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16条指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要进一步完善举证责任制度,要建立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庭前交换证据制度。本文拟就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的存在价值、各国相关制度的比较、我国建立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的构想、以及建立庭前交换证据制度面临的困难等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的价值分析 (一)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的诉讼公正价值 1.保证双方充分准备,防止“突然袭击”,做到以证据打官司。在我国诉讼实践中,有的当事人或律师经常在案件开庭之前,故意不向法庭提供自己已收集…  相似文献   

2.
民事举证责任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制度,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是大家共同探索的问题。在实行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我们采用庭前交换证据的方式来明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规范当事人的举证行为,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庭前交换证据即是在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案件前,由审判人员召集双方当事人,使其将搜集的证据在指定期限内提交法院,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证据副本交换的一种操作规程。房前交换证据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人民法院主持下的当事人之间庭前交换证据是民‘事…  相似文献   

3.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就是指规定案件在开庭审理前证据交换的主体、范围、形式、时限等制度的总和。本文根据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弥补建议。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关于做好庭前必要准备及时开庭审理问题中明确规定:对“案件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由此,在司法解释中确立了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然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故有必要从我国的审判实践出发,定义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并深入阐述此制度在我国实行的意义;更有必要通过比较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在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发展情况和先进思想,分析我国目前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不足并对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唯此,对于我国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所提的意见和建议才是有分量、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一、审判人员不愿启动庭前证据交换程序的原因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重要内容,是民事审判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据该《规定》第37条的规定,进行庭前证据交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二是对于证据较多、案情复杂疑难的案件,人民法院依职权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但实际操作起来,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以致司法实践中多数法官都不愿意启动该制度。是审判人员对庭…  相似文献   

7.
庭前证据交换实务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事诉讼中的庭前证据交换 ,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开庭审理前 ,组织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互相交换已经持有的、证明各自诉讼主张的各种证据的活动 ,即证据开示制度。这一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并未规定 ,而是近几年来各地人民法院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 ,由法官主导的审问制向引导双方当事人对抗制的转变过程中所作的探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对此作了肯定 ,明确规定“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 ,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一强调庭前准备活动 ,是现代诉讼程序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庭前证据交换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及证据失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 言  当中国的学术界仍在对是否应引入庭前证据交换规则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时,中国的司法实践部门已借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东风,本着改革中摸索和尝试的精神,大胆地推出了庭前证据交换规则。  1997年6月2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推出了《经济纠纷诉讼证据规则》(试行)。该规则第11条用4款对证据交换制度作了系统规定:“当事人应在开庭审理前互相交换证据。除当事人同意外,证据未经交换,开庭审理时不予质证。”“当事人可以在开庭审理前补充提供证据。补充提供证据应在开庭审理前3日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外省市的应…  相似文献   

9.
试论建立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珺 《政治与法律》2001,1(1):52-58
我国法律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构建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决不可照搬西方国家的规定.法律环境的内在制约决定了我国该项制度的构建必然体现过渡性、阶段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律师职业的发达及法律援助制度等配套措施的健全而逐步调整完善,最终达到当事人充分举证、交换证据,而法官完全中立裁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02年4月1日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确定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产物,具有重要意义。此规定已施行三年有余,而法学界人士对此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1.
在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以“司法公正与效率”为今后一个时期审判工作的主旋律的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尽快地建立和完善我国以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举证时限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庭前准备程序是完全必要的。在此,我们仅就建立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具体构想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这项司法改革举措经过了初步的探索阶段,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肯定,但由于思想不统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目标,实践中摇摆反复,常常流于形式,未能取得预想中的效果。这与改革过程中对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取向究竟孰轻孰重不能很好把握有直接关系。庭前证据交换应以效率为追求,该项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而非追求公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公正。程序效率本身暗含着程序公正,这是在遵守程序框架内的效率,而不是超越程序的非法效率,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促进公正。譬如交换证据后不仅可以提高庭审效率,也避免了一方当事人搞证据突袭从中渔利的不公平现象。因此我们只需考虑如何在符合现行法律的基础上设计出并具体实施能提高整体诉讼效率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既可,没有必要再为是否会影响公正而担心,以至于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背离改革的初衷,使制度创新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3.
李爽 《行政与法》2002,(9):74-75
民事诉讼中的庭前证据交换,是固定证据,明确案件争议焦点的诉讼活动,是我国证据制度完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深入,对证据制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证据交换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交换制度初探程政举证据交换,是指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自愿地或按照审判人员的指令把与争议有关的所有证据交给对方的一种证据制度。证据交换制度也是学者们探讨的审判方式改革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求同仁指教。一、建立证据交换制度的必要性目前,在我...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证据展示(Disclosure of Evidence),又称证据开示或证据公开,是英美法系的一种证据制度,是指控辩双方或者一方在开庭审判前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向对方披露已方所掌握或控制的诉讼证据和有关资料的一项制度。《布莱克法律辞典》称,“证据展示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取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作准备”。实质上证据展示是审判前在控方和辩方之间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在三大诉讼中都借鉴吸收了国外的证据开示制度(discovery),初步形成了证据交换制度。旨在使当事人双方在开庭审理前能对对方所要出示的证据有一定知悉,从而防止对方突然的证据偷袭。但对我国目前整体法律环境而言,只是对国外先进制度粗疏的模仿,还有诸多缺陷与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7.
赵旭明 《犯罪研究》2000,(6):16-19,48
人民法院在审判刑事案件中,接触最多、歧义最大、判断难度最高的证据是言词证据。言词证据的收集具有技术含量少、获取效率高、办案成本低等特点,历来备受办案人员重视。另一方面,言词证据的运作也存在准确性低、稳定性差的致命弊端。如缺乏相应的规则,极可能酿成错案,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立法机关和刑事诉讼专家均高度重视并着力研究言词证据的运用规则,使之日趋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此也在予以规范,并且已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随着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探索制定有中国特色的、专门的刑事证据规则,以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司法公正,这一任务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本文试图从人民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角度,对言词证据的运用规则作初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的证据法立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报》曾刊载了一篇题为《被告人辩护权被重视了》的报道,介绍了某检察院就一起合同诈骗案举行庭前证据开示会的情况。该报道称,通过证据开示,该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的无罪、罪轻的意见更加重视了,让他们有了充分行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中庭前证据展示不宜由法官来主持,证据展示的控方主体是主诉检察官,申请证据展示应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律师的一项诉讼权利,同时控方也可提起证据展示程序,证据展示的时间应在检察机关受理公诉案件之日起,到开庭之日止这段时间内进行。  相似文献   

20.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庭审方式已经由过去的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发展为一定程度的当事人主义抗辩式的诉讼模式,这一改革是我国刑事程序立法的一大进步。如何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成为当今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