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句肺腑之言,在我的脑海中落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的党员就像是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不能争着去显现我个人的耀眼,而是要做一缕丝线,把这一颗颗珍珠紧密相连,这样我们的党才能发出更加闪耀的光芒。"孔令国主委一句简单不过的话语,却是我听到的最唯美的词句。再美的珍珠也需丝线串,否则只能是一盘散"珠",而不会是一串项链。我们每一位农工党党员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虽然每颗珍珠都有  相似文献   

2.
玉米项链     
何小军 《中国保安》2014,(21):75-75
奶奶的首饰盒里,存放着一串非常特别的项链。项链上的珠子颜色黄黄的,通体发亮,非常好看。小的时候,我就很好奇,奶奶怎么会有一串这么好看的项链。 可是,我从来没看过奶奶佩戴它,也从来不让我们碰它,它只是静静地躺在那个古色古香的盒里。奶奶说也只是偶然地拿出来看一看,擦一擦,每到这个时候,奶奶的神色就变得异常的肃穆而又温情。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长江三峡风景线是一串金光四射的项链,三峡工程则是这项链上最亮丽的一颗明珠,那么库区治安工作就是串联这条项链的一根线——一根浸满艰辛与心血的线。  相似文献   

4.
要善于栽花     
宿舍前的花坛,终于长成个样子了。美人蕉红得似火,风仙花迎风婆娑,茉莉吐着清香,玉兰丰满婀娜。为我们这一挤迫的处所增色不少。三年前,我们刚迁入这片宿舍区时,花坛就有。但建花坛者有,栽花者无。好端端的水刷石花坛,成了五丈长,一尺宽的均垃圾池。各家丢弃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福州,福建省省会,这座有着 2200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商贸城市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沐浴20年改革开放春风.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东海之滨,正 日益成为中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璨明珠。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就在此修筑冶城,北宋年间(960-1127)太守张伯玉倡导百姓遍植榕树,“绿茵满城,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温和的气候、充沛 的雨量,使得福州物华天宝,盛产龙眼、荔枝、橄榄、福桔、花卉、食用菌等名优经济作物和海产品…  相似文献   

6.
捡山芋     
小时候.围绕村西头的山脚下每年都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山芋。远远望去.似乎给山岗镶着一串碧绿的项链。到了金秋时节,收获山芋开始,刚才还厚如地毯、生机盎然的山芋地,翻耕过后整个地像是被剃了光头似的.待大人们前脚刚刚离开.小伙伴们人人拎着个小竹篮,蜂拥般地走进山芋地里,捡拾大人们遗漏下来的山芋。  相似文献   

7.
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要尝鲜。对于一个偏爱口腹之欲的"小吃货"来说,一年四季,每逢节气,最期待的除了民俗活动就是美食。家乡美食多,春天尤其甚。白露花。一到春天花开,打白露花,就成了农家孩子们很期待的一件事。力气大的摇树,身手敏捷的爬树去摘,善于用工具的则用竹竿轻敲枝杈,白露花翩翩飞落,一阵阵花瓣雨,喜悦盈心。稍微煮过的白露花,可以偷个懒,直接凉拌,是一道浪漫的凉菜;也可以伴着骨头鲊烩着吃,别有一番风味;还可以炒嫩嫩的蚕豆瓣,嫩蚕豆的甜,白露花的香,入口细细嚼,慢慢品,美味极了。  相似文献   

8.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南籍青年精英,就像一颗颗珍珠。如果用一条线把这颗颗珍珠串起来,便是一串名贵的项链。”在首届世界海南青年大会上,一位与会者如是说。深秋的博鳌依然满眼绿意。2006年11月17日至18日,第一届世界海南青年  相似文献   

9.
哈瓦那印象     
不久前的哈瓦那之行虽然时间短暂,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我眼中,哈瓦那就像一位衣着朴素的美丽少女,虽不刻意修饰打扮,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动人的风采。哈瓦那的景色很美。蓝天白云下,加勒比海一望无际的碧波,满城身躯高大的榕树、开着火红色花朵的木棉树、昂然挺立的"国树"棕榈,还有芳草如茵的绿地,绿荫掩映下古色古香的建筑,这一切构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令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一位身在福州的人,无论是流连在三坊七巷的坊巷内,还是往返于烟台山的树荫下,亦或是漫步在上下杭的小河边,都能品味岁月在榕树的年轮里流动,倾听百年古宅的木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这历史与现实和谐交融的一幕幕,在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许多角落里展现着。当我们在感悟着福州厚重的历史、感喟于"海滨邹鲁"悠久灿烂的文化时,不得不提到一部为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奠定制度基础的重要法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相似文献   

11.
正芭蕉花剥去外层老化的花瓣,露出内里浅黄色幼嫩的花苞,切丝;烧热油、蒜炒香,然后倒入一罐红烧猪肉罐头(或午餐肉罐头),加适量水烧开做汤;然后加入芭蕉花丝煮10分钟左右,一道源于文山麻栗坡县老山战场的名菜——"军民鱼水情"就出锅了。据说,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肉罐头是当时部队特有的一种食品,而芭蕉花则是当地的经济作物。这个菜名,传神地记录了当年老山作战期间良好的军民关系。芭蕉花的生涩正好中和了肉罐头的油腻,奇妙的水乳交融,让这道菜油而不腻、味道鲜美。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2.
花食与花忌     
“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吉人描述的食用鲜花的乐趣。花,自古以来就是餐桌上的美食,吃木槿花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此外,我国常食用的花还有黄花、玉兰花、茉莉花、蔷薇花、凤仙花、睡莲花、紫苏花、薄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荷花等,不胜枚举。有入取其色艳味香,有人视其寓意吉祥,有人爱其浪漫时髦,更有人以花作食疗。  相似文献   

13.
    
吴帆 《今日海南》2006,(4):48-48
记得最早读古诗,也就是孩提时代,套用一句流行语,那时还根本不懂诗词。时光匆匆,岁月荏苒,年过不惑再读古诗,再体会其中的意蕴,乐在其中的享受如同夏日之饮甘饴,寒冬之有温暖的阳光。一日读杨万里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笔下是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下山,在诗人眼里充满了情趣,富有韵味,虽说的是行路,但同时也比喻人生:人生的旅途中,也犹如踏入十万大山,步步艰难险阻,刚刚克服了一个困难,度过了一段逆境,新的困难又在前面等着,容不得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大意。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从机场往福州市区的路上,一条大河悠然而出,宽宽亮亮,浩浩荡荡,却又平平静静,几只船,上行下走,两岸青山相对,葱葱郁郁,似有无尽的草香水香,扑面而来,这便是好有名气的闽江了,这里,水是一江好水样的淌着,山是一脉好山样的立着,目中尽收着这山水,让我的心情一点点舒展,如压抑了一冬的草芯,春风里一点点举蕊。我这个北方佬,平日里是没有福气见这样的好山水的。汽车很快,不容人细看,滑过去了。但知道这江水向福州去了。闽江会从福州城绕城而过,福州人真是有福,也许福州人并不觉得,但对于我说来,羡慕透顶了。心里就想,一定去闽江看看。忙完公干到…  相似文献   

15.
当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正在各大影城如火如茶地上映时,他的下一部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早已传得沸沸扬扬。该片片名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剧组方面说,用这个片名,并不是表现农民军起义的故事,目的只是为了表现片中刀光剑影的宏大战争场面。  相似文献   

16.
杏花香古寺菩提寺小记王春保刘庆祥出镇平县城东北15公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杏花山。山上种满杏树,每年阳春三月,山杏花开,香溢十里;暮春时节,落花缤纷,如铺锦绣,游人踏花寻幽,别具情趣。循着曲曲山径,一座古寺掩映在花木丛中,这便是兴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环境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06,(15):27-27
阳台上种着两株什么花——也许应该叫做什么植物,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活着,只是总不能长得像我在苗圃里看到的那么大。这花——就算是花罢,原是一位朋友送给我的。朋友送给我的时候,说是叫做“滴水观音”。可我觉得“滴水观音”不像是个学名,后来就问过好多人。他们有的说叫做“旱荷花”,有的说叫做“龟背荷花”,更多的则说不知道。这样,我就至今也不能肯定它到底应该叫做什么。不过这也无所谓,喜欢就行了。意外的是,那年我去巴西,却发现这花竟然长得到处都是,完全是一种野生的状态。看样子,如果你喜欢,随便挖出一棵栽到自家院子里就是了,根本…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文学创作领域中,有一批作家和诗人明显不同于传统的专业作家、诗人,他们大多从事着业余的文学创作活动。他们的作品广泛地植根于社会深层,同时他们又是奋斗在自己专职岗位上的成功者。他们身兼着社会职责,又飞扬着对人性和人生的浪漫向往。人们称这一新生的文学创作群体为草根作家,  相似文献   

19.
横县的茉莉花是致富花、幸福花,人们都这样说。现在,这致富花、幸福花让横县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书写成时代的美文,给全国各地喜欢茉莉花茶的人们阅读着。被人们阅读着的横县茉莉花文化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据文字记载,横县种植茉莉花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公元1566年,横州州判王济在《君子堂日询手镜》中记述,横县  相似文献   

20.
唐宋田园诗在题材范围和艺术风格上存在很大的不同。题材表现上,唐代田园诗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宁静优美的一面,以表现诗人的闲情雅趣;宋代田园诗的表现范围则有很大的拓展,涉及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泥土气息较浓。艺术风格上,唐代田园诗呈现出一种浪漫情调,宋代田园诗则是一种平实自然的现实主义诗风。造成唐宋田园诗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一是唐宋政治经济状况的不同,二是诗人的创作心态不同,三是诗人的审美情趣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