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国平衡外交"是指不排除大国在东南亚的存在和影响,利用各大国的优势、它们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对权力的追求,主动与其发展政治、经济、安全等全方位关系;同时,防止任何大国的势力过于强大,以实现大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均衡,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南海争议业已成为中国与某些东盟成员国乃至整个东盟组织之间政治和安全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成为东盟成员国对中国加大实施大国平衡外交的重点平台之一。东盟组织与其成员国对于大国平衡外交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目前,南海问题中呈现出的关注力量国际化、解决方法复杂化和权利诉求法理化,都对中国一向秉持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方针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东盟一直在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尤其是维持中、日、美三国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平衡.东亚峰会的召开使东盟的这种战略扩展到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而同时,东盟的地区主导作用又受到新的威胁和挑战,无疑这又会影响它实施这一战略.另外,美国的无暇东顾又使得东盟倍加担忧,从而迫使东盟召唤美国关注东南亚,以恢复大国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出于对本国实力地位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小国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时通常选择"大国平衡外交",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利益。根据不同标准,小国的"大国平衡外交"具有不同的类型。此外,小国实施"大国平衡"需要具备一定的国内外条件。文章认为,划分国家大小(强弱)应基于"多维度-多因素"视角;中国周边和前苏联地区的小国常采取"大国平衡外交";不能将"均势"、"制衡"和"平衡外交"相混同。基于上述观点,文章探讨了小国的"大国平衡外交"机理和马来西亚对中美的"大国平衡外交"实践,分析了马来西亚"大国平衡外交"的动机、特点和条件,并从中得出一些对中国外交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东盟在大国战略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在大国战略中的地位柳艳译1967年8月8日,东南亚五个国家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在曼谷成立一个泛东南亚的组织———东盟,到今年8月8日恰是东盟成立30周年的日子。东盟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经济发展迅速。会员国至...  相似文献   

5.
与大国相比,小/弱国是一种独特的国际行为主体,其外交政策要与自身的实力地位和国家利益相一致。面对两个存在一定竞争或对抗关系的大国,小/弱国通常采取"大国平衡"外交,而这种外交具有不同于大国视角的内在机理。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总统之后,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也迥异于上届政府,似乎呈现一种"亲中疏美"的趋势。实际上,杜特尔特政府不过是试图从上一届政府的对美"选边"倾向向"大国平衡"回调,其主要原因在于菲律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中美地区影响力的消长和杜特尔特的鲜明个性,基本目标是维护外交自主、谋求中国的经济帮助和维持大国平衡状态。在可预见的未来,在这种"大国平衡"外交框架下,美菲同盟仍将继续得到维持,但两国互信可能有所降低,菲律宾将减少对美国的防务依赖。  相似文献   

6.
7.
东向政策与大国平衡:印度东盟认知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荣 《东南亚研究》2006,(3):51-54,30
印度东盟关系的发展得益于印度的东向政策和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而双方认知的改变是其根源。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自独立后至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揭晓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企图以此来获取西方的支持与合作,实现国家的复兴。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不仅西方的资金,技术援助可望而不可即,而且大大加剧了国内危机,自身作为大国的存在和作用也一再受到西方的蔑视。严酷的现实,加上反对派在国家杜马选举中的崛起,使俄罗斯政府不得不转而实施“双头鹰外交”。年初,普里马科夫接任外长以后,进一步加快了外交政策的调整步伐。至此,俄罗斯已经凸现出“三环外交”的基本轮廓,其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国际体系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分析了印度的地缘战略形势和印度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阐述了印度的外交战略、外交理念上的"不结盟"与外交实践上的务实性和全方位性;并分析了印度在美、俄、中等大国中的关系以及印度的外交战略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与东盟的安全论东盟与周边大国的战略关系(中)曹云华东盟对日本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在历史上,除了泰国外,所有的东盟国家都遭受过日本皇军的铁蹄的蹂躏,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每一个东盟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会义愤膺、同仇敌忾。然而,最近几十年来,东盟...  相似文献   

11.
东盟对中国的崛起持欢迎态度,与此相应,东盟对原来中美日三个大国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进行了微妙的调整,即疏远美日、拥抱中国.东盟大国平衡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与国际形势的变革、中美日三国实力的变化及其对东盟外交政策功利性对比密切相关.对东盟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应审时度势,利用契机,从经济、政治安全和软实力外交等领域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从而为中国的和谐世界外交战略打下区域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盟的安全──论东盟与周边大国的战略关系(上)云华在亚太地区,三个与东南亚相邻的大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增长,引起了东盟各国的密切关注,这三个大国是中国、日本和印度。东盟各国普遍认为,美国的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与各种影响不断减弱,俄罗斯...  相似文献   

13.
印度与东盟的安全──论东盟与周边大国的战略关系(下)曹云华印度是东盟西北部最大的邻居,在陆上,印度与中印半岛的缅甸相毗部,在海上与东盟各国均十分接近。印度有8.7亿人口(1991年),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领工面积为32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地处印...  相似文献   

14.
1988年政变上台的缅甸新军人政权,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不得不努力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以稳定国内局势。在统治得到巩固后,缅甸新军人政权开始奉行大国平衡的外交政策,即在继续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努力改善与东盟、印度和日本的关系。本文还分析了缅甸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原因:内因是缅甸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升,外因是区域内外各有关国家对中国在缅甸及周边地区影响不断扩大存在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型经济、脆弱的生物多样性及人口贫困等因素,东盟国家易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负面影响。因此,东盟具有强烈的环境合作意愿。日本对东盟国家的环境外交以非约束原则为指导,形成了灵活的环境合作和激励机制,资金构成多元化。这些符合东盟国家的特点,十分具有针对性。当前,日本对东盟的环境外交机制包括东盟+3环境部长会议、东亚峰会环境部长会议以及日本—东盟环境合作对话。整体上,日本对东盟所推行的环境合作是以"生活质量伙伴"为核心,并为其整体的外交战略布局服务。这些环境合作主要集中在城市、低碳发展及空气污染治理等方面。日本的环境外交彰显其环境援助与项目的优势,形成了东盟与日本合作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国经济外交互动是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演进的重要力量。通过经济外交手段塑造有利于自身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近百年来大国通常的做法。文章通过梳理二战前后美英两国经济外交博弈及其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权力的关系发现,美国经济外交及其政策对于塑造和维护其国际政治经济的主导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经济外交战略运用的后起之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外交助推中国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融入者转变为建设者、改革者乃至成为新型全球经济治理的塑造者。由于特朗普政府实施"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路线,中美双方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互动的针对性和竞争性会进一步强化,中国需要与美国在相互调适中争取更大的制度性权力空间。  相似文献   

17.
大国经济外交,是大国以权势转移、塑造世界秩序为首要目标的经济外交,其主要特征是拥有大国实力、大国意愿和大国影响。由于中国经济外交仍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首要目标,因此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国经济外交。但中国具有实施大国经济外交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具备高效率运用经济实力的制度优势,以及义利并重的文明属性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未来中国实施大国经济外交的战略,是逐步确立大国雄心和大国意识,加强战略规划和打造大国均势体系,因国施策实施精细外交,与金砖国家等协同实施"共同经济外交战略"。中国要稳健审慎使用实力资源,渐进推进大国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18.
1946年,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帷幕,此后直至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方告结束,它标志着二战后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界的两极格局的告终,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事实上,东西方关系的解冻,早在60~7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这时的苏联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的苏联对外战略进行一些评述,以说明“冷战”结束并非突如其来,它有一个逐步进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叶利钦选择了有利时机,在任期届满之前卸任,将总统的权杖递给了普京,为普京大选获胜辟了一条便道。 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稳定和发展经济、走强国之路的必要条件。今年3月24日,俄罗斯安全会议通过“外交新构想”,特别强调要“保护俄罗斯境外经济利益”。这表明普京将外交重点由政治转向了经济。可以预见,普京旨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以谋求  相似文献   

20.
"大国情结"不仅是印度外交战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对其安全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应充分重视印度"大国情结",积极主动地回应其对华友好面,淡化中印结构性矛盾,力图促成印度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或至少避免成为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