书)}时,对“雕题”一词的解释是“题,额也;雕之,谓到其肌以丹青涅之。”雅南子·泰族训)},谓“刻肌肤,皮革,…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黔中道"(主要在今贵州省境)没能进行有效管理,因此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唐宋时期的历史情况相当模糊,学者对该地区的民族状况也颇难梳理出一个脉络。笔者据宋初撰写的《太平寰宇记》黔州所载其所"控临番十五种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上溯下连,大致梳理出了唐宋时期"黔中道"的民族概况:在唐初可以说是仡佬族先民——牂牁蛮、柯蛮、葛僚、尚抽、勃傩、白虎各族的天下。唐中期昆明之裔的乌蛮六部自滇东向黔西及黔南发展,"侵地数千里",牂牁蛮大受削弱。五代末,布依族先民——提和俚人从桂北进入黔南,也占去仡佬族先民不少住地。原已居住在黔东南之侗族先民——蛮蜒在唐代也有较大发展,后更向北进入黔州。苗族先民没夷虽在唐代仅居五溪上游,但在宋代却向西有较大发展,其中田氏、冉氏也在黔东北日益壮大。而属于仡佬族先民的柯蛮和自蜀南迁居黔北的葛僚杨氏在宋代都有所发展,但自元明以后日益衰落,逐渐在贵州世居民族中从人数最大降为最少。  相似文献   

13.
“蒲蛮”非濮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蛮,又名扑子蛮,云南古代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以澜沧江流域者较多。据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蒲蛮,……在澜沧江迤西。性勇健,……骑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膝颈皆露,善于枪弩。首插雉尾,驰突如飞。”关于蒲蛮的族源和族系,云南民族史上一直混淆不清。不过大多数人认为蒲蛮属于“濮人”,即今孟商棉民族佤、布朗、崩龙族的先民。我个人的看法与此不同,概括如下: 1、蒲蛮、扑子蛮或望蛮,是迁入滇西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和孟高棉民族无关。  相似文献   

14.
苗族的族源     
苗族的族属渊源 ,与远古时代的 :“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距今五千多年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一带 ,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九黎”。在涿鹿 (今河北省涿鹿县 )大战之后九黎败北 ,蚩尤被杀 ,势力大衰 ,九黎部落的相当大部分战败后向南迁徙。尧、舜、禹时期 ,九黎部落又发展起来 ,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三苗”。商、周时期 ,“三苗”的主要部分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部落一起被称为“南蛮” (亦称“荆楚”)。“南蛮”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楚国的主体居民。到西周中叶 ,“荆蛮”已成为周朝南方的劲敌。故从昭王开…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上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而对其古代生活的情况没有任何记录。汉文献虽有记载,但散乱零星,很不系统,且多失实。先秦汉文献中,对于土家族先民的称谓较多,被称为“廪君种”、“板蛮”等。此后,又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酉酉蛮”、“嵝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才把居住在今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土家族先民称做“土人”、“土丁”、“土蛮”、“土民”等,使之成为这个地区有别于其他族类的民族。正是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民族学家迪斯在《山地的移民》一书中写道“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这是句实话。在你深入了解苗族之后,你恐怕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苗族命运的转折大约来自5千年前。那时,中华大地上最为强大的部落联盟有两个,一个是以黄帝为首领的汉族先民,一个便是以蚩尤为首领的苗族先民 九黎。当时,黄帝尚“以玉为兵”,而蚩尤即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销矛戟。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  相似文献   

17.
侯兴华  张国儒 《思想战线》2011,37(6):133-134
一、傈僳族支系划分谈到傈僳族支系,早在唐代,樊绰就把他们划分为黑白两种。《蛮书》中提到:"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乌蛮、白蛮即黑彝或白彝的一支。这种划分是基于他们身着的服饰颜色考虑的。有的学者也认为,早在唐代,傈僳族先民集团内部分为"两姓蛮",有"乌"  相似文献   

18.
从樊绰《云南志》论唐代傣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志》,又有《蛮书》、《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等名称,是唐朝人樊绰所著。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蔡袭代王宽为安南经略使,樊绰为从事。他认识到南诏地方政权和唐朝关系的重要性,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等方面,做了一番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参考唐代在他以前去过云南的袁  相似文献   

19.
连《游黄溪记》在内,柳宗元在永州写了九篇山水游记。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总是提“永州八记”,其理由大概有五,但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其一,认为“永州八记”所记地点均在西山,因而统称之为“西山八记”其实据宗稷辰的《永州府志》云:“西山在城西门外渡潇水二里许,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皆西山也。”而“八记”中有三记——《袁家渴记》、《石渠记》和《石涧记》所记山水的地点  相似文献   

20.
《今日民族》2016,(5):50-51
正"文面"的民族只有独龙族吗今天,文面是独龙族的文化标识,这众所周知。但高志英,在《独龙女文面的图案阐释与文化建构》一文中,却给我们讲了历史的另外一面。从唐代的文献看,云南文面的民族,最早是"绣面蛮"。这"绣面蛮"是今天的什么族?高志英说跟傣族有关,是傣族先民,属于"百濮"(百越)、"金齿百夷"。到明代,文面的民族,有记载的是怒人,也就是今天的怒族。高志英认为,傣族的先民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