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被称之为"次级情感依赖"。从个体发展来看,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从社会成因来看,当代中国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即在商业化媒体同资本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青少年对偶像的情感迁移可能被极致化商业利用,而演变为一种"粉丝经济"的工具。因此,政府部门、工商业界、传媒影视行业、教育工作者等社会主体,应达成共识、共同努力,科学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加强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相似文献   

2.
直面崇拜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与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分析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表现与心理机制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存在“以偶像为中心”的他恋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型等几种不同的行为类型,在心理动因上则表现出理想我的投射、现实我的肯定、认同与归属的需要以及渲泄缓解压力的需要等几个方面。这种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具有积极地引导与调节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偶像崇拜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宏忠 《青年探索》2001,1(6):20-22
偶像崇拜体现了青少年这一跃动的群体对社会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回应,青少年对偶像的类型选择及行为表征无不契合其特定的心理状态。作为基本社会化进程中一个正常的现象,偶像崇拜预示着青少年追求理想和成就及对实现自我的渴望。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传统的榜样教育仍有很大价值,但应在结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中,共同完成基本社会化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根据最近岛内发布的一条消息,台中市乡林户外生活基金会前不久对台湾15岁到20岁的583名青少年从事有关偶像崇拜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岛内这一年龄层的青少年当中,有855%的人每月花在偶像及周边产品的...  相似文献   

5.
有个偶像容易,成为偶像难。一个28岁的农家小伙儿,从来没见过自己的偶像史玉柱,却从他的经历当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成就了一番事业。一份怎样的偶像崇拜,让杨井历尽波折之后把瓦缸小吃做成了“中华名小吃”,并成就了他的创富人生?  相似文献   

6.
自我同一性视域中的青少年偶像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视角看,偶像崇拜的流行与青少年寻求自我同一性,进行自我建构和自我社会化密切相关.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者必须引导青少年去读懂偶像及偶像的本质内涵,偶像所代表的意义,使青少年明白为何崇拜,崇拜什么,怎样崇拜,帮助青少年形成一种理性的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7.
试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十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化的到来 ,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青少年作为网络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 ,必将受到网络的强烈冲击。本文试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十种危害。  相似文献   

8.
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有着特定技术“偏向”和文化“偏向”的新媒介,催生了新的粉丝文化,承载着青年群体不同于现实的乌托邦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虚拟偶像顶流的A-SOUL,其起伏缠绕着资本方、中之人和粉丝等不同力量的共振和博弈,成为对这一新的粉丝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粉丝和虚拟偶像A-SOUL构建了更为亲密、双向奔赴、共情共生的准社会关系,来自不同亚文化圈层的粉丝之间搭建起互联网文化的“巴别塔”,但是不同力量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永不塌房的女团”最终走向塌房。然而,这场青年群体尝试构建亲密关系乌托邦的试验仍然有其积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课题组实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问卷调查,对于青少年中的“偶像崇拜”现象,重点关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偶像崇拜”的比例和方式;(2)“偶像崇拜”的原因和认识;(3)“偶像崇拜”的体验与收获;(4)“偶像崇拜”的周围反应和对应。调查研究的目的和追求,是想获取当代中国青少年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其自身对“偶像崇拜”现象的看法和体认,反思我们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评价或担忧,审视我们对这类言行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从而试图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更有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方案、更符合青少年现实需求的教育办法,来推进我国青少年阶段的人生辅导和素质教育,并同时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袁元 《今日广西》2008,(1):30-32
随着国内大型选秀类节目的热播,“粉丝”经济伴随着尖叫、荧光棒走上前台,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粉丝”是英文Fans(迷、狂热者)的中文谐音。“粉丝”如何搅动经济?其又有怎样不同于其它经济类型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在青少年中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无处不在的影响。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主要群体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青春期)和生理特征,对偶像的崇拜更凸显出独特的方式和特点,他们对偶像的自由感知和多元理解能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中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这对于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状况十分必要。由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天津市两所中学在校生的三个初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和两个高中年级(高一、高二),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份,有效回收率为83.0%。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偶像崇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少年儿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雷锋是这些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榜样,也是他们最崇拜的10位偶像中唯一一位非文艺体育明星式的人物;同时,超半数孩子不喜欢学校的榜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青年官兵对偶像的多元崇拜,是一种军营文化的嬗变现象。它印证人们步出了“神化光环”笼罩着的“迷谷”,又叠影出打破盲目后新的迷惘。对此,我们既不可无动于衷,亦不必大惊小怪;科学的态度是启发诱导,强标固本,引导官兵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不能把“琉璃球”当“珍珠”。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人类需要一点偶像崇拜,就象需要空气一样。然而,由于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迥异,心目中的偶像也大相径庭,甚至有的把“野雉”当“凤凰”,把“琉璃球”当“珍珠”。这就要对偶像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诚然,崇拜谁是个人的自由,更不能要求偶像的“清一色”。但是,犹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谈到的,俄国上流社会以柔弱、萎顿、慵倦,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京市四所学校726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85.8%的中学生有崇拜的偶像。“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身边人物”、“政治人物”和“文学家”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类型。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类型分布有着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校际差异。男女中学生均主要以男性为崇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15.
“皂”梦人     
一个盲人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两个盲人可以用什么样的选择重塑自己的命运?对于一个前半生生活在光明,后半生要在黑暗中度过的人来说,他们经历的痛苦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而一块小小的香皂,仿若一支支烛光点亮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他们创业的源头,他们因“皂”相识。用“皂”圆梦,他们的事业,让他们梦里飘香.香溢满城。  相似文献   

16.
关注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偶像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青少年由于其自身所在的年龄阶段和社会环境,他们的偶像崇拜又具有不同特征和原因。本文将以青少年这一群体为出发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试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蔡骐 《传承》2012,(17):58-58
对青少年粉丝而言,大众媒介及其偶像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和所呈现的现实却经常缺乏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针对青少年粉丝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通过学校、家庭、媒体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偶像崇拜原因的发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晓辉 《青年探索》2006,44(5):59-62
自编偶像崇拜原因调查问卷,对南京市726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感官舒快”和“社会性品质学习”是中学生偶像崇拜原因的两个主要因素。(2)偶像崇拜原因两个主要因素得分因崇拜的偶像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3)在偶像崇拜原因的两个主要因素中,男女中学生只在“感官舒快”得分上有显著差异。(4)在整个中学生阶段,“感官舒快”得分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社会性品质学习”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一个自己都需要人照顾的柔弱残疾女子,却帮助了许许多多有心理困惑的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是宜昌市第一个自学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残疾人; 宜昌市第一条私人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的创办人; 宜昌市第一家社区心理咨询网站的版主; 宜昌市第一个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咨询服务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 在社区青少年眼中,她是一盏以自己的心血为芯的灯,燃烧自己,为别人照亮一段路程,她被广大青少年亲切地称为——  相似文献   

20.
偶像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青少年由于其自身所在的年龄阶段和社会环境,他们的偶像崇拜又具有不同特征和原因.本文将以青少年这一群体为出发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试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