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记者:陈姓是台湾的第一大姓,据1989年统计,台湾陈姓人口占总人口的11%还强。按台湾现有人口2300万推算,台湾姓陈的多达250万左右,即每10个台湾百姓,就至少有1位是姓陈的。那么陈姓族人在台湾的建设中也一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能不能请郑老给我们讲讲陈姓族人的功绩。郑坚:陈姓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姓,所以340多年前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陈姓官兵也特别多。今天陈姓族人在台湾也居百姓之首,他们对台湾的开发建设,付出的血汗当然也最多。讲到台湾陈姓族人的功绩,有两位先贤是一定要提到的———建台元勋陈永华陈姓先贤、望族众多,而…  相似文献   

2.
青年群体是引领未来两岸关系走向的新生力量,以福建作为桥梁连接大陆和台湾有其先天和后天的优势。福建省为吸引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提出了"扩大对台招生规模、鼓励台湾人才来闽发展、支持台湾医护人员来闽执业"等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切实做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进行访谈,以及对现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了解到当前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的主要路径包括专场招聘会引进人才,在陆就读台生留闽发展,台商二代"接棒"创业,亲友推荐与政策引才,两岸交流合作计划,以及阵地搭建与新媒体宣传。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途径越发多样,但从实效而言,仍遭遇复杂严峻的台海形势、城市吸引力不足、创业投入成本增大、惠台政策通达渠道不畅、对大陆认识不足、媒体言论的可信度降低等实际困境。新形势下促进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应多方向扩大基层交流,提升台湾青年对闽了解程度;落实同等待遇,加强台湾青年职业、社会及生活保障;保障台商在闽利益,做好就业创业的辅导服务工作;建立人事档案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分级管理模式;把握区域特色,推动示范区平台建设,提升对闽观感;专设涉台人事网络平台,加大对台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
钞庚秀  王诗振 《台声》2005,(9):65-66
欢庆的唢呐吹起来,喜悦的鞭炮响起来。8月24日上午,到邓州台湾村寻亲的台湾阿里山邹族(相当于高山族的一个分支)一行5人来到台湾村。一下车,台湾村人就向亲人们表达了他们的热情:5名少女送上鲜花,在到台湾村村口30多米长的道路两旁,上千村民夹道欢迎阿里山邹族长老陈振魁首先看到了村口门楼两边的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深情祭拜台湾村始祖依那思罗9时20分,大家来到了台湾村陈姓高山族始祖依那思罗墓前。第一个发现台湾村历史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的涂征先生为寻亲团详细介绍了依那国罗的事迹。寻亲团对依那思罗墓虔诚地…  相似文献   

4.
提起台湾历史,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民族英雄郑成功。正是他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为开发台湾作出过不朽贡献的人物——陈永华。从1661年郑成功复台到1683年郑克塽降清,明郑政权治理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1日,首届沪台少儿影视戏剧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奉贤区举办活动通过沪台少儿互动、导演老师交流,探索增进两岸少儿影视戏剧文化发展创新之路。1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主办的第40届"旺旺·时报文学奖"在台北揭晓3日,赴闽实习就业创业台湾青年突破3万人包括535名在闽执业的台湾医师和462名在闽高校全职任教的台湾教师。  相似文献   

6.
《政策瞭望》2010,(3):52-52
今年,福建省将先行先试,深化拓展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着力构建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新平台。一是积极引进台湾人才智力。尽快出台引进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来闽工作的政策,建立台湾人才引进快速通道,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与台湾的黔台情缘,源远流长。有学者研究发现,台湾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中的八仙姑洞群文化就源于贵州的旧石器文化。清政府统一台湾后,赴台贵州籍官员约30人,其中以诸罗知县周钟瑄和台湾知府蒋允焄最为知名。1949年后,旅台黔籍人士陆续在台湾各地成立贵州同乡会,筹建会馆,创办《贵州文献》《黔灵季刊》等同乡刊物,  相似文献   

8.
《统一论坛》2011,(4):66-68
6月23日,由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率领的"中原经济区合作之旅——走进台湾"参访团圆满结束了在台湾为期8天的交流活动,参访团由北向南,访政要、看企业、入乡村、走基层、进学校,足迹遍及大半个宝岛,一系列传递亲情友情、推介发展机遇、加强交流合作等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示了河南新形象,宣传推介了中原经济区,加深了豫台两地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金芒 《台声》2004,(Z1)
记者:黄姓在台湾属第5大姓,在全国也是十大姓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就先请郑老给我们讲讲台湾黄姓族人的故事。郑坚:台湾黄姓多属河洛人,占八成左右,客家人占一成多。但是不论河洛、客家,不论来自闽或粤,凡明清年代入台的黄姓族人,大多数是黄守恭或黄峭的后裔。记者:请您分别谈谈黄守恭、黄峭好吗?郑坚:众多台湾黄姓族人认同唐朝初年从中原入闽卜居泉州的黄守恭为传世之祖。如曾任台湾省议会议长、台北市市长的黄朝琴先生,曾经亲书《守恭公略传》加以弘扬。黄守恭1300多年前,捐地所建的泉州开元寺,至今还是泉州古城最吸引游客的著名千年古刹。…  相似文献   

10.
台湾高绪观先生在《台湾人的──八闽全鉴》一文中说:“台湾人文礼俗源于中土(中原),相袭八闽,举凡信神拜佛,敬天祭祀,婚丧喜庆,衣冠礼乐,四时年节,以及习俗人情,皆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来自台湾方面的资料介绍说,台湾现在有4600多座寺庙,可谓三步一寺,...  相似文献   

11.
正9月1日至4日,由国台办和山东省台办共同主办的第24届鲁台经贸洽谈会(以下简称鲁台会)在潍坊鲁台会展中心举办。该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23届,累计接待参会客商4万余人次。在鲁台会的带动和影响下,300多家台资企业落户潍坊,6家潍坊企业入岛投资,形成了"台湾有潍坊、潍坊有台湾"的双向交流格局。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0,(11)
<正>为推进河南与台湾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让台湾高校校长认识历史厚重的中原文化,共同促进两地高等教育的发展,10月16日,"台湾高校校长教育考察团中原行"在郑州开幕,河南省台办主任宋丽萍、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等领导出席活动开幕式,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静宜大学、南华大学等12所高校的19位校长及同行人员和河南省内15所高校的校长、教育专家参加了开幕仪式。简短的仪式后,豫台两地高校校长围绕"携手同行,共谋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发言,就如何开展豫台两地教育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豫台两地高校校长普遍认为,台湾有着先进的教育理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0,(11)
<正>9月至10月间,为加大两岸交流力度,由国务院台办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2010河南台湾月"活动。该活动时间跨度长、区域涉面广、参加人数多、内容涵盖多,是大陆各省市相继举办的"台湾周"活动之后的首个"台湾月"活动。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年来,豫台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豫台交流交往实现新的突破。特别是"2009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取得了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旅游合作等多方面的丰硕成果,被誉为文化之旅、合作之旅、探亲之旅。为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刘秀洋 《中州统战》2003,(12):13-13,33
固始县是众多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祖根地,近年来,固始县台办充分利用“根文化”的优势,积极与闽、台及海外加强联系,广泛宣传固始。县台办先后向20多家省以上宣传媒体提供稿件800多篇,被采用600多篇。其中,《一千年前何处是家乡》的系列报道在中央广播电台《客家话》节目中连续播出后,引起了闽台人士的极大兴趣,固始也因此与福建云霄等地建立了友好县关系;收集祖根地的有关资料及风景名胜、古迹图片寄往台湾进行展览;协助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在闽台的固始人》电视片在其第10套节目播出后,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访大陆、走中原、回固始”…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2)
正记者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2016年福建将引进200余名台湾全职教师,闽台教育交流将实现常态化。目前,福建省已有69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500余份合作交流协议,在师生交流互换、学术研讨等方面合作不断深入。目前,福建赴台就读学历生占大陆赴台学历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在闽高校就  相似文献   

16.
《统一论坛》2011,(6):66-67
10月19日,由国务院台办、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1豫台经贸洽谈会暨台商中原行"活动在漯河开幕。20日至22日,台商中原行活动在郑州、开封、洛阳、焦作等地展开。整个活动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心,以"交流合作、互惠共赢"为主题,以优势产业推介、合作项目对接、实地参观考察等活动为重点,旨在进一步巩固"2010河南台湾月"和"中原经  相似文献   

17.
崔晓阳 《前沿》2013,(3):181-182
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在台的殖民政府——台湾总督府,对台湾进行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台湾原住民地区多为山地,而山地丰富的林业与矿产资源就成为日本殖民掠夺的重要方面。台湾总督府的“理蕃政策”与山地殖民掠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以来,福建省以出台一批政策、设立一批基地、搭建一批服务平台、建设一支辅导队伍等"四个一"为抓手,推进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建设,吸引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目前,福建已推动形成56家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其中8家获批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累计吸引来闽就业创业台湾青年1600多人,涉及创意设计、传媒策划、IT研发、软件、动漫、电商、  相似文献   

19.
福建,位处我国东南沿海,隔海峡与台湾岛遥遥相望,却是东南文化圈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地域。其简称“闽”字,解作“门内有虫”,非常形象地展现了福建的丘陵山区特色。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闽”在许多中原人民心目中,往往还是闭塞、贫瘠、蛮荒的印象。它的种种风物乡俗,虽然独特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0.
闽台农业合作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颜思齐率大批闽、粤居民迁台时,台湾原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还相当落后,甚至还不知道牛耕和犁、锄、镰等工具。1628-1631年间,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饥民数万人至台湾,这是福建第一次有组织地向台湾移民。在这一过程中,牛耕等技术被带到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师驱逐了荷兰殖民统治者。在郑氏治台的20多年时间中,不但招徕大批福建移民住台耕作,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并把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原著民。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台湾原著民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