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生在百年之前清末时期的宪政运动,是中国百年宪政史的发端。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转型时期后,终于迸发出了代表资产阶级先进政治制度的火花。虽然只能算是灵光乍现,但是其对中国的宪政历史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清末宪政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可以汲取对于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宪政和法治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3.
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是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政治文明以及制度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强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加强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度重视宪政的具体制度、具体程序的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党内民主;并且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实施了《宪法大纲》,进行宪政建设:健全了选举制度,完善了代表会议制度,保障了根据地的人权,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培育了社会新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进行宪政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为核心,必须重视宪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7.
宪政发展模式与价值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宪政发展的时空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理论基础来看,一般把宪政发展模式分为内源发展型宪政和外源发展型宪政。中国的宪政之路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民主和自主对宪政而言,确实是不同层级的价值,在宪政的价值排序中自由的价值高于民主,把民主政治等同于宪政是有欠完善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宪政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宪政要义在于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而民主则主要解决政治权力的来源及其获得方式问题。为了达成一种宪法秩序,应在宪政与民主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实行宪政的关键在于“良宪之治”,而非“宪政程序化”。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民主与宪政的基本关系再一次成为学者与专家探讨的对象,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学说流派,本文作者在从根源上探讨民主与宪政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解。 相似文献
10.
1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权力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不能泛化,且政府权力不应介入市场功能的有效边界内。在对政府及工作人员权力“软约束”无效的条件下,必须引入宪政框架对政府权力予以约束。这既是宪政国家内在的本质规定.又是我国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要求。针对我国政府权力制约面临的现实障碍与宪政困境,必须从政府权力法制化、重构三权关系运行等方面入手,建立有针对性的政府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2.
责任政府建设对宪政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宪政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宪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的保障.在宪政视野中,责任政府建设就是要使政府成为民主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服务政府,从而防止政府腐败、保障政府服务人民.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加速政府理念更新、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权力规制、完善政府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3.
但凡一门以科学命名自身的学科之研究,其学科自立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知识,一为方法。宪法学作为一种科学,其自立亦由此二者来构架。宪法学之不能自立,缘由在于方法论受制于政治学,但是否可置宪法学知识个性构成及学科关联于不顾,单论成理,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另,宪法学方法论是混淆于政治学方法论中无从辨认,还是泯然于一般法学方法论中无法觅形,应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国家里,财政就是公共财政,而在我国可以说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旧式财政运行机制同新型市场经济体制激烈碰击之后悟出的真谛。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公共财政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公共政府的执政理念的角度,把握公共财政的实质性特征。以期探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16.
17.
政府监管模式类型化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由市场基础上,政府有限监管的经济模式已成为当今市场经济国家的共同选择趋势,各国政府在依据本国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府监管模式。监管模式的选择必须与本国国情和实际相符合,对不同国家政府监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更有效的政府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宪法思维不同于宪法精神、宪法价值、宪法文化、宪法信仰、宪法意识、宪法观念,它是指人们运用对宪法本身的认识来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宪法思维以宪法为媒介,以宪政为取向,是最重要的法律思维.基础性、纲领性、根本性、系统性与宪政性是宪法思维的基本特征,其中,基础性侧重从地位上讲,纲领性、根本性、系统性侧重从形式上讲,宪政性侧重从内容上讲. 相似文献
19.
从宪法到宪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 3月 ,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 ,包括人权、私有财产所有权、征收征用补偿权等重要权利已众望所归地进入了宪法 ,这意味着我国现行宪法向宪政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受到法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为进一步宣传这次宪法修改的精神 ,加深对宪法基本价值的理解 ,近日 ,在华东政法学院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从宪法到宪政”的博士论坛 ,论坛由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勤华教授主持。在论坛中 ,各位主题发言人围绕着“宪法”与“宪政”两大主题 ,从宪法文化、宪法观念、宪法价值、宪法制度与技术等角度出发 ,结合西方宪法传统和我国宪法制度与宪法实践 ,畅谈了各自对于宪法与宪政的认识与感悟 ,并展望了我国宪法发展的基本脉向。本次论坛充分实现了策划的基本目标 ,对于进一步宣传宪法、研究宪法、贯彻宪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宪法学立足于保障个人财产权和限制政府权力,从而为矫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提供了新的、也是更为根本性的思路,这就是必须从宪法上明确对个人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的保护,并严格限制政府的财政权和货币发行权,使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置于民主监督之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