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趋势下,很多外国人涌入韩国这个由单一民族组成的社会成为移住民。为了让本国人跟外来移民和平共处,韩国政府改变了一如既往的同化主义政策,韩国学术界也陆续提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建议。韩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从仅针对少数弱势群体和种族进行教育,开始转向针对所有韩国民众进行以平等、自由、正义、尊严为哲学基础的公民素质教育。这种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让韩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和新来的少数移民者及其子女们一起,共同建设平等和睦的和谐社会。本文研究了韩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过程,进而了解韩国多元文化社会的现状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与中国社会福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改善和提高中国人民的社会福利。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层次转型和变化。在计划经济社会福利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社会建设,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改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韩国逐步意识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开启了其追求公共外交突破的新阶段。基于塑造一个良好、健康和正面的国家形象目的,韩国政府和韩国民间组织拉开了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耕作的序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韩国文化逐渐被定位为韩国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之一。韩文化在传播过程增进了韩国对外交流以及加强了国际社会对韩国的认同感,同时,韩国公共外交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技术变革等限制因素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4.
韩国妇女热线(KWHL)创立于1983年,是一个国家级的妇女组织,在全国设有10个分支机构。韩国妇女热线是韩国妇女人权运动中最活跃的非政府组织,妇女热线的目的是保护妇女的人权和妇女的福利,争取家庭、工作场所和社会中的性别平等。韩国妇女热线还希望促使广大妇女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热线致力于消除家庭内暴力、性暴力和其他形式的针对妇女的暴力;促进立法和法律体系的改革;为性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援助;争取就业上的平等权利;推进韩国的民主化和团结。 韩国妇女热线围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家庭变化,主要研究了东亚社会中的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这四个社会中电视剧是如何对家庭和家庭关系进行再现的。该研究的研究范围如下:首先是对电视剧中再现的家庭结构和状态进行分析;其次集中研究家庭关系;最后将关注点放在了电视剧中再现的个体性问题上。通过研究可知,从家庭自身的中心性层面来看,韩国最为明显,而日本并不是从基础的家庭关系,而是从新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中国不同于日本和韩国,家庭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庭结构。同在中华文化圈的台湾地区则在乡土剧这一类型里,主要是强大的家长式权威下的两代为中心的家庭。  相似文献   

6.
鉴于东北亚历史的特殊性,本文注意到东北亚很难像欧盟等其他区域共同体那样实现整合,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加强文化艺术与文化产业方面交流的方案。考虑到21世纪超国家主义、区域整合症候的最大因素是通讯的发达,提出了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媒体整合与共享的方案。为了通过感性与理论性的共享而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交流,提出了通过重要的前导产业即文化资源的交流与体验、文化信息内容的共同制作与交流的形式来推动经济与文化方面交流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7.
韩国政府在制定国家品牌形象战略的过程中,缺乏对国家品牌哲学和韩国文化美学的真诚反省。本文将探讨通过确立文化认同建立韩国国家品牌这一课题。为此,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考察传统文化和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第二,讨论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将传统文化的哲学和美学符号化的方案;第三,讨论关于通过传统文化和韩流的融合提升国家品牌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中国青少年如何认识和看待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少年对日意识调查”课题组将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程度作为调研对象,于2008年9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问卷调查。通过此次对日意识调查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其主流意识是正确的,地域环境、教育背景、互联网和日本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对日认知有一定影响。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当代中国青少年在不忘历史、正视历史的前提下,能够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和认识日本。  相似文献   

9.
方国根 《当代韩国》2009,(1):99-100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甚至兴起了一股“韩流”,这与中韩两国同属“儒教文化圈”的文化认同不无关联。但是,我们要了解当下韩国社会,就必须深入探究韩国的深层文化——儒学。就学术研究而言,从东亚视域来考察和探讨中国儒学或韩国儒学,是当今学界众多学者颇为关注的热点领域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娟  杨杰 《当代韩国》2010,(1):72-79
朝鲜朝后期,小说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其中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类小说用其所选取的"家庭生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探求。从根本意义上讲,"家庭小说"的这种"平凡"叙事突破了韩国古代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念,蕴含着作家看待生活的独特价值观和心态。也正是因为它能深入到具体生活中,去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才使得它能用忠于生活而又不照搬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去创作。深入剖析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品、人物塑造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能够把握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作品所体现出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韩国文化外交是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和体现。韩国文化外交卓有成效,其路径主要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方面。韩国文化外交的启示在于:经济现代化是文化外交的物质保障;政治民主化是文化外交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社会建设是文化外交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明确的文化产业政策是文化外交的直接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韩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韩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韩国经济是60年代初开始起飞的,但当时政府实行“先增长后分配”政策,直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重视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问题。现在韩国已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正在努力使其完善。 韩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发展起来的。60年代以前,韩国经济落后,社会混乱,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60年代初发动军事政变上台的朴正熙政府把发展经济和建设福利国家定为  相似文献   

13.
沈晓雷 《当代韩国》2010,(4):123-125
《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一书由北京大学尹保云教授所著,由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该书主要回顾了韩国建国直至卢武铉政府时期韩国的民主发展过程,揭示在威权主义过渡阶段的民主形式与本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方方面面的性质与特点,从而拓展我们关于民主发展的一些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认识。全书由前言、第一至第九章、结语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前言主要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意图;第一章提出了民主、威权主义等概念;第二章介绍了韩国的本文文化资源,即儒教传统文化;第三至第七章回顾了韩国民主化的发展历程;第八章则分析了公民社会与民主的相互作用;第九章为韩国的政党体系及政党发展;最后为结论部分,对韩国这一儒教国家的民主化历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和改变。一国政治文化主要依赖于内部诸条件的相互作用与耦合,但外部因素也是影响政治文化乃至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变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韩国社会经历过多次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的解体、分化与重组。韩国政治文化及其社会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受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巨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三国对韩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分析韩国政治社会化的历史与现实,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大国协调继承了传统大国协调通过外交会议、协商来决策的方式,治理领域由传统的军事安全扩展到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从新大国协调的起源看,美国作为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开始起领导作用。本文通过考察"七国集团"的治理结构,发现美国领导下的多国合作是新大国协调最有意义的制度创新。这种一国领导、多国合作的特点不同于历史上的传统大国协调的治理体制,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多边安全治理机制。由于这种领导的存在,新大国协调产生了明显的治理效果,主要包括:形成美国意志主导下的大国共同立场、应对国际危机的大国集体反应、其他大国对美国身份的认可以及美国对其他大国分配治理任务。  相似文献   

16.
我经常听到来到韩国的外国留学生就韩国人“既神奇又奇怪”的行动而提出疑问。这些疑问尽管有时会令人感到惶恐,但同时也有很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我把自己认识的外国留学生的提问和因特网上的提问收集起来,一共挑选了74个问题。在挑选中,并没有特别考虑问题的数量,也没有向某一方面倾斜,只是尽可能广泛地挑选与韩国文化有关的问题。具体内容是韩国人的本性、习惯、礼仪和传统意识、礼节、接入待物与行为方式、语言和价值观、宗教与民俗、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娱乐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此外的生活文化等。限制篇幅的要求,本文只选择了其中的11个提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韩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适应国际外交环境的变化,李明博政府确立了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转换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但是,近些年韩国与中国民间关系龃龉丛生的现实,却折射了韩国公共外交进一步发展的深层障碍。如何超越障碍是韩国公共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柳承烨  金源坤 《当代韩国》2009,(2):48-52,47
本文首先对“韩流”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韩剧在中国和日本的流行状况,并就上述地区韩剧关注度逐渐下降的现象,提出了激活“韩流”的几项政策方案。作者指出,“韩流”现象并不只是昙花一现,希望本文能对推广韩国文化及韩国文化沟通交流机构的建立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在持续推广“韩流”的同时,能够促进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韩流开始在中国流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流的传入为中国人提供了可以体验更多外来文化的机会。通过韩流,中国人不仅了解和认识了韩国和韩国文化,而且受其启发,在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由于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中国人对韩流及韩国文化没有太多的异化感和隔阂感,总体接受过程较为平顺。由于每个人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喜好标准和审美取向等不同,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也不尽相同。韩流若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文化建设领域,两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合作,并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不断汲取营养,继续为两国的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全面铺开,经历了起步、兴盛和平稳发展3个大的阶段。中日青少年交流主要有交流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交流密切度与政治关联极大,交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着眼长远,走向机制化以及矛盾与发展相辅相成5个显而易见的特点。两国青少年交流对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最突出的表现为有利于拉近两国国民距离,增进国民感情;有利于减少两国民间误解,增强政治互信。展望未来两国青少年交流,两国应该采取着力建立中日青少年交流长效机制、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加大两国留学生交流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