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书记载:子思在河边见到一个卫国人钓到一条鳏鱼。子思便问:“鳏鱼是一种很难捕到的鱼,你是用什么办法把它钓到的呢?”那位钓鱼人回答:“我开始下钓的时候,只挂了一条鲂鱼作钓饵,鳏鱼游过去时连看也不看;后来我改用半头猪作钓饵,鳏鱼就把半头猪吞了下去,因而就上钓了。”子思听了长叹一声说:“鳏鱼虽然是一种很难捕到的鱼,却因为  相似文献   

2.
[原文]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录自《史记·循吏列传》)[译文]有个来访的客人送上几条鱼给鲁国的丞相.但丞相不肯收下.客人问:“听说相爷您是特爱好吃鱼的,现在我送鱼给您,您却为何不肯收下呢?”丞相答道:“正因为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不能接受.我现在是丞相,有经济能力买鱼吃;可一旦因为接受了别人赠送的鱼而被免职,那又有谁还会送鱼给我呢?因此我不能收你的鱼.”  相似文献   

3.
猫鼠之战     
记得有这样一则笑话:猫来到老鼠洞门口说,“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老鼠在洞内说:“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虽是笑话,但却也说出了猫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捉鼠。可近日看到一漫画:一只猫忽然发现一只衔着鱼的老鼠,即扬爪逐之。鼠见猫穷追不舍,便扔下鱼逃之。是继续追鼠还是停下吃鱼?猫的选择是:叼走了鱼,放走了鼠。一向恪尽职守的猫为何一反常态“渎”了“职”呢?原因无非三个方面:一是主人失职,没有教育好、管好猫,没有让猫去练就在新时期捉鼠的  相似文献   

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他的弟弟问他:“你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  相似文献   

5.
潘丽娅  袁丽 《求贤》2022,(8):40-41
<正>什么是“鱼坞”?“80后”创业者、鱼坞品牌创始人姜一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鱼坞”是在“滨海青年创业中心、滨海国际微电影节、滨海创想剧场”的基础之上创立的一个品牌。“鱼坞”以“做全球文创社区”为愿景,以“让梦想照进现实”为使命,以“海洋文化、部落文化、工程师文化”为核心文化,以“成就用户、心怀梦想、创造价值、顺势而为、底线思维、创新与坚持”为核心价值观,以合伙人制和阿米巴经营为主要经营策略。科技与金融是“鱼坞”的一双翅膀,一切产品和服务都以会员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会员卡为鱼坞通卡,以鱼坞创新系统为驱动。  相似文献   

6.
孔子谓子夏曰:“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孔子曰:“商,汝知之矣!”《尸子》佚文(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期人,孔子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中,“鱼”与“余”同音,故鱼备受青睐。人们将莲、鱼组合成图,寓意“连年有余”。但在民族地区,并非都说汉语,都能取得“连年有余”之效。少数民族喜欢鱼,甚至崇拜鱼,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总的看来,既是渔猎生活的反映,又是生殖崇拜的表现。苗村侗寨的鱼文化,广泛蕴藏在饮食、生产、家具、服饰、建筑、婚礼、节日、村规、祭祀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闲暇之时,偶翻书籍,一则《公孙仪不受鱼》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春秋时,鲁国宰相公孙仪嗜好吃鱼。鲁国官员争先恐后地买鱼送给他,公孙仪均不接受。他的弟弟迷惑不解,问他;“你那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是为什么呢?”公孙仪答道:“我一旦接受别人送的鱼,必然要按照人家的意愿去办事,就将违法乱纪。犯了法,就会被罢免宰相  相似文献   

9.
《太平广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件事:武则天时期,朝廷严禁杀生,大臣们因此苦于吃不到荤腥。有一次,御使大夫娄师德奉命到陕西巡视时,地方官员设宴招待他。厨师先端上羊肉,娄师德见到便斥责道:“皇帝好德,下诏严禁杀生,你们为何杀羊 ?”厨师回答说:“豺咬杀羊。”娄师德听后自言自语:“豺真懂事 !”于是举筷便吃。一会儿,厨师又端上鱼。娄师德又问:“为何杀鱼 ?”厨师又回答:“豺咬杀鱼。”娄师德听后便骂道:“笨蛋 !何不说獭 ?”厨师忙改口:“獭咬杀鱼。”于是,娄师德又心安理得地吃起鱼来。   在现实生活中,娄师德式的…  相似文献   

10.
钓鱼     
张学伟 《党课》2011,(10):71-71
廖老师在河边钓鱼,来了三个学生。仅仅小半天功夫,廖老师就钓上了半篓鱼。廖老师钓鱼却不吃鱼,要将篓里的鱼分给三个学生。谁知,有两个学生摇摇头,不要鱼。结果,半篓鱼让另外—个学生全部带走了。见岸上的两个学生不走,廖老师问:“你俩不要鱼,那要什么?”其中一个学生不客气地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宝贝——高级钓竿。”廖老师惊诧地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学生答:“那篓鱼虽然多,可很快就会吃完的。我要是有您这宝贝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鱼了,  相似文献   

11.
八百里洞庭水域辽阔,港汊纵横,自古盛产鱼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洞庭鱼》说:“洞庭鱼可拾,不假更乘罾。闹若雨前蚊,多于秋后蝇。”这是多么生动的描绘!洞庭湖不但盛产一般的淡水鱼,而且还盛产大量珍稀名贵的鱼类,其中在岳阳洞庭湖水域产有一种洁白细小的鱼叫银鱼。说起银鱼,有这么一段来历:相传王母娘娘的两根银簪掉落在洞庭湖,化成了洁如水晶白如银、体形细小的一对银鱼。它们繁衍生息,后代兴旺。据清代《巴陵县志》记载:“银鱼产洞庭湖岳阳君山水域,中外名产矣。”《湖南通志》也载:“洞庭岳阳出银鱼,以大小相杂者佳,谓之带子银鱼。…  相似文献   

12.
秦桧送错鱼     
秦桧当宰相时,宪圣皇后有一天召秦桧夫人人宫赐宴,其中有一道菜是清蒸淮河青鱼。皇后问秦桧夫人:“你吃过这种鱼吗?”秦桧夫人说:“这种鱼我吃很久了,而且比这个更大、更鲜,我明天就送一些进宫来。”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不少,但也不乏洁身自好、为政清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清官”们或赋诗拒贿以明志,或题文撰联以自诫,也有世人作诗赞颂他们。东汉庐江太守羊续是位清官,从不为不义之财所动,“布绸穿败,糊纸补之”。府丞焦俭两次给他送鱼,他都令人将鱼悬于屋檐,任其晒成臭鱼干。明代于谦写诗赞道:“喜剩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相似文献   

14.
古代有句名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意思是说:人与鱼一样,要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才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其乐融融,以致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构成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心理学家证实,环境的优劣对人一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晏子春秋》中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喷水不同。”人也是如此,生活在高雅文明的环境中,人的气质会变得高贵典雅;生活在粗俗的环境中,人会变得粗鲁野蛮。  相似文献   

15.
何谓“食鱼无反”?反者,翻转之义也;反又与“正”相对,反面也。从字面上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人们吃鱼时不要将鱼身翻转过来再吃鱼的反面。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社会风气 德国人好学、求进、礼貌,也不乏热情。不管乘什么车很少有抢上抢下抢座的现象,如果两个人相遇都是相互礼让。人们上得车来都先是依门而立,看到里边有座位时再去落坐,而不少人一坐下便拿出书报阅读,老年人则带上花镜也不浪费掉这段乘车的时间。这种好学求进的精神着实可佳。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阿拉伯人拿着一盆鱼,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日本人,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人。日本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可以在日本繁殖吗?繁殖这种鱼需要什么条件?成本贵吗?”中国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好吃吗?是清蒸的好吃还是红烧的更好吃?”德国人问阿拉伯人:“请您告诉我,您的鱼在动物学上属于  相似文献   

17.
百草园     
局长分鱼;名人趣事;人生箴言;四种人;“值班羊”;“三高”“体酸”喝芹素茶;买菜;  相似文献   

18.
1638年,明朝旅行家徐霞客驻足昆明时,便见过金线鲃。在其所著的《游太华山记》中提到:“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金线鱼便是滇池金线鲃。滇池金线鲃俗称金线鱼、小洞鱼,为云南四大名鱼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读史书,两则故事耐人寻味。一则是明朝朱元璋每逢启用一批官员总要上堂“告诫课”,现在的话即任前谈话,大意是: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水过日子,就像是守住“井底之泉”,井虽不满,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若是四处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一旦东窗事发,你将失去所有的一切,还要受牢狱之苦。另一则是战国时代鲁穆公手下的丞相公孙仪,喜欢吃鱼,刚当丞相时,送鱼的人纷纷上门,却被一一回绝。他说:  相似文献   

20.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见到水中的游鱼便对惠子说:“你看这鱼在水里游的多开心!”惠子却反问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