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绑架案件是一种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案件。该类案件呈现出案前多有预谋、案中留有相关线索和证据、时空跨度大、结伙作案多、犯罪嫌疑人讯问中畏罪心理比较突出等特点。对绑架案件嫌疑人的讯问要遵循熟悉研究案情、采取恰当的突破方式、查清犯罪嫌疑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深挖犯罪的基本思路。同时,还应从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两个方面宏观把握对绑架案件嫌疑人的讯问。  相似文献   

2.
讯问工作是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进行的侦查活动,具有直接对抗性。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使用反讯问手法阻碍讯问工作,妨碍查明案件事实,甚至导致讯问工作陷入僵局。反讯问手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切断言语信息交流渠道、传递虚假信息、传递部分信息和公然采取暴力动作进行抵抗。讯问人员要熟悉各种反讯问手法,以掌握的案件事实和有力证据为基础,利用犯罪嫌疑人反讯问供述中的矛盾和弱点,采取适当的对策,迫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其罪行。  相似文献   

3.
作为侦查取证的重要手段,讯问对于公安机关能否有效查明案件事实,全面收集证据并准确追诉犯罪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取得讯问的成功并非偶然,需要较多相关要素的支撑。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实战调研并结合自身工作体会,笔者对成功讯问的七大基本要素构成进行论证,对易于导致讯问失败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冀盼对我国的侦查讯问工作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故意杀人案件是一种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案件。该类案件呈现出案前多有预谋、现场留有丰富证据、因果关系较为明显、犯罪嫌疑人讯问中畏罪心理比较突出等特点。对故意杀人案件嫌疑人的讯问要遵循熟悉研究案情、采取恰当的突破方式、采取适当的讯问策略以及深挖犯罪的基本思路。同时,还应从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方面把握对故意杀人案件嫌疑人的讯问。  相似文献   

5.
电视连续剧《湄公河大案》中的典型讯问是一种艺术上的真实,但对于公安机关的实际讯问具有启发性与警示性。启发性在于:公安机关实际讯问时,问语要简洁,语速要适中,口齿要清楚;讯问目的要明确,但又必须对被讯问人具有隐蔽性;讯问中途可以插问;要善于发现新线索并能察颜观色、合理推断;讯问人员之间要能够心领神会、配合作战。警示性在于:讯问要具合法性、公正性和合理性,侦查人员要不断提高法治意识与讯问本领,提高办案水平及相关证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讯问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对抗过程,攻防双方都希望在讯问中掌握主动权,讯问人员虽然占有法律给予的绝对优势地位,但是并不代表讯问人员就一定能自始至终都掌握讯问主动权,因讯问工作的失误而失去讯问主动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讯问工作来说是严重的失误,将使讯问工作陷于难以为继的境地。为了使讯问工作得以继续进行,并取得成效,就必须重新掌握讯问主动权,重新由讯问人员主导讯问进程。  相似文献   

7.
犯罪嫌疑人虚假供述的心理原因及其讯问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际讯问工作中,保持沉默和作虚假供述多被视为是拒供的表现,但二者在表现形态和心理原因上却存在着许多差别。通过对讯问中被讯问人各种不同于虚假供述的表现形态及其心理原因的分析和相应讯问策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讯问中达到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供述这一最终目的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侦查讯问僵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现侦查讯问僵局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仓促破案,证据材料不全;其次是侦查讯问人员素质低,能力差,心理压力过大和不恰当的侦查讯问方式;最后是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和反侦查伎俩,使侦查讯问陷入僵局。破解讯问僵局的关键是在准确分析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罪行真实原因的基础上,做好犯罪嫌疑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讲究侦查讯问艺术和策略,打消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审查逮捕阶段"每案必讯"制度在重庆地区的深入实施,犯罪嫌疑人推翻侦查阶段有罪供述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不少公安民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讯问中产生翻供问题,并不能归咎于"每案必讯"的规定,而应从讯问的技巧、理论出发,在实践中考察效果、查找问题、加强调研,进一步厘清思路、看准原因、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0.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重要内容,讯问语言是讯问工作的载体。随着新刑诉法的实施,司法实践中对讯问语言的要求有所提高,讯问工作面临挑战,一线侦查员在工作中也深感讯问语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难。讯问应针对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在"合法、文明、把握界限、繁简得当"的总体原则下,根据侦查讯问工作不同阶段的任务和侧重点而采用不同的讯问语言,从而更加规范、高效地进行讯问。  相似文献   

11.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重要内容,讯问语言是讯问工作的载体.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司法实践中对讯问语言的要求有所提高,讯问工作面临挑战.一线侦查员在工作中也深感讯问语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难.讯问语言应针对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在“合法、文明、把握界限、繁简得当”的总体原则下,根据侦查讯问工作不同阶段的任务和侧重点而采用不同的讯问语言,从而更加规范、高效地进行讯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检察讯问的定位,是检察院在法律监督活动和公诉活动中从事的讯问活动,主要是侦查监督中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我国刑事讯问中的法庭讯问、侦查讯问和检察讯问进行比较.检察讯问监督的重点是从侦查到庭审的过渡环节。我国检察讯问具有司法审查、核证补证、顺利公诉、司法救济、辩诉交易等功能。法律监督通过检察讯问可能发现问题,但单靠讯问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可以利用检察讯问之所长,在诉讼过程中发现疑点、阻断错案。  相似文献   

13.
对监察讯问录音录像的调取,能够发挥监督制约监察机关调查工作、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利以及证明讯问合法性、证据真实性的功能。但是,目前调取监察讯问录音录像面临着一定的困境,特别是被追诉人、辩护人申请调取权制度的不完善,让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被追诉人的权利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再者,在未能调取到监察讯问录音录像的情况下,虽有一定的后果规定,但仍不充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也难以适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法法衔接,必须完善监察讯问录音录像的调取规则,使监察讯问录音录像的调取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因不正当的讯问手段所诱发的于英生冤案的曝光引起了社会公众对非法讯问的关注。正当的讯问手段是保证口供真实有效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讯问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模糊,不利于指导讯问实践工作。因此,要以获取的口供是否具有"自愿性"和"真实性"为标准来审查讯问手段是否正当,以此来建立我国刑事讯问制度当中正当性的标准,这对于补正完善法律规定、指导讯问实践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讯问活动是一场人与人面对面唇枪舌剑的较量。在讯问中,做为讯问主体的讯问人员,通常情况下,是根据自己的讯问目的与要求,向被讯问人提出思维命题,令其回答,但也常常会遇到被迫应答被讯问人出于各种心理提出种种问题的情况。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作出反应和答复,或不予理睬、或应答不妥,都将影响讯问的正常进行,甚至会出现讯问的僵局,达不到讯问的目的。因此,在讯问中妥善的应答与正确的提问,同等重要不可忽视。一、妥善应答的作用应答,就是讯问人员对被讯问人在讯问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作出反应和回答。妥善地应答,对于顺利…  相似文献   

16.
侦查讯问笔录是证据性法律文书,是正确处理刑事案件的依据之一。当前,讯问笔录存在制作者思想上不够重视,讯问缺乏针对性;问话形式单一,讯问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完善途径是加强制作者的思想认识,提高讯问人员的素质;提高侦查讯问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讯问效果;加强讯问笔录中对无声语言的记录,提高笔录真实性:加强讯问笔录制作的规范性,使笔录更加忠于原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63名一线讯问人员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讯问人员在面临应激事件时能较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较少的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但具体到个别讯问人员,他们的应对方式不容乐观,有必要进行及时的监控和干预。在具体干预视角上,可以结合讯问人员在性别、年龄、学历、从警时间、警衔、加班情况、夜班情况和职务上不同的得分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提高干预效果,为讯问人员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开展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检察讯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的审查起诉阶段,由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讯问。与侦查讯问、庭审讯问相比,检察讯问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实践中检察讯问在讯问前准备、讯问内容及笔录制作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有办案压力大、办案人讯问能力不高等。为充分发挥检察讯问的作用,应增强检察人员自身能力、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以适当分担工作。  相似文献   

19.
"高发低破"是当前多发性侵财案件案发形势和打击现状的基本样态。在当前多发性侵财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及司法环境对讯问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讯问作为传统的侦查取证措施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多发性侵财案件犯罪嫌疑人个人基本情况、涉案情况及其在讯问中心理与行为规律等方面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当前多发性侵财案件的讯问难题主要包括:前期侦查工作不足导致讯问难度大,讯问过程中容易遇到诸多难题,讯问工作后期存在较难避免的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优化侦查打击机制,为讯问工作建立良好基础;强化激励机制,采用针对性的讯问策略;综合运用侦查取证措施,健全证据体系。  相似文献   

20.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讯问中要正确认识案情,准确揭露犯罪,预审人员必须注意对概念的正确运用。但在讯问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因运用概念发生逻辑错误而使讯问陷入困境的情况。笔者愿就这个问题作以下初步探讨。 讯问中,运用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主要有概念不明、概念混淆、概念赘余、限制不当、概括不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