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同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系统地规定了应急法制的基本方面,是我国应急法律体系中起着总体指导作用的龙头性法律,成为我国应急法制快速发展、趋向完备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与其他的应急法律规范一道,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制度规范作用。这部重要法律的出台,促使人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深入地认识我国应急法制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未来课题。  相似文献   

2.
制定有关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法律,应当认真研究国外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借鉴成功经验。本文简要介绍一下美、俄、英、德、法、日等国突发事件应急方面的法律制度。应急法律规范体系美国的危机应对体系向来为世人瞩目,其公共应急法制堪称现代国家应急法制的范本,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紧急状态法律体系。从效力等级看,最上位是宪法;其次是综合性法律《国家紧急状态法》;然后是单行法。此外,还有直接规范危机处理的应急预案和计划。其数量相当可观,内容十分详尽。俄罗斯的应急法律体系也相当完善,以宪法和紧急状态法为基础,制定…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公共应急法制体系中的“龙头性”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8月30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年1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共应急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是实现我国公共应急法治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4.
健全公共应急法制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各种对策中,建立公共应急法制是行政、经济等手段得以顺利和有效实施的重要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已有一定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尚不健全.公共应急法制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我国需健全公共应急法制,为切实提高政府及各阶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条款逐年增加,在自然灾害应急法制、事故灾难应急法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法制、综合性应急法制中均有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条款、参与环节和工作主体不断丰富发展,体现了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由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应急管理机制是人类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期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相对固定的策略和方法;应急管理体制是运行这些策略和方法的组织载体;应急法制则是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核心内容的法律化表现形式.因此,应急法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其目标是及时回应应急管理机制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需求,将其上升为法律并给予良好实施,以保障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有序、有力运行,在我国当前的重点则是完善应急指挥机构、应急保障体系、现场应急决策三个方面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滕宏庆 《求索》2010,(10):178-179
现代国家一方面在宪法中设立非常限制条款,制定人权最低保障标准,另一方面通过贯彻立法者的法律保留原则和国家应急权的比例原则,从而构建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这也为我国完善应急法制中公民权利保障内容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康泰 《中国减灾》2004,(11):42-43
我国一般把自然灾害分为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七类。我国现行的灾害应急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分别针对这七类灾害确立了灾害应急法律制度。灾害应急法律制度,是指国家针对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制定的有关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灾害应急法律制度是国家危机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及时有效处置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我国灾害应急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从现行的自然灾害应急…  相似文献   

9.
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它的实施,堪称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行政许可法第一次明确了设定行政许可的权限划分,彰显了依法行政的法治主题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全新理念。在行政许可法法制之光的照耀下,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重重难题,都将纳入新的法制框架中予以破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将极大推进。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地构建法制化、系统化应急机制是应急制度建立与完善的首要任务,而构建应急法制的理论体系业已成为完善其制度设计的首要问题。应急法制作为应急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的完善与充实,明晰应急法制的基本原则则是在理论上对应急法制正确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行政检查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职权行为,它具有强制力和羁束力,其实施常常以限制或剥夺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代价。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有关行政检查的法律规范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完善而统一的程序性规范。因此,从程序上规范和控制行政检查,就成为构建行政检查法制体系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张磊 《中国减灾》2007,(12):15-16
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出台,为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法治基础,为在自然灾害应急情况下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设立了程序规范,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旅游立法的滞后性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念富强 《人大研究》2005,(11):33-34
健全的旅游立法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建立和良性发展的法制前提和保障。加快旅游立法是培育、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应对和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建立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步骤。许多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和法制比较完善的国家,旅游法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以部门法为主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框架体系,但是从部门法的角度看,我国旅游法律还存在着严重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已给发展旅游业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为了赚钱,在…  相似文献   

14.
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出台的主要应急管理政策和法律可以看到,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基本上沿着"从主要依靠政策进行救援体制和机制建设,到全面重视‘一案三制’的体系建设;从重视加强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到强调领导干部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的路径向前发展。未来我国应继续充分发挥政策的灵活性及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指引作用,充分发挥法制的强制性及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依据和保障作用,以加强"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黄庆畅 《中国人大》2008,(12):25-26
6月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公布实施,此时距地震发生还不到一个月。速度之快,在我国立法中还不多见。因此,有学者称此是我国应急法制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条例出台很及时,其内容如何?对人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救援队伍已成为我国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也应当得到完善的法律规范。本文从建设主体、队伍成员、培训演练、政府支持、权益保障五个维度对现有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推动自然灾害社会救援队伍依法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谈县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机构如何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张何生·熊梨芳我国第一部规范行政处罚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已颁布实施,这是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行政处罚是国家法律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  相似文献   

18.
WTO与我国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的法律体系几乎包容了所有国际贸易以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活动 ,尤其是为各成员国政府的行政行为提供了规范、透明的法律准则。WTO法律框架中对政府行为司法审查的制度安排无疑会对我国行政法制的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田纪云副委员长在厦门市市、区(县)人大负责同志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完备的法制,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健全,法制的完善又会进一步促进经盘繁荣和社会进步。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的规范、引导、推进  相似文献   

20.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诉讼替代程序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已经有初步探索,而现行法律对于刑事和解程序尚无明确规定,导致各地方在实施过程中标准不一、形式各异。为保证我国法制的严肃和统一,必须立足于我国法律传统和法律制度的基础,吸收国际刑事和解的理论与经验,从程序规范的角度对刑事和解进行分析,进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和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