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左传》外交辞令臆说─—诸侯小国向大国抗争的重要武器陈敦荃春秋是一个大国争霸的时代。几个大国先后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用战争手段进行兼并和掠夺,扩大领土,掠夺财物,勒索贡赋。大国对于小国,能消灭的则消灭之。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君三十六,亡...  相似文献   

2.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春秋》之书,微言大义。《左传》依经而行,与《春秋》史事相始终,细数"乱臣贼子"累累劣行,以助《春秋》寓褒贬,别善恶,明王道,见奸佞,复礼义。故《左传》说礼要言不烦,且唯礼是尊。然《左传》用以表现《春秋》"拨乱世反之正"这一思想的,则为儒家一以贯之的"民本"主张,其积极性为后世所认同;更难能可贵者是《左传》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力量,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褒扬。  相似文献   

3.
一、郑玲与《母教录》① 时称“郑莫”,被誉为“西南巨儒”之一的郑珍,是清代道光、成丰、同治年问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郑珍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猎涉了经学、文字学、史学等,著述颇丰,代表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仪礼私笺》、《轮舆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汉简笺正》、《遵义府志》、《郑学录》等。著名学者章士钊先生在《访郑篇》中赞羡道:“西南两大儒,俱出胖柯巅。经巢⑦尤笃实,巅述纷云烟。……公承礼堂业,足抗先人玄。文始及名哲,所企在渊源。何时眼忽明,穹老餍钻研。”文学上,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其意是说:言语(即“辞”)只要能达意就可以了;换言之,言语只是为了达意。他这么说,为的是强调“达”的重要性,并没有否定言语的其他要求(如“文彩”之类)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他同时又说过“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左  相似文献   

5.
《左传》与《史记》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不同体例史传的最高成就;在史传文体生成演化过程中,《史记》上承《左传》又加以发展,这种内在演化的轨迹在两书处理叙事时间的结构手法中体现出来:外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编年体式又加以发展,创造出“表”体记时法;内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注重故本化戏剧化的叙事传统,完成了故事时间向情节时间的转化;在故事与情节时间的具体处理方式上,《史记》以顺时叙事为主的传统亦来自《左传》。  相似文献   

6.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记录了古楚先民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去开辟山林、创建楚围的艰辛历程。那么,当代湖北的广大党员领导十部如何弘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稳神竞进,克难攻坚,奋力开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省十次党代会报告的第八部分“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坚强领导核心”对此进行了部署。  相似文献   

7.
《左传》中,“刑”字主要在广义的“刑罚”意义上使用,“法”字主要在“法度”的意义上使用,二者无直接联系,“法”即“刑”之说不能成立。“法”与“刑”相通的基础是都与“法度”、“礼则”之意相关。《左传》中“法”字和“刑”字的使用情况反映出:“法”不是“刑”,至少在战国初期以前,“法”是内含“正”义的,这种“正”指的是合于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8.
一《春秋决狱》散见的判例钩沉董仲舒是汉初公羊学大师,长于治《春秋》,《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其依据即《春秋》等儒家经典。《后汉书·应召传》载:“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任,朝廷每有政议,数谴廷尉张场亲至陋巷问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232事。动以经对,言之评矣。”可知董仲舒本人撰著了《春秋决狱》一书。《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录《公羊董仲舒治狱》16卷,《隋书·经籍志》、们B唐书·艺文志》均载有《春秋决狱》10卷。惜乎唐以后散佚失传。《…  相似文献   

9.
《国语》和《左传》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和《左传》是我国先秦时代两部很有史料价值和文学成就的著作。二者相比,在思想内容上大体一致,都具有以民为本、崇尚礼仪、揭露暴君丑行和颂扬爱国壮举的思想倾向。在表现形式上则不相同,《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语言风格较为质朴;《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语言风格较有文采。  相似文献   

10.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了不起的思想家.同为史籍,先秦史籍如《左传》、《战国策》等记事都往往只限讲政治、讲人事,而司马迁的《史记》兼及了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尤其是经济问题的研究,司马迁是第一个在历史著作中谈及经济问题的人.他在《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卷一百  相似文献   

11.
经学同文艺理论关系在主体层面表现出来,是经学人论所树立之人同以审美为本位的文论所说的文艺主体共享着一个公共区间。经学人论所树立之人本质属于经学主体,审美的文艺活动中的文艺作者和接受者本质属于文艺主体,但二者虽各有本质,彼此却历史地相互交集。在这一彼此交集的公共区间里,经学之人和文艺主体作为存在者都具有"人——文艺主体"这一二重结构,这个二重结构当其属于经学或属于文艺时,结构的内涵和结构的两大要素之轻重均有所不同。经学和文艺正是在这一区间内发生种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文艺主体论的存在与发展因此总是历史地承受着经学或隐或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所谓现代性佛学研究,是非以信仰取向为主的对佛学相对客观性学术论述或相关探讨。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在困难的学术条件下,中国依然涌现了一些现代性宗教研究的典范学者,如从根本上质疑一切古代中国经文翻译的正确性和系统解明异质佛教思想形成相关背景的吕澂、首开使用敦煌禅宗史料研究从达磨到神会的新禅宗史的胡适等。1949年后的台湾地区在"解严"前(1949—1987),"胡适禅学案"等即可说明现代佛教学术研究的继续;"解严"后(1987—2011),虽无再度出现如吕澂或印顺这样的研究巨人,但却有区域性佛教现代史或断代佛教社会文化史各类优秀著作相继出现。中国新佛教史的体系性建构与佛教思想的批判性诠释的百年薪火,不只没有完全断裂过,而是更善于转型和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注释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人们一直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来概括和指认这种注释,然而,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陆九渊的一个心学命题,根本就不是一种注释的原则和方法。对“易注”样本的分析以及相关方面的考察,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注释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注释,其实质乃是用母本的结构语义来表达注释者的思想;这种注释不是寻求原义的语义训诂,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种哲学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敦煌写本《寅年令狐宠宠卖牛契》(S .1 4 75号文书 )是对《唐律疏议》有关契约立法的民间实践。这件买卖契约文书以生命物为标的 ,约定了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及瑕疵担保规则 ,对进一步完善现代中国民事立法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鲁迅文化经典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对鲁迅文化经典的解读与阐释,既是文化上的寻根认祖,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缺失的针砭和疗治。鲁迅研究应该在积极意义上参与当今时代,自觉地回应新时期现代化的思想文化主题,使其恒久的文化意蕴能与现实的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在1930年代前后借由对鲁迅的研究对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反思,由此塑造出著名的"竹内鲁迅"。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从漠视到热衷介绍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诉求中对西方的单一认同的一种扭转,但值得警惕的是,对"竹内鲁迅"的热衷是否会造成另一种盲目的认同。一个"竹内鲁迅"不能说明一个近代中国的存在,我们要以"竹内鲁迅"为"他者"来关照自身,我们的学者仍然需要想象。  相似文献   

17.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8.
冰心、庐隐是我国现代文坛几乎同时出现的第一代女作家,且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文学主题几近相同,但是由于两人的童年经历迥异导致其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家庭的温暖和充足的母爱育成了冰心善良、温柔、文雅的性格,造就了她崇尚"爱的哲学",试图用爱来化解世间的一切矛盾.不幸的童年和母爱的缺失,赋予了庐隐敏感、悲哀、倔强、愤世嫉俗的性格,一生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悲哀凄凉对世事不平的情绪始终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成为她作品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19.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