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当一批批的“80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汇入到社会的主流行列里来,成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大军的时候,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查建英紧赶慢赶地完成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访谈录,这些社会精英们大多成长、成名于八十年代,故此书名为《八十年代访谈录》。这是一次回顾与检阅,踩着历史的节拍,追溯由八十年代延续而来的文化与艺术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2.
程昭星 《新东方》2010,(5):63-67
发生在沈阳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69年。在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尤其是中日两国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但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历史的,特别是更不会忘记“九一八”事变这段创痛深刻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抗战的历史一直是中国人民生动丰富而又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教材,今天我们研究这段历史,对于借鉴既往,教育后人,  相似文献   

3.
一幅图是一段历史,是一个见证,它记录了一座“皇城”的变迁,记载了一座“京城”的过去、今天与将来。那里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呼唤民主政治王伟光(本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教授、哲学博士)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高扬的两面旗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如何发扬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当前实践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馆讲学时,有听众问我:在你漫长的劳改生涯中,最痛苦的经历是什么?我说,当属“文革”年代一场四月飞雪的记忆。对我来说,那是仅次于死亡的生命休克。笔者现将这段剜心的历史伤痛呈现给今天的读者,以“温故知新”。  相似文献   

6.
新论摘编     
中国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新中国历史上已有过两次“解放农民”,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一次“解放农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使全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免除了700亿斤粮食的地租,粮食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5%,也超过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18%。第二次“解放农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制度中解放出来,1978年到1985年,农业附加值增长55.4%;农村居…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争取国家统一方针政策。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在“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下,毛泽东还是多次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从八十年代初起,邓小平综观世界形势,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不失时机地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模式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  相似文献   

8.
启蒙要走向真正的建设,首先是法治建设 上世纪80年代,李泽厚是年轻人的“精神领袖”。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论断表现出了一个思想家独特的深度和穿透力,这些论断中的大部分,今天也不过时。  相似文献   

9.
略论走向应用的美学刘韵涵我国美学界在经历了五十年代的大论争和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之后,时下显得较为沉寂。但是,这种沉寂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生机,而是美学适应社会的需求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早在八十年代末就有人指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是走向成熟。如...  相似文献   

10.
李立 《统一论坛》2007,(2):36-38
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已过去60年,今天,我们纪念“二·二八”,就是要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创两岸中国人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中国大转折、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也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刚刚结束,党和人民面临着结束和总结过去、谋划和开辟未来的伟大历史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邓小平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党和人民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和崭新实践完成了这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在历届政府的规划中都是重要关键词。今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代民主政治下的社会改革到底有多难。改革的共识达成之难。“共识”,指的是在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坚持当初达成的一致诉求。在封建社会里,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较少考虑民意或不考虑民意,改革的“共识”,只要朝廷元老、大臣能够达成一致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3.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这一著名论断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日子里,回顾那段峥嵘岁月,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了不再让悲剧重演,为了使人们树立起“和平需要共同维护”的理念,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秉承这样的宗旨,本刊编发了《抗日烽火燃河南》、《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两文,借此鞭策我们肩负起历史重任,共同走向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作为一种过去式,已经成为历史并开始被人书写。20世纪90年代末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本文中是指1997年至2000年,适当上溯和下延一段时间),总结其文化现象或者以其文化现象总结为重点的著作却不可谓不多。评论家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了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总结中,把进行中的“历史”迅速文本化。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展开和历史的文本化具有共时性的现象。对这些以总结形式进行的文化研究论著做一个大致的考察,可以对理清20世纪90年代(以下简为90年代)文化研究的“历史”和“历史写作”起到辅助作用。90年代的中国被描述为“一种历史结束,另…  相似文献   

15.
今日最芳菲     
人生是漫长的阶梯,而今天就是漫漫阶梯中的一层台阶;人生又是不尽的链条,而今天就是无数链环中的一个环节。   逝去了的今天成为我们回顾的昨日,未来的今天就是我们展望的明日。   人生是在一个又一个的今天中延伸、拓展、充实。昨日与明日只是相对今天而言的时间概念,而唯有今天才是实实在在的日子。没有今天,昨日和明日也便无从谈起。人生的全部是由一个个的今天组合而成,所以没有今天,就无所谓人生。   今天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过去了就变成了昨日,成为历史,永不复回。所以,“一寸光阴一寸金”,“时不我待”也…  相似文献   

16.
读书     
《八十年代访谈录》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该书作者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引领留学生文学风潮的旅美作家, 书中收录了她与上世纪80年代引领潮流的11位风云人物,包括阿城、崔健、陈丹青、刘索拉等人关于80年代  相似文献   

17.
现在从过去演化而来,不懂得过去,就无法理解现在。故而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审视历史.以求发现其新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思考的历史,几乎都是前人思考过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今天所能做的只是对其“重新思考”而已。也惟有“重新思考”,我们才能不断发现历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知道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他的过去和现在,就能预知他的未来。”一个人如此,一个政党和一个政权亦如此。李登辉身上的外国影子在不久前出版的《台湾的主张》一书里,李登辉对于自己处于日据时期的童年,有着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的追述。“最大的幸福是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让我有机会接受完整的教育”Z日本统治台湾“若从历史观点来看,或许可算是个悲哀;但若从个人自身来说,毋宁是幸福”,“直到今天,我仍然感谢时代让我能有些体验,开启我幸福的人生”。因为父亲是日本刑警,“从小学、到中…  相似文献   

19.
陈志军  乌兰 《前沿》2002,(2):92-9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诞生的世界电视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育期后已经成为地球上最为人类依赖的传播和娱乐工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诞生的中国电视经历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体 ,并正在走向世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风起云涌的中国城市电视台在经历了短暂的创业辉煌后 ,开始体验“整合”和二次创业的阵痛。这就是电视业的历史和现实。站在新世纪的起点 ,无论我们回眸或前瞻都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一次新的浪潮 :因电视产业化而形成的“合流”以及因电视专业化而形成的“分流”。“合”的源头是由“四级办广播电视”到“两级…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10周年了。10年来,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南方谈话”对于我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来纪念“南方谈话”,更能清楚地认识它的历史地位。一、“南方谈话”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南方谈话”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国家的发展处于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之际发表的。当时,国内外都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苏联、东欧“易帜”后,我们国家还要不要和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在国内政治风波发生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