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夜,侵华日军策划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北平守军“伤亡极惨”,7月30日凌晨被迫全部撤离,古城“形同失守”。当日,伪“北平地方维持会”成立。8月8日中午,日军举行北平入城式,故都沦陷。次日,汉奸江朝宗就任“北平地方维持会”会长。8月19日,江又出任伪北平市政府市长。北平沦陷长达8年之久,直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共北平党组织在德州中学和济南师范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北平党组织在山东德州中学和济南师范等校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开展了宣传教育工作,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并组织其中的一部分人去了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从1939年到1...  相似文献   

3.
<正>1937年7月底,卢沟桥事变后不到一个月,北平全面沦陷。旋即,日本侵略者将北平作为侵占华北的重镇,实行残酷的军事法西斯统治。国难当头,面对风声鹤唳的白色恐怖,中共北平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当时尽管  相似文献   

4.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大举进犯我重要的战略城市,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和徐州相继沦陷,武汉一时成了全国政治、经济及军事的中心,同时也成了日寇攻击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接着,日军在华北地区扩大进攻,山西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面临最危险的关头,我八路军各师迅速出师抗日。9月中旬,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晋东北,9月25日,按照朱德、彭德怀电令,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一部,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了大批辎重和武器。平  相似文献   

6.
钱江 《党史博览》2005,(5):20-22
一1946年4月中旬,胡耀邦带着警卫员张成海离开北平的军调处中共代表团驻地,乘车来到张家口。他在北平已经患病多时,一到张家口就直接住进了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胡耀邦住院是由老熟人邱会作安排的。这所医院有一批医术高明的日本医生,其中有一位名叫稗田宪太郎。抗日战争时  相似文献   

7.
北平沦陷8年间(沦陷期间日本侵略者曾将北平改称北京,但中国政府一直未予承认,本文除引用资料和机构名称外,均称北平),日伪政权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军事、经济围剿;在抗日游击区,即所谓的“准治安区”实行  相似文献   

8.
北平沦陷后,中共在北平的地下组织坚持对敌斗争,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深入、扩大;平郊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北平的地下斗争提供了重要依托;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北平社会上层得到积极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组织和力量成为了北平人民抗战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福清两次沦陷。第一次沦陷137天;第二次沦陷 60天(县城5天,海口60天)。日军侵占福清的时间不长,暴行却罄竹难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狂炸滥烧 日军在向福清发动第一次进攻之前,就5次派飞机轰炸融城。第一次是1939年5月27日,一架日机窜到融城上空,投弹数枚,炸毁较场埔乾房屋数  相似文献   

10.
<正>北平沦陷后,日本在这座城市进行了一场"软性侵略",或者称"文化侵略",力图从精神领域消解沦陷区民众的心灵世界,使之从民族心理层面完全接受日本的统治。一、严密控制出版、传媒。日伪政权对于出版、传媒的控制十分严密,构建专门的舆论管制体系,主导北平地区的媒体宣传。除了日本内  相似文献   

11.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场战役前后历时3个月,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据有关史料,日军投入20多万兵力,伤亡4万余人;国军投入70万兵力,伤亡30多万人。1937年11月12日国军全面溃退,上海沦陷。  相似文献   

12.
70周年     
《湘潮》2019,(2)
正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1月14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对拒绝投降的天津守敌发起总攻,解放天津。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于1月下旬率部接受和平改编,东北野战军随即进入北平接管防务。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盛大的进驻北平入城仪式。至此,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三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其任务是主持抗日宣传工作。继之而组建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文工会”)更加出色地推动、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文学、艺术界统战工作的任务。有力地聚集了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推动了抗战文化的发展;为动员民众奋起抗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新中国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准备了干部,培育了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年月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先后侵占了北平、天津和华北许多地方。随即又先后攻占上海和首都南京……  相似文献   

14.
1937年北平沦陷后,作为教会大学的燕京大学继续留在北平办学,直至1941年年底被日军关闭。其间,在教会学校背景的保护下,燕京大学师生开展了各种抗日活动:燕京大学中共地下组织发动校内的民先队开展抗日宣传,组织进步读书会;燕京大学校方积极与日伪当局交涉,保护抗日学生,还组织护送学生进入根据地或大后方;司徒雷登、林迈可、赵承信等中外教师也通过不同方式支持了抗日战争。燕京大学的抗日活动成为沦陷区抗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其特殊性,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我教了一辈子书。抗日战争沦陷期间我在天津教过几年中学。1949年走出大学的校门又开始进大学教书。1991年,在进入古人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退休。直到1999年春天,我还以“业余爱好者”身份回到课堂讲了一学期课。做为一名老教书匠,不敢说我讲课、写...  相似文献   

16.
北平沦陷时期,中小学教育机构减少,校舍、校产被掠夺,学生人数下降,破坏了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奴化教育直接毒害北平青少年,具有釜底抽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图谋灭亡中国的产物。事变引发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朝日新闻》作为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事变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以"号外"的形式刊登了消息。从卢沟桥事变到日军攻陷北平,《朝日新闻》在重要版面报道事变的进展,并断定事变的责任在中国方面,以煽动性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关注。《朝日新闻》还大量刊登国民"赤诚报国"捐款、慰问伤员等消息,发起"军用机捐款运动",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支持战争,煽动国内的战争情绪。本文以卢沟桥事变到北平沦陷近一个月的《朝日新闻》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朝日新闻》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道,阐释媒体与战争的关系,从新的视角探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持续八年的原因,拓展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沙敏 《北京党史》2008,(4):45-47
1949年,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古城——北平,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至今已有59年了。对此,有台湾学者曾经做过一个比较: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北平沦陷区与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接管北平,接收的是同一个城市,两个政党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宿县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我们一批青年学子,不愿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离开家乡到附近的蒋占区求学读书.然而蒋占区也并非一方净土,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步步沦陷,加之政府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使我们这些热血青年生活在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20.
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了一起美国士兵强奸北大女学生沈崇的事件,激起了北平、天津、南京、上海、重庆、杭州、武汉等各大城市的学生和其他各界人士的愤怒,一个声势浩大的“抗暴运动”如火如荼地席卷蒋管区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