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知识分子问题是统一战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兴衰.抗战时期,周恩来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通过中共驻港机构领导和影响香港文坛,树立了一个文化统战的范例,在中国革命文化史和统一战线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为保护中国文化精英和发展抗战文化事业,他审时度势,多次部署一批又一批文化人从内地转移到香港,并指导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以下简称“香港八办”)等机构占领一系列文化阵地;他具体指示廖承志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妥善处理战时香港文坛的矛盾和争论,把旅港文化人最大范围地团结起来,建立最广泛的香港文化界统一战线,使香港成为战时中共重要的文化宣传基地.当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旅港文化人陷  相似文献   

2.
正廖承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共统战工作的元老,其一生与香港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1938年初,中共南方局便对刚满30岁的廖承志委以重任,命其出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在担任"八办"主任期间,廖承志致力于团结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营救驻港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的壮举,尤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此期间,他还与香港抗战报人相濡以沫、共同奋斗,开辟各种文化宣传阵地。其中,创办《华商报》是抗战时期廖承志在香港文化统战  相似文献   

3.
朱光进 《广东党史》2010,(11):30-32
<正>1941年末,香港沦陷。一批暂居香港的文化界名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十分危险,周恩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组织营救。在广东  相似文献   

4.
廖承志是孙中山得力助手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儿子,连蒋介石本人对他的父母都十分敬畏。他如果愿意放弃革命,投身国民党,一定会官运亨通。但他在身陷国民党囹圄4年中,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却始终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1942年5月底,中统“江西调统室”内,数名特务喜形于色。原来,他们抓获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郭潜,经过连日拷打,终于叛变。他首先供出了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的行踪。现在,他们已经商量出两套逮捕廖承志的办法,一是将廖承志诱骗到火车站进行绑架;二…  相似文献   

5.
“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略,影响了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英日矛盾加深,港英当局为了借助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压制日本,对以捐款赈灾名义下进行的抗日救亡运动,只要不妨碍治安和英日邦交,就采取一只眼开一只眼闭的态度。同时,由于香港是个自由港,各种政治势力都有,因此具有相对的言论和新闻自由。于是,中共中央在1938年1月,派廖承志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负责联系海外侨胞,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组织香港进步力量,接收、转运海外侨胞对国内抗战的援助。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一方面对外宣传中…  相似文献   

6.
正廖承志是中共统战工作的元老,其一生与香港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早在抗战刚开始不久的1938年初,中共南方局便对刚满30岁的廖承志委以重任:令其出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在担任"八办"主任期间,廖承志致力于团结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营救驻港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的事迹为人们所钦佩。在此期间,他还与香港抗战报人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势如潮,香港岌岌可危,随时都有沦陷的可能。 在这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护被困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国际友人和华侨,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和广东东江抗日游击纵队,要不惜任何代价,尽快把这批人营救出来。  相似文献   

8.
廖承志是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共统战工作的元老,其一生与香港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早在抗战刚开始不久的1938年初,中共南方局便对刚满30岁的廖承志委以重任,令其出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  相似文献   

9.
廖承志1908年生于日本,父母是国民党著名左派廖仲恺和何香凝.他的祖辈、父母和他本人都是华侨.他曾两赴香港,并为党的革命事业在港工作四年.建国后,他主持侨务工作,多年来为香港回归祖国而孜孜不倦地工作.“文革”期间,他被诬为“海外间谍”而饱受摧残.“文革”后,他初衷不改,继续为解决香港同胞的困难,促进香港与大陆的交流合作,加强血肉联系以早日收回香港主权而抱病工作.1983年廖承志逝世.今天,他未竟的伟业  相似文献   

10.
正乔冠华(1913—1983),江苏盐城人,1938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香港,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香港沦陷后,他辗转到达重庆,在八路军办事处做外事工作,有幸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他在外交舞台上活跃了20余年。其才干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赏识,成为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让我们打开史册,领略一下他外交生涯中的几个高光时刻。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16,(1)
正张文彬曾任毛泽东机要秘书。在红军和地方工作期间,先后任红五军党代表、红七军政委、红十五军政委、中共南方工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中共南方工委副书记,擅长统战工作和敌后武装斗争。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张文彬在香港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一起周密布置抢救知名人士和重要文化人的工作。他们先后在香港、惠阳等地召开香港、东江地方党组织部队负责人会议,精心布置。经过努力,终于把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外交界人士与香港渊源久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战初期。彼时,廖承志赴港筹组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廖氏70年代初曾为外交部党组第二书记。1972年秋,他曾以外交部顾问身份和周恩来、姬鹏飞等人一起与前来北京的田中角荣首相、太平正芳外务大臣谈判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7日晚20点30分许,田中角荣一行在周恩来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13.
提起抗战时期香港文坛,尤其是论及中国共产党和战时香港文坛的关系时,研究者大多着眼于以下两个论题:第一,为保护中国文化精英和发展抗战文化事业,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审时度势,部署一批又一批文化人从内地转移到香港,并指导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等机构占领一系列文化阵地,充分发挥文化人的作用;第二,当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旅港文化人陷于日军包围、逮捕、杀害的险恶环境时,中共成功地进行了“秘密大营救”,并在文化人进入内地和大后方途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可是以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却被忽略了,即当战时香港文坛发生矛盾和争论时,周恩来具体指示廖承志和“香港八办”妥善处理,并最终把旅港文化人最大范围地团结起来,建立最广泛的香港文化界  相似文献   

14.
连贯 《广东党史》2006,(2):36-37
我想把解放前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我们在香港办报和一些文教事业的情况,简要的给大家谈谈。 1938年1月,廖承志、潘汉年同志被派到香港,作为八路军、新四军的代表。这是香港政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香港沦陷后,近千文化人被困香港,中共中央与南方局对滞留在香港的爱国人士与文化界人士处境十分关注。当时八路军驻扎香港办事处的负责人廖承志受到周恩来指示,连贯组织营救。经过精心组织,策划了正确的大营救的路线,成功大营救。而广东龙川老隆就是当时大营救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为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围绕大营救的历史概况和时代背景,通过查阅史料和实地调研,进一步探究广东龙川在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友渔的日本话吓走了搜查的伪军 就在廖承志等人偷渡离开香港的同时,对文化人的营救工作也在香港紧张地展开了。 1942年元旦过后,在香港湾仔洛克道一幢楼房的二层,住进了一户人家,主人是一个22岁的瘦高个小伙子,同他一起搬来的,还有他老实巴交的“二姐”,带着一个小孩,和一个保姆。小伙子经常外出,也常有一些“生意人”来找他们。  相似文献   

17.
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周恩来的关怀下,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廖承志率领我地下党员,在香港展开了一场驻港文化界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秘密营救活动,共将800多名文化民主人士成功转移到抗战的大后方。其间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绝不亚于一场运筹帷幄的大战役。  相似文献   

18.
四 从抗战爆发到1941年,李克农奉命先后在上海、南京、桂林等地担任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统战工作、宣传工作和情报工作。 1937年2月,李克农奉命秘密前往上海,建立半公开的红军驻沪办事处。 对于建立办事处,李克农不是“新媳妇坐轿——头一回”,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期间,李克农就利用“秘书长”的身份,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古城西安七贤庄组建了一个半公开的红军办事处.所以,他一到上海,利用原来的一些关系,很快就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多福里21号建立了红军办事处,李克农以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在这里办公。 这一期间,李克农的主要任务是:一、协助毛泽民取款;二、联络上海的地方党,审查干部,整顿组织;三、密切注视动态,做即将回国的蒋经国的工作。 3月的一个夜晚,人们已进入了梦乡,李克农还在忙碌着,译电员进来向他送上一份密码电报,内容是蒋经国将于3月25日在苏联海参崴乘船回国,一同回来的有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估计4月中旬到达上海港。 李克农获得这一情报后,马上部署请曾在苏联工作过的同志准备上门,一则看望关心蒋经国的处境,二则介绍国内的局势。谁知蒋介石老奸巨滑,没等船靠岸就用汽艇在吴淞口把蒋经国一行人接走了。后来,李克农又通过其他渠道,作了一些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记得“延安名角”1940年8月底,周恩来去苏联治疗臂伤后经延安返回重庆,在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同志们都非常高兴,因为他回到红岩使整个气氛都改变了,大家在生活上好像也活跃起来,所有同志对他都非常尊敬爱戴。恩来同志本人对大家都很亲切,没有一点首长架子。那时,我对他不熟悉,在延安的时候听过他作报告,我们从延安新来的这批年青人在离开延安前,他和其他首长一起接见过我们,他还和我开过一句玩笑,说我是个“小广东”。有一天,我抄完急电,小鹏不在,我拿着一叠电报到恩来同志处,他很快专心地读完,抬头看见是我,有点惊愕地说:“你不是…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联合更多的力量打击日本、反对战时国民政府的反共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采取"求同存异"的国际统战方法,通过做英国驻华大使馆人员和英国记者、作家的工作,通过指导廖承志领导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港九游击队与港英当局的合作,推动英国改善了与中共的关系,为中共国际统一战线理论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