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什么,目前哲学界仍见仁见智尚无定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几种规定的质疑的分析,考察哲学史上哲学与科学分化的历史行程,及与此相伴随的主客体观的确立和科学解决,作者认为以实践——认识为中介的主客体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主客体统一关系的认识方面。  相似文献   

2.
陈思莲 《前沿》2011,(21):67-70
人类总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思维方式不同,观察世界角度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思维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要探讨哲学思维方式的真正特征,必须要从哲学发展历史的角度来阐述。本文仅围绕"蜘蛛结网"的角度来解读从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后现代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文中逻辑归结点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才是目前较为合理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范德华 《思想战线》2012,38(2):125-126
一、哲学功能的拓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从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享受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功能。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是,如果仅仅只讲认识世界和  相似文献   

4.
李留义 《求索》2007,(7):116-1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动态的、历史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一种理论反思与提升,是中国人民自觉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运用到实际中的思维方式的外化,这种思维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得以对话的可能性条件,并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实背后的内在支撑就是中国具体国情的需要,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趋势,从而使中国的社会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5.
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具有导向作用,哲学语言的发展促使着哲学思维的发展.因为哲学语言本身具有着开放性和“内在的”创造功能,无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上看,还是从人类社会范围的横向上看都是开放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哲学语言,引导和促使着哲学思维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李友富  曹小荣 《前沿》2004,2(3):23-2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演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概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哲学主题的形式演化可归结为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社会历史存在论 ,列宁、毛泽东时期的认识论 ;当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时期的实践论 ,不同时期的哲学主题的凸现主要是由社会现实、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对象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真正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和哲学成果的结晶,它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光辉灿烂,特别是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把一切物质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来理解。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脱离人、脱离实践去研究抽象的本质、存在和本体,而是研究实践和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切关系、物质,从而使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哲学研究对象发生了转向。而这一转向不仅使哲学的性质、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且使哲学研究的问题域、视域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不同于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独特品格和特性。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学本体论,但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哲学总是把“本体”理…  相似文献   

9.
论哲学反思思维的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是哲学思维的特性,哲学反思思维具有事后之思、纯粹之思、本质性之思和批判性之思等特点。哲学反思思维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是事业成功的伴侣,是人生征途的灯塔。人类不断在发展中反思,又在反思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角度看,价值哲学形态的演进大体上经历了“从价值的视域研究人”,“从人的视域研究价值”,以及进而将二者相统一的思维嬗变过程。这种哲学形态的演进客观地展现了人类在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中曲折行进的实践历程。与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形态相比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同样主张两种思维模式的统一,所不同的是,它力求在新的哲学基础上实现二者的统一,这种新的哲学基础就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先在性、存在方式的系统普遍性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